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

已有 7873 次阅读 2013-9-17 11:33 |个人分类:新书快递|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国, 研究报告, 2014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



【基本资料】

作    者:邱均平、燕今伟、刘霞

书    号:9787030372772

出版时间:2013-04-01

定    价:128.00元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是国内外最重要的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排行榜与权威期刊、核心期刊指南之一。

全书共三章:第一章,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意义、理念和做法。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和特色、评价的具体做法。第二章,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与结果分析。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多指标评价体系,得出了65个分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共有6448种中国学术期刊参与评价,1939种学术期刊进入核心区。其中,权威期刊327种,占总数的5.07%;核心期刊964种,占总数的14.95%;扩展核心期刊648种,占总数的10.05%。分析了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地区分布状况、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等。第三章,各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扩展核心期刊的排名结果与期刊指南。介绍了1939种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扩展核心期刊的基本信息。附录汇集SCIE、EI收录的中国期刊,中国内地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缩略语表,便于广大读者阅读和投稿时查阅、使用。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全面、系统地评价了中国学术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并提供了详细的评价结果。《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数据翔实,结论可靠,创新性强,适用面广,既可为各级各类科学评价和科研管理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定量依据,又可为各图书馆及文献信息单位选购期刊、优化馆藏提供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还可供广大读者、作者、期刊编辑部、政府管理部门、图书管理人员、信息工作者等社会各界人士阅读、使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意义、理念和做法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学术期刊在科学发展与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术期刊评价的发展历史与理论方法基础
三、国内外期刊评价的研究现状及比较分析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和特色
一、核心期刊测定的重要意义
二、期刊评价的功能实现
三、本次学术期刊评价的主要特色
第三节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
一、学术期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二、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三、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四、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书摘】

第一章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意义、理念和做法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学术期刊在科学发展与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术期刊是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传播载体,是科学交流的重要平台,从客观上看,学术期刊具有评价和引导等功能,进行学术期刊的综合评价工作,无论是对匡正学术风气、提升研究水准,还是促进科学研究的广泛交流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流的学术期刊之所以能够突破狭隘的文献传播功能定位的局限,引领着某一或某些学科领域学术发展的方向,是因为期刊本身所具有的学术判断力、学术凝聚力与学术影响力,并且归根到底取决于办刊人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刊物所依托的相关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

学术期刊承载原创的科学知识,在科学发展与交流的过程中占有独特地位,发挥着其他形态的文明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学术期刊在科学发展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由学术期刊的根本特质决定的。学术期刊传播的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推动着学术繁荣。学术期刊所蕴涵的学术价值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和旗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之光和科学之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学术期刊评价的发展历史与理论方法基础

(一)期刊评价的发展历史

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进行的量化分析,揭示学科文献数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为优化学术期刊的配置和使用提供重要依据。早在1934 年,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B.C.Bradford)首次提出了具有评价意义的“核心期刊冶的概念,他将按载文量递减排序的期刊划分为三个区,并将第一个区称为“核心区冶,其中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冶。20 世纪60 年代,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Garfield)博士对期刊文献的引文进行了大规模统计分析,得到了“大量被引用文献集中在少数期刊上,而少量被引用文献又高度分散在大量期刊中冶的结论。这被认为是国外期刊评价理论的起源。而随后加菲尔德创建了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Information,ISI),相继开发出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 & HCI)三个数据库。后来又顺应网络环境的需要,研发了ISI Web of Knowledge,它是一个基于Web 建立的整合数字化环境,为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信息服务。ISI 每年发布一次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它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的期刊分析与评价报告,客观地统计Web ofScience 收录期刊所刊载论文的数量、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论文的被引用次数等原始数据,再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计算出各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当年被引指数、被引半衰期等反映期刊质量和影响的定量指标。JCR 是对世界权威期刊进行系统客观评价的有效工具,通过对来源于ISI 的SCI 和SSCI 的数据进行分析,JCR Web 版收录了世界上各学科最具影响的7000 多种期刊,这些期刊涵盖了200 多门学科。这被视为国外有关期刊评价的最早的大规模实践。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图书》编辑部、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等单位都先后进行过核心期刊的评选工作,但只是公布了相应的入选结果,而并没有进行综合排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及中国科教评价网联袂合作开展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冶项目是一次综合的、科学的大规模评价活动,得到了国内多角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排行榜。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合作单位已经进行两次综合性评价工作,第一次是2009 年3 月正式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第二次是2011 年8 月正式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本次是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合作单位第三次进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工作,并于2013 年4 月正式出版《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学术期刊需要评价,而且更需要综合性的评价,综合性学术期刊排行榜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期刊评价,是我国期刊评价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

