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信息文明之光(14):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信息文明——文明形态

已有 4046 次阅读 2011-2-9 14:39 |个人分类: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文明形态, 民族文化, 信息文明, 民族复兴, 历史手段

 

信息文明之光(14):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信息文明——文明形态与历史手段:

                            应对自然对人类智慧和生存能力进行历史检验的文明形态,

                     实践历史对中华民族民族智慧和生存能力进行实践检验的历史手段

 

                        ——岁月遗痕博文《把生活的水龙头拧得小一点引发的联想

 

                                                                   

                                                                         作者 杨文祥                           

                                                                                                                                

 

        岁月遗痕的一篇博文《把生活的水龙头拧得小一点[1]令我浮想联翩,从低碳节能到信息文明建设,最后一直联想到我长期以来所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在当代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复兴问题。

 

       物质不灭定律揭示了人类社会所置身其中的自然世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的基本特性。尽管如此,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对自然物质环境的要求毕竟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条件的。从宇宙的客观角度上看,人类的生存对其现实环境的要求还十分苛刻。否则就无法解释,人类通过太空探索苦苦寻求地外文明,自19614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人类首次宇宙飞行算起,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何以毫无结果。不要说类似人类的智慧生物,即使是最低级的生命现象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任何确切的现实存在证据。

 

        另外,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是与人类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历史水平相一致的。换言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具有其现实的局限性。

 

       就是说,所谓的“物质不灭”和与“物质不灭” 相应的“资源无限”理论仅仅具有宏观的和抽象的理论意义,而不具有微观的现实意义。人类的现实生存环境实际上始终是一个有限环境,而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自然资源始终是一种有限资源[2]

 

       当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也是人类在下意识地改变甚至是破坏着自己的自然生存环境的时候。而当工业文明所创造出来的技术手段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几乎推进到极限的时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环境也就处于岌岌可危的崩溃的边缘。

 

       与工业文明的这种资源掠夺式的生产方式相一致的是私欲膨胀、物欲横流的暴殄天物的生存方式以及与这一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奢靡铺张享乐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有限的生存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只有做到细水长流,才有可能与自然的自我修复、自我净化和资源再生能力实现相对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文明的资源掠夺式的和环境破坏式的生产方式肆虐了几百年,人类的生存环境行将崩溃的当今时代,细水长流的低碳生存尤为必要,与之相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也日益成为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否则,按照目前物欲横流,私欲恶性膨胀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人类只能加速走向自己的末日。

 

       当今时代是自然环境面对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消耗不堪重负而走向崩溃的时代,同时也是大自然考验人类智慧和人的生存能力的严峻时代。由工业文明的资源掠夺、环境破坏式的文明形态转向信息文明通过智力资源的开发实现自然资源的节制性利用、循环利用和保护性利用是当代人类世界和国际社会应对这一大自然的考验的历史选择。而与这一历史选择和现实抉择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就必然是人类社会的信息文明建设。这样,以信息文明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的信息文化建设就必然构成信息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3]

 

       于是,在这一人类文明形态发生历史转型的历史巨变时代,是选择节能减排、细水长流、与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协调发展的低碳生存,还是选择以摧毁环境自掘坟墓加速走向末日为结局的奢华铺张,这是信息文明时代的现代文明与物质时代的愚昧浮华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的人文价值理性追求与生物性的野蛮物欲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这里,生物性的物欲无论披上多么光彩艳丽璀璨夺目的外衣也丝毫改变不了其非理性的野蛮本质。

 

       在中华民族七千年的悠久文明传统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伦理观和价值观:仁义以待人,勤俭以持家仁者爱人。用现代的语言讲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爱护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维护社会正义的根本。勤与俭则作为组织家庭生活的基本原则。其中的“俭”就是节用,珍惜资源,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低碳生存。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如今的精神面貌,从伦理观到人生观与价值观,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明传统,在现实生活中走向了与自己优秀的文明传统完全相反的方向,结果是物欲横流。物欲所到之处,一片奢靡,满目浮华,无处不与信息文明价值观和现代人文价值理性相悖;为富不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事当前,总是下意识地与野蛮和愚昧联系在一起。

 

       上述这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下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信息文明建设所需要的文化价值观与我们当下精神现状内在的文化冲突,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醒世的警钟。这一声声沉雷般的动地洪钟,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信息文明为内涵的精神型文明形态兴起的时代,也是一个以工业文明日趋没落为标志的物质型文明走向终结的时代[4]与此同时,这一时代也是一个自然世界对人类智慧和人的生存能力进行历史检验的时代,同时也是人类历史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存能力进行实践检验的时代。

 

        结论: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历史转型时期,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最后一个历史机遇。放弃或错过民族复兴的这一历史机遇,无异于放弃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未来。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就必须从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考察、客观分析与历史反思中起步,必须从对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信息文明价值观意义的传统伦理观(从自然伦理到社会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的相关观念的回归起步,从而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之上实现具有信息文明建设意义的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岁月遗痕把生活的水龙头拧得小一点(正文与评论)

http://hwj1388.blog.163.com/blog/static/169006292011031115622995/

2杨文祥.论信息资源与现代资源观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4期;

[人大复印资料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3,(12]

3.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有关章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4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

[人大复印资料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11391.html

上一篇:温故知新系列: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学术之光
下一篇:艺林撷英:《北方的春雪——和赫英老师《春雪》
收藏 IP: 222.222.150.*| 热度|

9 王号 刘洋 唐常杰 赫英 杨学祥 姜洪洲 陈绥阳 傅蕴德 xqhuan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