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BBS-3M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

已有 5471 次阅读 2018-4-2 09:09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行为安全模型

 

BBS-3M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

——Behavior-based Safety Management Meta-model

吴 超,王 秉

(本文源于:吴超,王秉. 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2):5-11.

鉴于已有行为安全管理模型的一些存在问题,例如:已有的模型大都以事故为结果事件分析人因,这既不利于解决部分对组织安全绩效有负面影响但尚未导致事故发生的人因,亦不利于从人因改善方面正面促进组织安全绩效的提升;已有的模型大都未直接从安全行为本身出发,表达安全行为产生及作用的完整过程和机理;已有的模型未能表达和关联出人的外显行为是由内隐行为所支配的本质问题及其要素;已有模型大都未能表征行为结果的动态反馈循环和持续改进过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构造新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型。

本文以组织系统安全绩效的变化为结果事件,直接从安全行为本体出发,结合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相关知识,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和基于时间序列及分类方法,统御个体与组织2层面的安全行为因素,构造行为安全管理模型(注:这里的“元”字表达基本、基础、首要、起始等之意),以期为行为安全管理研究实践提供新思路、新理论、新疆域和新方法。

1         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构造

1.1    模型的构建

构造一个理论模型的思想,是保障所构建的模型科学而适用的前提。在此,以某一具体组织系统(如企业及其子部门)为对象,以组织系统安全绩效的变化为结果事件,以探求行为主体的安全行为的产生机理、作用过程、行为结果及处置方式(即行为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流程)等为目的,直接从安全行为本体出发,结合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相关知识,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和基于时间序列及分类方法,融合对人(包括个体与组织)的安全行为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构建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如图1所示。需说明的是,在该模型中,为区别于其他组织系统,不妨将模型中选定的某一具体组织系统称之为自组织系统,而将其他组织系统统称为他组织系统(如社会或政府安监部门等)。

 

1  BBS-3M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

此外,为进一步明晰所构造的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适用性,有必要对“选取以某一具体组织系统为对象”、“选取以组织系统安全绩效的变化为结果事件”和“直接从安全行为本体出发”的原因进行扼要说明,具体如下:

1)以某一具体组织系统为对象的原因。

限定或圈定研究和讨论的范围,以便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行为安全管理的直接目的是预防人因事故,而就发生学角度而言,任何事故均发生在组织系统(包括所有社会组织)之中,故须将事故置于某一具体组织系统之中来分析其人为原因;

就(安全)管理学角度而言,人(包括个体人与组织人)的所有安全行为活动都在组织系统之中进行。

2)以组织系统安全绩效的变化为结果事件的原因。

在传统的行为安全管理研究中,均以事故为结果事件分析人因,这既不利于解决部分对组织安全绩效有负面影响但尚未导致事故发生的人因,亦不利于从人因改善方面正面促进组织安全绩效的提升。反之,若以组织系统安全绩效的变化为结果事件分析人因,可全面分析对组织系统安全绩效有负面影响的所有人因因素(包括对组织系统安全绩效有负面影响但尚未导致事故发生的人因因素),亦有利于从人因改善方面正面促进组织系统安全绩效的提升。

3)直接从安全行为本体出发的原因。

人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唯有直接从安全行为本体出发,才可导出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一般机理及其干预策略;

行为安全管理的直接管理对象是人的安全行为,“安全行为”理应是行为安全管理的元概念,因而,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构造需直接从行为安全管理的元概念,即“安全行为”为逻辑起点;

就事故致因角度而言,个体人或组织人的安全行为活动过程就是人因事故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等过程。

1.2    模型的构成要素

由图1易知,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由个体人、组织人、安全人性、个体安全文化、内隐安全行为与显性安全行为等若干关键要素构成。在此,对各构成要素的含义分别进行扼要说明:

1个体人与组织人。

组织系统的安全行为主体包括个体人与组织人2类。个体人即组织个体,而组织人是相对于个体人而言的,其与个体人一样,亦是具有安全行为能力的“生命体”。

2)安全人性。

安全人性指所有人生而固有的普遍的安全属性,是人的安全特性与人的动物安全属性之和(例如,生理安全欲,即安全需要是人与其他动物共同的安全属性,而安全责任心与人的理性安全选择等则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而为人所特有的属性)。

安全人性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物质、道德和智力等需求在保障安全中的体现,即人的各种需求在涉及到安全问题时,人的本能反应,其是由生理安全欲、安全责任心、安全价值取向、工作满意度、好胜心、惰性、疲劳与随意性等多种要素构成的。

此外,安全人性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是不变与变化的统一体,这是安全人性研究的意义之所在:对于必然的、不可改变的安全人性,不能制定违背安全人性的安全伦理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而应制定符合安全人性的安全伦理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对于偶然的、可以改变的安全人性,应改良消极安全人性,增进与发扬积极安全人性。

3)个体安全文化与组织安全文化。

就安全文化的类型而言,若从安全文化的主体来划分,可将安全文化划分为个体安全文化和群体安全文化。需明确的是,就某一具体组织而言,群体安全文化即为组织安全文化。

个体安全文化是指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安全观念、态度与知识等个体安全素质要素的总和;

组织安全文化以保障组织安全运行和发展为目标,是组织的安全价值观与安全行为规范的集合,通过组织体系对组织系统安全施加影响。显然,个体安全文化是构成组织安全文化的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4)个体安全文化的关键构成要素。

包括个体的安全观念、个体安全意识、个体安全意愿、个体安全知识与个体安全技能,这里仅列出其关键要素。

个体安全观念是个体对安全相关各事项所持有的认识和看法,它既是个体对安全问题的认识表现,又是个体安全行为的具体体现;

个体安全意识存在诸多定义,学界尚未对其形成统一定义。显然,在该模型中,心理学与行为学角度的个体安全意识的定义更为适宜,即个体安全意识是个体对待安全问题的心理觉知,其主要包括2方面的心理活动:对外在客观安全状况进行认知、评价和判断,即对危险因素的警觉和戒备,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个人行为进行适当心理调节,使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

个体安全意愿指个体为保障自身及他人安全而付之的自主心理努力程度;

个体安全知识指个体在安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安全认识和经验的总结;

个体安全技能指个体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安全规则或操作程序安全顺利地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

5安全心理活动与内隐安全行为。

个体安全心理活动是指个体大脑对客观安全问题的反映过程。若从安全信息加工的角度看,安全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大脑进行安全信息的摄取、储存、编码和提取的活动。人的安全心理活动包括安全认知、安全思维与安全情感等活动。

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习惯,由于人的安全心理活动一般不能被外界直接观察、测量和记录,即其具有隐蔽性,故习惯于将其称之为内隐安全行为。简言之,在该模型中,安全心理活动近似等同于内隐安全行为。

6)外显安全行为及其类型划分。

外显安全行为指组织或个体所产生的可对组织安全绩效产生影响的外在行为活动。显然,上述所定义的“安全行为”的含义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安全/不安全行为(不会/有可能造成事故的行为)”之意。

需说明的是,为方便起见,除特别指明外,本文所提及的“安全行为”一般均指“外显安全行为”。就安全行为的类型而言,可从不同角度对其类型进行划分(见表1)。显然,表1中对安全行为类型的划分,十分契合组织行为安全管理实际。

1  BBS-3M模型中的安全行为类型划分

 

7安全行为结果包括正常后果、未遂后果和异常后果3种基本类型。

理论而言,安全行为的作用结果可能会对组织安全绩效产生3种影响,即正面影响(促进组织安全绩效提升)、负面影响(降低组织安全绩效或阻碍组织安全绩效提升)或无影响(对组织安全绩效基本无影响)。