从期刊评价的理论基础来看,文献计量学的三大经典理论,即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定律冶、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定律冶、普赖斯的“文献老化指数和引文峰值理论冶,这三大经典理论共同构成了“核心期刊冶评价的理论基础。

1.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定律冶)

核心期刊测定的理论依据是布拉德福定律。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于1934 年率先提出了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他认为:“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某个学科的论文数量的多少,以渐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 颐a 颐a2...的关系。冶布拉德福定律的文字表述结论是建立在将等级排列的期刊进行区域描述分析的方法之上的。如果取上述等级排列的期刊数量的对数(logn)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论文累积数R (n)为纵坐标进行图像描述,得到的一条曲线则称为布拉德福分散曲线。布拉德福还给出图像描述法,他认为:“半对数载文量期刊数冶图线的起始弯曲部分,对应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在布氏定律中初露端倪。后来,人们将核心分布区中的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但数量不多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冶。

布拉德福定律不仅对图书情报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影响,而且实际应用相当广泛,如在确定核心期刊、制定文献采购策略、藏书政策、优化馆藏、检验文献服务工作情况、掌握读者阅读倾向、检索利用文献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献离散定律显示,由于科学文献分布的集中与离散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普遍适用性,这就必然会导致核心期刊的形成。很显然,科学文献分布的集中与离散规律是核心期刊存在的理论基础,也是核心期刊测定的基本依据。从这一规律出发,对核心期刊的形成机理至少可作两个方面的理论解释。一是受到科学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这是因为科学期刊的产生是由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而且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性质,它的编辑方针、报道内容、稿件选择、发行对象等都是为相应的学科和专业服务的。因此,这些专业期刊势必会集中报道各自学科的研究论文,再加上各种期刊自身能力和特性的差异,使得学科文献高度集中于少数核心期刊上,形成文献分布中的堆加效应。二是某些人为控制的主观因素也会影响文献的分布和核心期刊的产生及发展,如“马太效应冶的影响。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冶是对有声誉的科学家社会心理影响的形象概括和称呼。这种作用表现在文献领域,就是著名科学家、著作家的论著能很快进入交流渠道,并能畅通传递; 出版家竞相约稿,尽快编辑出版; 发行机构积极宣传,打开销路; 图书情报部门以著者的名望为重收集文献资料,加大复本量,优先加工,迅速投入阅览、外借、宣传、报道等服务项目; 他们的论文容易受到广大读者的重视,大家先睹为快,在写作时也竞相引用。

2.引文分布规律(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定律冶)

1953 年,美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首先发现了期刊文献引用规律。1962 年,他创立了SCI,SCI 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文献检索和引文分析与评价。加菲尔德发现25 种期刊在所有的学术论文的引用文献中占了24%,152 种期刊在所有学术论文的引用文献中占了50%,767 种期刊占了75%。1969 年SCI 论文的70%的引用文献来源于500 种期刊,由此可以确定核心期刊的数量。他从中得出结论:各学科核心期刊不超过1000 种,最主要的核心期刊不超过500 种。由此可以看出,被引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同样具有布拉德福所揭示的聚散特征,“核心期刊冶效应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著名的加菲尔德引文集中定律。也可以说,布拉德福定律不仅适用于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而且也适用于引文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这是加菲尔德对布氏定律的重大突破和发展,由此奠定了加菲尔德在文献计量学上的突出地位。他将被引文献来源较为集中的152 种期刊定名为“核心期刊冶,开创了“核心期刊冶遴选的先河。后来又相继研制成功了SSCI 和A&HCI,形成了一个多学科、国际性和综合性的引文索引体系和引文分析理论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献分析与检索途径。

3.文献指数增长与老化规律(普赖斯的“文献老化指数与引文峰值理论冶)

