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气功——究竟是特异功能、迷信,还是伪科学?

已有 7666 次阅读 2013-8-8 23:59 |个人分类: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华文明, 特异功能, 气功, 文明瑰宝, 智慧资源

信息文明之光(76):

气功——究竟是特异功能、迷信,还是伪科学?

——信息与人的本质探索、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视域中的气功观


杨文祥  写于201388



    题记与敬告:近日来,周公朴教授的博文佳作《我真实的体验,人体特异功能是存在的!》引起了科学界的朋友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根据本人多年来对信息与人的本质以及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与思考,在此提出本人关于“信息与人的本质探索、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视域中的气功观”。

引用本文的原创性学术思想和相应的观点,请务必注明思想来源与出处。

 

在我个人的信息文明文化思维中,中医气功中华古典哲学思想汉语言文字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四大文明成果。这四大文明成果之间内在联系紧密,相互印证,相互支持,不可分割,共同建构了中华文明古典文化系统的整体结构

 

不承认这一点,既无法理解中华先祖的哲学智慧与中医理论与实践在具有数千年之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更无从解释经络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当然就更无从解释古人在既没有生理学和解剖学基础,更没有现代科学仪器和相关设备的情况之下,何以能够运用语言文字与图绘十分精准地描述与把握隐匿在人体内部的经络走向。

 

至于汉语中的“人气”、“士气”、“意气”、“力气”、“有气无力”、“气势”、“一鼓作气”等表现“人”、“意识”、“气”、“力”、“势”、“场”的关系的词语,则十分具体而明确地反映和表达了中华古典文明在物质、能量、效应三个方面对人与气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显然,如果没有足够深入的哲学层次的关于“人”、“气”、“意”、“力”、“势”(即现代汉语中的“场”)的认识和理解便无从最终形成成熟而稳定的哲学理念与相应的语词与语言实践。而如果没有足够成熟,且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检验的气功理论与气功实践以及与气功实践密切相关的生活实践作为其现实基础这一哲学层次的关于“人”、“气”、“意”、“力”、“势”的哲学理念与相应的语词与语言实践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既然如此,何以至今仍有众多的人士对气功抱有全盘否定的态度呢?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数十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事实上实行的缺乏科学精神,只注重实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实用的社会功利主义的教育模式所导致的结果。这一教育模式通过将辩证唯物主义简单化、庸俗化为机械唯物主义,进而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禁锢了科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所必需的思想多元与学术自由,从而导致了包括气功在内的一个又一个研究禁区,最终形成了用对气功的批评、批判和妖魔化代替对气功的严肃的科学研究的这一不正常的学术局面;其二是由于上述教育模式所导致的整整一、两代人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无知,其三是由于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不足,为数众多的人过于执著和迷信自己的有限知识和当代人类社会的有限认知从而对无限的未知世界采取轻率的否定态度

 

在如何对待气功的问题上,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反对那些假气功,即借气功之名以谋私的人,而非以偏概全,不明是非,不辩良莠地对气功加以全盘否定。

 

话又说回来,假借气功之名以营私的人之所以能够频频得手,恰恰反证了真气功的现实存在。就是说,只有那些真正的品牌产品的现实存在,才有可能构成假冒伪劣赝品存在的现实基础

 

判断是非明辨真伪时需要牢记的是:真品是赝品之所以存在的现实前提没有真品,便没有假货出现和存在的现实与可能

 

近年来,人们纷纷运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概念对气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批评和批判。其实,在学理的意义上,无论是“外气”、“气场”、“生物电”、“电磁波”、“生物场”还是“心理暗示”,都不过是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依据各自不同的专业理论对人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对他人/他物具有某种作用和影响力这一客观现象所进行的语言描述和理论诠释

 

如果仅仅由于学科角度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各异就相互指责,相互否定,显然既不科学,更不明智。说得委婉一些是由于学科壁垒未能打通而形成门户之见,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孤陋寡闻且自以为是。

 

如果分别从天人关系哲学认识论认知科学的角度作一通论性的理论推论,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人类的感官系统本身就是大自然这一客观世界经过长期进化与发展所造就的一种无比复杂无比精密的探测与感应系统。这一探测与感应系统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和方面不但必然有其所特有的,即任何人工制造的科学仪器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感应功能,还必然存在诸多我们当今人类由于现实的局限而尚未认识到更未开发和发挥的潜能

 

不承认上述结论,我们人类所孜孜以求的通过对自我和现实的不断超越而“实现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与完善,实现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发挥与发展”以及为实现这一价值目标而开展的为探索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诸多奥秘的一切科学研究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也没有任何现实上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类只有别无选择地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回归到低级生物的那种自然的和“自在”的,同时也是被动与无奈的不自由状态。

 

因此说,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哲学修养,不具备通观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跨学科理论视野,就不可能成为一位具有21世纪以人为本的信息时代历史高度的科学工作者

 

换言之,人的感官所感受到的任何感应无疑都必然具有其相应的外部物质条件如果仅仅由于这一外部条件在我们现有的认识范围之内一时还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就否认这一外部条件的现实存在,就不是真正的唯物论者,最起码不具备一位科技工作者所应有的客观立场。正如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等物质,在相关仪器和设备发明之前,对当时的人来说无不是一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不可思议的事物。当时如果有人因此而否认这些事物的现实存在,那么,这些人仅凭自己有限的主观认识就轻率否认尚属于未知领域的客观事物的做法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气功就是气功,不必借“特异功能”之名以扩大其社会影响,以防不肖之徒借以行骗作为中华文明无可宝贵的文明瑰宝的中华气功,之所以形成今日这种“被妖魔化”的现实悲剧,除了牵涉当事人的政治诉求、政治利益和社会稳定诸方面复杂的政治因素之外,被人冠之以“特异功能”借以招摇撞骗以致造成无妄之灾恐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21世纪是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和人类文明的信息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化的历史时代。信息资源不仅是人类社会进行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资源和现实基础,而且与人的意识与人的本质内在联系。正是建立在这一现实基点之上,信息时代建构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信息社会建构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信息文明则建构了人类文明的一种以人为本的历史形态

 

气功的修炼对象——气,不仅是中华文明古典哲学思维的理念基础,也是中华先人认知世界,探索人体功能和人的本质的理论和物质基础

 

由于体现为人的本质和人体功能的气与人的意念,即人的意识不可分割,这样,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气为机,以和为贵(价值取向)中华文明古典哲学思维就构成了本人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来源之一。与此同时,作为与人的本质和人类意识内在联系,构成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理论基点的信息资源便与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为人的本质和人体功能的气、意念以及以气与意念为研究和修炼对象的气功理论与实践构建了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就是说,气功,就是气功,既不是特异功能,也不是迷信,更不是某些人所指责的那种“伪科学”而是中华先人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无比宝贵的文化瑰宝,是21世纪人类社会开展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理论探索与信息文明建设实践无比宝贵的古典智慧资源

 

 

——参见杨文祥:周公朴《我真实的体验,人体特异功能是存在的!》阅读评论  2013-8-6 19:1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6306&do=blog&id=714601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 

4.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1~23

  查看:科学网“杨文祥的博客——信息文明之光”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类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classid=147358&view=m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715304.html

上一篇:冬青礼赞——岁月遗痕《赞冬青树》阅读札记
下一篇:谢云章摄影联诗佳作欣赏
收藏 IP: 221.192.238.*| 热度|

3 戴德昌 武夷山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