基于此,并根据实际中安全行为的作用结果对组织安全绩效的影响是否真正已发生,可将安全行为结果划分为正常后果、未遂后果和异常后果3种基本类型:

正常后果指对组织安全绩效所产生的影响是正面影响或无影响的安全行为结果(如遵章守纪或积极的安全参与行为);

未遂结果指实际中尚未发生的,但理论上会对组织安全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的安全行为结果(如未遂事故);

异常结果指实际中已发生的理论上会对组织安全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的安全行为结果(如已发生的事故)。

8)安全行为结果的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发扬为主”与“防控为主”2种。

概括而言,为确保组织安全绩效不下降,根据安全行为结果对组织安全绩效所产生的影响的不同,可对安全行为结果采取2种处置方式(即“发扬为主”与“防控为主”):

对正常后果,特别是对组织安全绩效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正常后果,应采取“发扬为主”的处置方式,以保持良好的组织安全绩效或促进组织安全绩效的进一步提升;

对未遂后果和异常后果应及时分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防控,即应采取“防控为主”的处置方式,以避免其对组织安全影响再次产生负面影响。

9)行为安全管理的目的包括“预防伤害损失”与“提升安全感”2个基本目的。

在该模型中,将组织(行为)安全管理的目的概括为2方面,即“预防伤害损失”与“提升安全感”:

在传统的安全管理研究与实践中,人们一致认为,预防事故(即预防因事故造成的伤害损失)是安全管理的直接目的;

就安全管理的延伸目的(或深层目的)而言,其应是为组织安全发展提供安全感,即提升组织安全感。

所谓组织安全感,从安全学角度看,可分2个层面来理解:

就组织个体而言,组织安全感是指组织成员对可能出现的会对其身心产生伤害的危险有害因素的预感,以及组织成员对可能产生的外界伤害的可控感;

就组织而言,组织安全感指组织对可能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及伤害损失的预感,以及组织应对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伤害损失时的信心(即有力或无力感)。

总言之,无论组织个体还是组织,组织安全感主要表现为组织个体或组织本身对危险有害因素及伤害损失的确定感与可控感。显而易见,组织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组织安全感的高低,提升组织安全感极为重要。此外,“提升安全感”囊括“预防伤害损失”这一安全管理目的,其内涵与内容更为丰富。

2          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内涵及应用价值

2.1    模型的基本内涵

显而易见,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主体部分是组织系统之中的安全行为主体的安全行为的产生及作用过程,即其旨在阐明组织系统内的行为安全管理的程式与框架。细言之,可从以下6方面来解析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内涵,具体如下:

1个体人或组织人层面的安全行为作用机理。

就个体人或组织人而言,其安全行为的基本作用过程是“内隐安全行为外显安全行为安全行为结果”。细言之,内隐安全行为决定外显安全行为,外显安全行为决定安全行为结果。因而,行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内隐安全行为控制,其次是外显安全行为控制。

2)组织系统层面的安全行为管理内容。

显然,组织系统内的完整的安全行为管理内容应包括2方面,即个体人安全行为管理与组织人安全行为管理。简言之,就某一具体组织系统而言,行为安全管理=个体人安全行为管理+组织人安全行为管理。

3)行为安全管理的逻辑起点。

从正向看,行为安全管理的逻辑起点应是“内隐安全行为”,即控制人的安全行为“源头”,以保证人的外显安全行为正确,进而确保安全行为结果正常;

从逆向看,行为安全管理的逻辑起点应是“安全行为结果”,即根据安全行为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置方式。

显然,在实际行为安全管理过程中,需正向、逆向逻辑起点相结合,实施行为安全管理工作。细言之,应根据安全行为结果,并沿着安全行为的基本作用过程是“内隐安全行为外显安全行为安全行为结果”,分析内隐安全行为与外显安全行为方面的原因,以避免确保安全行为结果出现异常情况。