1949 年,普赖斯在研究新加坡费尔斯学院收藏的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哲学汇刊》时,敏感地发现“一沓沓的《哲学汇刊》靠墙竟堆成了一条完美的指数曲线冶。继而,他惊喜地发现,在过去的200 多年间,科学期刊、科学文献的数量几乎是每50 年增长10 倍。从1959 年起,普赖斯开始主持科学指数增长规律的系列讲座。1961 年,普赖斯正式出版《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他以年代为横坐标,以科学文献量为纵坐标,绘制出文献指数增长曲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普赖斯曲线冶。后来普赖斯还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文献的增长并不是无极限地按指数规律增长,在文献增长达到一定极限时,文献便会达到饱和状态,科学文献的增长即由指数增长转为线形增长。科学文献无论是按指数增长,还是按线形增长,这些均是指文献绝对数量的增长,也就是指文献累积数量的增长。文献在绝对数量增长的同时,原有文献也有一个逐步老化的过程,这并非指文献物质形态的消亡,而是指文献利用价值的减退。1971 年,普赖斯提出了衡量文献老化的量化指标——普赖斯指数。一般来说,普赖斯指数的值越大,相关文献的老化速度越快,该学科发展也就越迅速。普赖斯指数不仅可以用来对学科发展进行评价,还可以用来对期刊、科研机构、学者进行评价。

另外,普赖斯提出了引文峰值理论。普赖斯指出,文章发表后两年被引用的次数最多,然后逐渐减少,进入半衰期、老化期。“影响因子冶这一评价指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提出的,它能够有效地评价期刊的整体学术影响力和文献被利用的程度,因而逐步成为国际通行的一种学术期刊定量评价指标。

期刊评价研究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它利用文献从其出现、情报加工、使用三方面呈现出的核心效应及由此派生出的其他因素(载文率、影响因子、当年被引指数、半衰期、共引关系等)的集中效应,找出期刊发展和应用中的聚散效应。文献的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引文分布规律和文献老化及引文峰值理论是进行核心期刊测定的重要理论依据。期刊刊载信息的数量、期刊刊载信息的质量、期刊报道信息的速度这三个要素,是期刊评价的主要内容。

(三)期刊评价的方法体系

1.核心期刊评价的方法选择

期刊评价研究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国内外的核心期刊评价普遍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在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上,多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选用多种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指数模型,由此而得到的综合指数及其排序能较好地反映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

采用该综合方法测定核心期刊,既符合加菲尔德引文集中定律,又能全面反映期刊的水平和影响程度,所用的各项指标与分析结果较为客观、真实。将定量测定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对两种方法进行取长补短,使期刊评价的结果更为准确、可靠,更加符合实际。因此,以专家评审或同行评议为主的定性评价,则是学科专家利用既有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进行评审与比较。

2.核心期刊评价方法的发展

就期刊数量而言,核心期刊只占期刊总数的一小部分。目前,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技术领域,与之有关的期刊数量都相当庞大。如何从大量的期刊中选择和确定少数的核心期刊,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有关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测定核心期刊的关键是要选准一种比较科学的、适用的方法。自从提出核心期刊的概念以来,就有一个如何测定核心期刊的方法问题。人们对此的探索和认识,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由“经验法冶到“专家法冶再到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发展过程。起初,一般都是由图书情报人员凭自己的工作经验来判断和订购有关学科的核心期刊。由于图书情报人员的工作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使得用“经验法冶测定核心期刊的弊端很容易显露出来。后来,为了克服其缺陷,图书情报人员就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参与,或者向相关专家咨询,或者直接请相关学科专家在期刊征订目录上选择和圈定有关学科的核心期刊。这样做也受到专家的知识结构等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核心期刊测定的结果因人而异。

3.核心期刊测定的定量方法——文献计量方法体系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日益广泛,文献计量学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测定核心期刊方面。例如,1991 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收录测定核心期刊的文章100 篇,涉及大小专业140 多个,采用了文献计量学的各种方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也是大规模地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文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据文献统计,我国采用引文法测定核心期刊的学科达100 多个。由此可见,目前测定核心期刊普遍采用了文献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方法体系。

