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汉帝国的信仰结构

已有 4032 次阅读 2017-9-12 09:17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出版社, 考古, 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 汉帝国



繁华消逝

沧海桑田

当年“强汉”

唯余残冢枯骨

......

汉时代留给后世的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仰是一切文明兴衰存亡的最终依据。


汉代中国,雄踞东方,文明昌盛而泽被天下,大华夏文明圈至今受其赐。究竟是什么样的信仰,让汉帝国拥有如此魅力,而能成就圣贤、英雄、节义,成就可歌可泣万世景仰之伟业?史家往往从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独尊儒术”,便直论东汉末天师道之兴起。然而,其间三百年汉代宗教历史,汉人之心,将何从得知?


造成两汉宗教史认知上的三百年“中空”局面,除了史料匮乏的原因之外,史学心态亦其一端。此或源于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说,以及太史公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这种心态,使后人更倾向于想象汉代儒、道除了主导话语权,最多只能各行其道。由是便可想见,当黄老道伴随窦太后之逝而跌落,汉之宗教在“不言怪力乱神”的儒家主导氛围中,从此亦恐难觅其踪。然而汉代历史的事实并非如此。太史公所未见、汉武帝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所展现的,恰恰是以儒为纲、儒道仙结合并融汇区域信仰的汉文化形态。


这一发展路径,完全应验了荀子的预言。春秋末,孔门一圣七十二子,周游列国,绝粮陈蔡,竟无所施,已示纯儒之无用。战国时期百家竟起,各执一端往而不返,庄子惊呼“道术将为天下裂”,而荀子预言必“兼陈”以“道”。观七雄之争,齐尚贤而强、鲁唯亲而弱、楚好巫亦盛、秦上法而刚……而最终纷然坍塌,其蔽显然于史。因此荀子《解蔽》曰:


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未来文化必须具备如下特性:

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何谓衡?曰:道。……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掌握此“衡”则可望实现去“蔽”通明而臻乎“道”,使“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这意味着,荀子不仅预见了一个涉及中国文化发展命运的关键问题,而且依乎老子之“道”提出了解决危机的伟大方略;由战国秦汉以降中国文化的涡旋式发展形态,反观其说,堪称一咒耳!


战国到两汉,古宗教的融合统一,超越区域传统,达到了终极意义系统的最高点;从此,神仙信仰成为汉代、汉人、汉族,以至整个汉传统信仰的核心。在此过程中,两汉在宗教的信仰结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及表现形态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且历经起伏变化。


历史上,“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这种压倒性势力正是在汉初到武帝之间得到了最大化。汉初“道者”主导的黄老道,尚未形成庞大的神系,主要是以黄老思想汲纳诠释尸解信仰;作为代表的长沙马王堆(以及临沂金雀山、武威磨嘴子等)汉墓所见的帛画(铭旌),透露了贯穿战国西汉的相同类型的信仰结构;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可以看出,其完整结构包括蓬莱与不死药信仰、昆仑神山与西王母信仰、九天信仰,而以“合大道”造其极。这一时期的汉代宗教正处于从天上的神话(主体慕仙)向地上的仙话(主体变仙)的转变阶段,且死后变仙的仪式及方术手段有待丰富;其信仰结构的表现,从马王堆一号墓可以看出,仍是古来不同区域“山”(昆仑等)、“海”(蓬莱等)神话与上古“天”“道”思想的组合体。尽管战国到汉初黄老道的文献出土及研究均甚活跃,但其宗教内涵、信仰结构与特征则待揭示。


西汉后期到东汉后期则进入以儒家为主导的前道教形态,老子神化为老君,与孔子、子路、炎帝等圣贤一起成为汉人崇拜的大神。两三百年间,作为新价值观之“纲”的儒家经学及与之相配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信仰结构日益向神圣化、信仰化演进,到西汉后期谶纬神学成为儒学融摄百家的新发展形式;汉代的宗教、汉人所崇的神系、仙系与仪式体系逐渐形成,日趋繁复,从尸解信仰中进一步充实发展出“太阴炼形”信仰,相应的死后仙化仪轨和救度科仪显现于墓葬仪礼之中。此阶段的汉代宗教虽以儒术为主导,但“先死后蜕”、受道书拜王母、得道成仙则是最高理想,且老子位高于孔子。佛教虽已传入,但受到生机盎然的儒生文化抑制,尚未进入思想主流。在两汉之间的宗教变迁和结构配置中,齐鲁儒生的支配角色突出,影响西及巴蜀,乃至汉中。东汉帝国之文明发达、国力强盛,亦乃成就于此文化背景中。这一阶段近乎三百年的两汉宗教史迹,史家几无记录,鲜为学界探及,而为《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之重心。


东汉后期思想和信仰领域发生巨变,儒生梦想破灭,“党锢之祸”两度而起,同时面临佛教信仰之“征服”改造,以儒生和谶纬为主体的神仙信仰结构走向解体,黄老道复为主导,形成黄老浮屠同祀现象,而老子以“新出老君”形象成为与西王母同处昆仑的大神。新黄老道明显崇道黜儒,变其信仰结构,革其修仙路径。由此,战国以来盛行的尸解仙术地位开始下降,寻求即身成仙、白日升天的仙道逐渐兴起,而以“张道陵”为其代表。儒生积极入世、今生忠孝节义、死后崇高升仙的有为宗教价值观迅速衰变。至汉末,张角、张鲁与没落儒生挟众与汉家相难,天下大乱,汉家崩解,儒术没落,道教衰变并深受统治者怀疑,中国思想进一步受到佛教的出世伦理改造,道教神系、仙系构造亦受到冲击而大为变化。


于是昔日汉人所崇之神祇仙鬼在传世文献中被删除,唯余画像残存汉墓之中。


在那些雄伟大墓里,“汉鬼”承载着一个时代。他和他的墓葬一起,默示着一种永不放弃的梦想:他们在人生的信仰化建构中获得意义,在对理想国家的追求实践中离开世界,更在死后因着信仰而进入一个完美的“国度”。以此,墓葬沉结着汉人的生命理想和激情,记录着逝去的辉煌。

......



本文摘编自姜生教授著《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绪论中的一小部分,愿闻其详,敬请关注该书。




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

姜 生  著  

责任编辑:郝莎莎  张亚娜

北京: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475572



《汉鬼考》从战国两汉尸解成仙信仰的角度出发,基于一系列的汉晋道经文献证据,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祇与仙谱等,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武梁祠画像石、徐州元和三年画像石、潘家疃汉墓画像石、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长沙马王堆墓帛画与四重彩棺等大量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过大量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应,论证了汉晋时期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一套死者太阴炼形成仙过程的理想模型,从而使许多令人费解的墓葬文化现象得到了合理解释,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学术问题,取得了原创成果,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宗教史研究及宗教考古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书的宗旨,是通过对墓葬封存的汉代精神世界的认知,揭示两汉历史图景背后的隐线索,集中体现了姜生教授长期以来在国际学界倡导的基于宗教研究的历史理解与认知方法。该书材料非常丰富,不少图像难得一见,堪谓汉画与汉代宗教方面的拓荒入骨之作。


(本期责编:安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75529.html

上一篇:戈壁沙漠是影响东亚沙尘浓度的罪魁祸首
下一篇:工业4.0 环境下的智能制造服务研究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2 刘钢 张海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6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