4行为安全管理包括4个关键节点(即内隐安全行为、外显安全行为、安全行为结果与处置方式)和1个辅助节点(管理目的)。

显然,上述4个关键节点是行为安全管理的要点,且应按先后次序依次做好防控:

识别不良的内隐安全行为,分析原因并进行早期防控;

识别不良的外显安全行为,分析原因并进行干预或改良;

判别安全行为对组织安全绩效的影响类型,即正常后果、未遂后果和异常后果;

根据安全行为结果的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置方式(即“发扬为主”的处置方式或“防控为主”的处置方式);

此外,安全行为结果的处置方式选择不仅应以安全行为结果的类型为根本依据,同时还应考虑安全管理目的,简言之,需将安全行为结果的类型与安全管理目的二者相结合,来选择和实施相应的安全行为结果的处置方式。

5)安全信息认知反馈环节是组织系统的行为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安全行为结果及其处置方式会通过安全信息形式反馈于安全行为主体,以促进安全行为主体完善或改良自身的内隐安全行为与外显安全行为,这是行为安全管理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

6)行为安全管理失败的直接原因、根源原因与间接原因。

由图1可知,根据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可清晰地划分行为安全管理失败的原因。

直接原因——外显安全行为:如由于外显安全行为直接导致不同的安全行为结果,因此,外显安全行为应是行为安全管理失败的直接原因。此外,根据安全行为的类型还可对行为安全管理失败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源原因——安全文化缺失:在该模型中,分2方面来剖析行为安全管理失败的根源原因:A) 就个体人而言,其安全行为结果出现异常情况的根源原因是个体安全文化缺失;B) 就组织人而言,其安全行为结果出现异常情况的根源原因是组织安全文化缺失。此外,需特别说明的是,个体安全文化与组织安全文化缺失二者间相互影响,且个体安全文化主要由组织安全文化来决定。因而,概括而言,行为安全管理失败的根源原因主要是组织安全文化缺失

间接原因——他组织系统因素:就某一具体组织系统而言,其行为主体的安全行为必还受他系统的影响(如就企业而言,其安全行为受政府安监部门、安全中介机构与社会系统等影响),其可视为行为安全管理失败的间接原因。

2.2    模型的应用价值

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不仅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且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显然,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不仅在理论层面可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行为安全管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野、方法、思路与框架,也在实践层面对行为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概括而言,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2方面,具体举例如下:

1)理论价值举例。

为宏观层面的行为安全管理研究框架的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为安全行为的控制原理与方法研究提供了基本路径和切入点,即从安全行为的整个作用过程着手,开展全过程与全方位的安全行为的控制原理与方法研究;

若将安全管理学界定为“安全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安全行为的控制原理与方法的科学”,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可指导安全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

拓宽了安全管理(包括行为安全管理)的研究疆域和视野,为安全管理(包括行为安全管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等。

2)实践价值举例。

为组织系统内的人因事故原因调查与分析提供依据;

为组织系统内的人因事故预防的基本理论路线与方法框架的设计提供依据;

指导行为安全管理失败的原因剖析

指导组织系统行为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行为信息收集;

指导安全行为结果的处置方式的选择与制定;

为组织系统行为安全管理或行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依据等。

3         结论

1)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是以某一具体组织系统为对象,以组织系统安全绩效的变化为结果事件,以探求行为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流程为目的,直接从安全行为本体出发,结合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相关知识,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并融合对人(包括个体与组织)的安全行为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构建的。

2)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主体部分是组织系统之中的安全行为主体的安全行为的产生及作用过程,其可阐明个体人或组织人层面的安全行为作用机理、组织系统层面的安全行为管理内容、行为安全管理的逻辑起点与行为安全管理的4个关键节点及1个辅助节点等6方面基本内容。

(本文源于:吴超,王秉. 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2):5-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106898.html

上一篇:新形势下700万安全人的工作会怎么变?
下一篇:为什么这个“安全定义”的功能如此巨大和需要用长文加以论述?
收藏 IP: 110.53.1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