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最初对女孩儿有好感是在小学的时候。小时候他常和老公同事的女儿在一起玩,后来上了小学也在一个班级,关系一直比较要好,但后来因为那个女孩在班级成立了一个叫“褐血团”的组织,儿子是反对派,两人从此在学校势不两立,儿子还因此让我给他买“论持久战”。有一次女孩家人因为有事,就让我们代接一下,将女孩接到我家,两个人居然玩得很好,我挺奇怪的,就问儿子:你们两个变好了?儿子说:我们在班级势不两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放学后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他说那个女孩还求他一件事,就是问问他的好朋友WYZ喜欢哪个女生,我当时很吃惊,毕竟才小学五年级呀!我说:你们现在已经开始喜欢异性了?儿子很淡定:谁能没有喜欢的人呀?不过可不是你们大人想的那样,就是觉得某某挺不错的。我赶紧问:那你有没有呀?儿子说:当然有呀!我喜欢YFY,不过我是属于那种掩盖自己内心想法掩盖得非常好的人,所以别人都不知道。儿子还告诉我他的判定标准:一般谁要是喜欢谁的话,在操场上表现最为明显,尤其是体育达标赛的时候,一个人上场了,喜欢她的人会格外卖力地喊加油。结果也正如他说的那样,他们的那种喜欢的确和大人想的不一样,因为随着小学毕业,彼此之间再没有联系了,前几天问起他曾经提到喜欢的那个女孩,儿子居然已经想不起她长什么样了。
上了初中之后,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会提到早恋问题,为了防止学生早恋,老师让家长尽量不要给孩子买手机,衣服也是除了校服以外一概不许穿,头发也是尽量地短,女孩子一概地齐耳短发,男孩子一概是平头。外在的形象可以改变,但荷尔蒙的分泌是无法阻挡的。初二的一天傍晚,在一家人外出散步的时候,儿子突然问我:妈妈,你说我现在喜欢女孩子正不正常呀?他问话的认真态度让我意识到他这次所说的喜欢和小学时说的喜欢有了微妙的变化。我说:“这太正常了,如果你到了这个年龄还不喜欢女孩子,妈妈反倒会担心你是不是发育迟缓了”,听我这么一说,儿子放松了许多,他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觉得那个女孩子挺好的,不过他让我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他既不打算告诉那个女孩,也不想让别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学习。我对他的做法大大赞同了一番,并告诉他其实把这份情感藏在心里是一种挺美好的感觉。他继而又问我什么时候谈恋爱不算早恋,我说到大学就可以了,大学以前都是求学阶段,需要集中精力学习,而谈恋爱还是会牵扯很多精力的。到了大学以后,学习的压力没有那么大,是真正可以享受青春的年龄,虽然大学里谈恋爱的成功率很低,但没有谈过恋爱的大学生活还是很令人遗憾的。如果你喜欢那个女孩子,就好好学习,因为学生时代大家都会对学习好的同学有好感,如果在高中毕业的时候,你依然觉得她很好,就可以主动和她联系,或者报考一个城市的大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直很好奇儿子喜欢的是哪个女孩,但又不好意思问,怕儿子以为我很在意。去年父亲节的时候,一家人出去吃饭,儿子说想尝一尝啤酒的味道,喝了小半杯之后,儿子问我喝醉是什么感觉,因为他觉得自己可能醉了,我说我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来判断他是否醉了,我把嘴凑到他耳边小声问他:你喜欢的女孩子是谁?儿子立刻跳了起来:妈,你太狡猾了,不带这么八卦的!我由此得出结论:你没有醉!
今年十一月份,儿子的学校进行本校高中部的首次签约,儿子是学校的动员对象之一,班主任找家长谈话,老师也听说我儿子有喜欢的女孩,不过老师说没想到他这个年龄能把感情埋在心里,把这件事处理得这么好。之后我和老师又八卦了一下,就是猜我儿子到底喜欢哪个女孩,老师说应该是Y同学,因为我儿子喜欢的肯定是学习好的,而且据说儿子有一次说过Y同学长得挺萌的,老师由此判定一定是Y同学。老师是在一个特殊的日子把嘴凑到儿子耳边以说悄悄话的方式向儿子求证这个问题的,那一天是2011年11月11日,儿子在那一天被告知他当月的月考成绩在班级排在第1名,年级排在第11名,儿子的学号在班级是1号,在一天内凑足了10个1,儿子感到不是一般的郁闷,所以当老师求证的时候,他赶紧搪塞:我今天已经够悲催的了,您就别问了。这个借口算是把老师的问题避开了,但儿子事后对老师佩服得不行,说她真是明察秋毫呀!同学们谁都没看出来,她居然猜到了。
前一段时间,儿子在择校问题上的纠结,我想也和那个女孩不无关系,虽然我觉得他们学校的高中部并不是我最理想的选择,毕竟学校成立的时间比较短,老师之间的配合还远没有达到默契的程度,但在考虑了各种因素之后,我还是把儿子的快乐作为了最主要的择校标准。当儿子知道我决定让他签约母校,高兴得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后来得知,第一次签约,他们班共签了四个人,而那个女孩是其中之一,怪不得儿子整天乐颠颠的,虽然不知道将来会不会还在一个班,但估计在儿子的心里只要是能在一个学校就已经很满足了。
但愿儿子心中的美好感觉能够存在的更久一些,也希望他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