由于影响核心期刊评价的因素很多,要获得高质量的评价结果必须综合、全面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因此,在实施核心期刊评价之前,首先要对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准确的必要前提,也是核心期刊评价质量的关键。测定方法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两种类型。一是利用文献计量学工具和指标直接确定各学科的核心期刊,例如,美国的SCI 及其副产品JCR 提供了期刊被引量、影响因子等计量指标,比较这些数据的大小便可直接选定核心期刊。二是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按照一定的基本步骤来测定核心期刊。如果从测度的标准来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方法(六种具体方法):淤以载文量为标准的方法,包括布氏定律法及百分比补偿和累积百分比法(80% 法);于以摘引率为标准的方法,包括文摘法和引文法; 盂以流通量为标准的方法; 榆综合评价法,主要是将几种方法同时运用,综合判断核心期刊。以上这些方法既是数量指标的衡量,同时也包含了质量标准的要求。这是因为论文能否被期刊发表,有一个选择过程。一般来说,被期刊正式发表的论文往往都达到了一定的质量标准。而期刊论文的被摘录、被引用,无疑也是一种选择的结果,其本身就是达到某种质量标准的具体反映。因此,那种认为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测定核心期刊是“只看重数量而不顾质量冶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不符合事实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述的每一种测定方法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出发,用一种标准来测度,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不足为奇的,也是正常的。目前,在各种方法尚不能完全克服其固有的局限性的情况下,努力探索新的更为科学的测定方法尤为重要,但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综合评价方法,并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将几种定量测定方法相结合,同时运用; 二是将定量测定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使测定的核心期刊更为准确、可靠,更加符合实际。

4.引文索引评价法

在创作科学论文时,出于尊重、借鉴、评价、继承、引用及知识产权等原因,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引用其他有关的文献,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查考资料。因此,科学文献之间相互引用的普遍性为引文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科学文献作者总不会在论文中无缘无故地引用与其论述主题毫不相关的文章。作者引用其他文献可能是为了给自己的论文提供背景材料、为自己的观点寻求论证,对以往研究进行更正或进行更深入研究等。总之,文献被引用就说明该文献具有某些方面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文献的学术质量。因此,引用行为的目的性为引文分析提供了可行性。 SCI 具有两大功能:检索与评价。引用与被引用现象普遍存在于学术作品之间,通过引用、被引用、引文耦合、同被引等方式,科学文献之间建立起了内容上的联系,并提供了其他数据库所无法提供的内容链接的检索功能。将一篇文献作为检索起点,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从而可以了解这个课题的最新进展,实现所谓的“越查越旧,越查越新,越查越深冶的检索目的。经过40 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SCI 已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科研管理部门都以在SCI 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量和被SCI 论文引用量作为评价科研项目、科学成果的有关量和质的主要指标。目前,SCI 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数据,已被国际公认为是评价科学成果及其学术影响力的主要工具,也是国内一些期刊评价机构效仿的主要对象。

三、国内外期刊评价的研究现状及比较分析

国内外期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经历了较长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目前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国外的期刊评价中,ISI 开发的SCI、SSCI、A&HCI 及JCR 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我国科技界从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开始引进核心期刊的理论与方法,到20 世纪90 年代,推广到人文社会科学界。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当属1992 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后来又相继出版了1996 年版、2000 年版、2004 年版、2008 年版和2011 年版,它为方便读者查找专业论文和优化馆藏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有关研究开始于1996 年,2000 年曾根据工作需要编制过供内部交流参考用的“核心期刊要览冶,2004 年正式出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 年版)[以下简称《要览》(2004 年版)],2009 年正式出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 年版)[以下简称《要览》(2008 年版)]。这两家期刊评价机构在检索工具、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上具有共性,评价结果也大致相同,虽然数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结果交叉比例较大。同时,不同的评价机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总览》的特点是评定学科范围大,既涵盖自然科学又涵盖社会科学,评定指标较多,核心期刊的数量也相对多一些; 而《要览》仅限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

(一)国内外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ISI 每年发布的JCR 中有关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有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当年被引指数、发文数、被引半衰期。观察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不难看出,无论是载文量、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总被引次数等,都可以归纳为科研产出率和学术影响力两类。反映科研产出率的载文量指标可以体现出期刊能够容纳的论文数,而影响因子、总被引次数等反映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则体现期刊刊载论文受关注的程度。期刊发文数量达到一定的积累才能引起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质的飞跃。

因为当时的统计源大多为书本式的检索工具,所有的数据都是通过手工统计,工作量巨大,所以《总览》第一版(1992 年版)只采用了3 个评价指标,即载文量、文摘量和被引量。由于有了一批电子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可供利用,第二版(1996 年版)和第三版(2000 年版)增加了一些评价指标,共采用了6个评价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第四版(2004 年版)取消了载文量指标,以进一步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在评价中的作用; 增加了他引量这项评价指标,以适当降低不恰当的自引作用; 增加了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和获奖量指标,以进一步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在评价中的作用。因此,调整后的2004 年版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由7 个评价指标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第五版《总览》(2008 年版)在评价指标方面有如下变化:淤增加了全文下载量和基金论文比,弥补了前几版因统计困难缺少阅读量的不足,同时增加了反映期刊论文质量的评价因素; 于修改了影响因子和被摘率的计算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期刊对该学科的影响力,解决了前几版因学科影响因子评价效果不好而权重很低的问题,因此,该版不少学科影响因子的权重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盂该版被摘率和基金论文比也都采用统计期刊所有论文在学科中平均被引用的方法。第六版《总览》(2011 年版)的核心期刊定量评价过程中,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 下载量等9 个评价指标,被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及文摘刊物达60 余种,统计文献量达221 177 余万篇次(2006 ~2008 年),涉及期刊14 400 余种。

《要览》(2004 年版)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评选出344 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涉及25 个学科。评价指标有7 个,分别是期刊总被引量、影响因子、期刊即年影响因子、学科自引量、学科载文量、引文率、摘转率,最后由专家鉴定。《要览》(2008 年版)以期刊在学科中的影响力为主线,从期刊被利用的情况来评价和选择期刊。在研制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以使用率分析为基础的统计原则,注重学科特点,处理好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之间的关系。在2004 年版的基础上,新的研制报告去除了一些指标虽高但学术性不强的期刊; 重视二级学科及显学研究领域中的优秀期刊; 提供多种附表以方便使用,使得《要览》(2008 年版)可以更好地面向科研工作。

其中,ISI 的JCR 给出的影响因子是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而无论是《总览》还是《要览》,它们给出的影响因子都是国内期刊在国内的影响,两者之间并不一致,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然,其他的评价指标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二)国内外核心期刊数量界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在确定核心期刊的数量上,布拉德福界定核心区的方法是将期刊按载文量多少排序,并分为3 个区,每一区包含学科文献的数量相同,大约1/3 载文量,第一区称为核心区。按照布拉德福的原则,第一区的期刊,覆盖了学科文献的33.3%左右。

我国学者大多采用70%累积载文量所对应的期刊为核心期刊的做法。一般来说,各评价机构采用的主要是引文法、累积百分比法、区域法和图像法。

《总览》在核心期刊数量的确定上采用的办法是取各学科专业期刊数量的15% 和进入统计的期刊数量的20%。第一版共选出了核心期刊2174 种,后根据专家意见,适当减少核心期刊的数量,以兼顾在学术评价方面的参考作用; 第二版核心期刊数量压缩到1596 种; 第三版为1571 种; 第四版为1798 种。

《要览》选刊的基本出发点是,如果各学科选取的引证期刊占学科期刊总数的20% 左右,而其学科载文和被引频次的累计百分比能够达到各自总数的80%左右,那么由这些引证期刊统计出的数据和指标就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说服力。经统计分析,引证数据的合理选刊范围应参照学科比例和学科期刊数量比例,确定为600 ~700 种,占符合统计要求的3000 种学术期刊的20% ~24%。

(三)核心期刊与来源期刊的比较分析

ISI 各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一样,称为来源期刊,它们建立了引文数据库,提供了当前和回溯性的文献信息、作者摘要及引用参考,并在每年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中提供了包括影响因子等在内的期刊评价指标。在期刊管理、学术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只需要提取相应的指标即可。而《总览》和《要览》则根据文献计量学方法,按照中国知网(清华同方)或万方等大型数据库文献服务的第三方评价提供的各期刊各项指标数据,分学科遴选出核心期刊,并按照各指标给出相应的排序,为学术评价、科研管理提供参考借鉴,为图书馆的期刊采购提供参考。核心期刊与来源期刊的根本区别在于:核心期刊一般是针对某一学科而言,是载文量大、利用率高的少数期刊,其评价标准主要考虑学术质量和影响等因素; 而来源期刊是指为二次文献工具提供原始文献(一次文献)的期刊,其评价除了质量标准外,还要考虑其学科分布、地区分布等代表性问题。


购买本书链接汇总:《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725601.html

上一篇:科学社《“好玩的数学”丛书》等3种科普图书获最受公众喜爱图书
下一篇:脑损伤检查:除了CT、磁共振,还有EEG!(《科学通报》)
收藏 IP: 211.157.112.*| 热度|

1 胡小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