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儿做科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nfouer 以文会友,以理治学,文理交融,教学相长。

博文

女书泰斗,国士无双

已有 7285 次阅读 2010-11-11 17:21 |个人分类:实验室展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女书, 谢志民

作者按:

    本文曾在本博客上发表过一次,后来投递到中南民族大学校报,因此在本博客撤销,校报的老师出于各种考虑,放在学校新闻网人物专版上修改了一次,删掉不少内容,见链接http://news.scuec.edu.cn/xww/?view-1530.htm,印刷到报纸上时又修改一次,见链接http://www.scuec.edu.cn/epaper/html/2010-11-9/1047_4711.html?id=4711我很感谢校报的编辑对拙文的修改,但总觉得未能尽诉衷肠,当日在谢老师灵前摆放的,也是这篇原生态的博文,故在此将博文恢复,以便能在网络中,留下一份永久而完整的记忆。

女书泰斗,国士无双

                                                                           ——悼念谢志民老师

       2010年10月26日,我国著名女书学者,中南民族大学退休教授谢志民老师与世长辞,享年78岁。呜呼哀哉!吾痛失一良师益友,研究室折一顶梁柱石,女书学界损一领军泰斗,中国的读书人中,从此更少了一位无双国士!

图1 谢志民老师(1933.3.26-2010.10.26)
无双国士
      国士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乐为知己者死,谢老师为之献身的知己,便是他从1983年开始研究的女书。谢老师从知天命之年起步,到七十八岁仙逝,无一年、一月、一日,不在呕心沥血地从事女书研究,退休多年、病魔缠身、眼花手抖、失语卧床,都挡不住谢老师研究的步伐。退休多年无人问津,就发动老伴女儿充当助手,自筹经费开展研究;七十六岁高龄结肠癌住院;一出院就恢复每天十个小时的伏案研究;老眼昏花看不清,就配个手持放大镜,作为五十年代的老北大,谢老师一手遒劲有力的正楷,这几年眼看着变成歪歪斜斜的病体,依旧一本一本的撰写着手稿,令人即悲且叹!2008125日,谢老师突然卧床不起,失语数月,到2009年才慢慢恢复,但再也找不回之前对女书如数家珍,侃侃而谈的风采了。即便如此,谢老师还盼望着能参加今年八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女书习俗”抢救保护研讨会,准备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会上与大家交流。这么多年来,许多人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来到谢老师身边,无论各行各业,何种学历,只要对方表示对女书感兴趣,对女书文化感兴趣,谢老师都会不厌其烦的与之交流,并且尽可能的满足对方的各种要求,不计自己的名利得失,只盼望着对方真心的对女书感兴趣,真心的发展女书文化。记得07年初与谢老师相识时,谢老师笑言自己七十有五,身体尚可,前二十五年大部分都用来收集整理女书资料,准备再用五年时间,好好的进行研究,奈何天不假年,壮志未酬,后继乏人,令人扼腕叹息!
女书泰斗
谢老师系四川省资中县人,1933年3月26日出生,1952年在川南第一资中中学毕业,继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由于院系调整,同年底转入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谢老师参加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第一工作队,到广西从事壮语调查研究,壮文的创制与教学。1957年7月,调广西壮文研究指导委员会研究室。20余年错划右派生涯结束后,谢志民老师于1980年调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从事语言学理论教学及壮语、土家语研究。在壮语和土家语研究方面,先后发表了《龙州壮话的元音交替》、《论壮语量词及其在文字上的处理》、《龙山县土家族双语情况调查》等论文7篇;与田德生等合撰并出版了《土家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之一,该书于1993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年-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1983年开始,谢老师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女书。28年来,在女书文化调查与研究方面:累计到江永、道县、江华和广西富川等女书流传区进行女书及其相关文化的考查15次。收集到传统女书作品580余篇(15万余字)、当地语言资料和人文历史资料40余万字。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论女书文字体系的性质》、《女书之源不在汉字楷书》、《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孑遗和演变》、《女书词汇中的古越语底层》、《女书语法结构中的古越语底层》、《女书是一种独立的自源文字》、《女书——中华文化中又一个活着的世界性古老文种》等论文30余篇;出版了《江永“女书”之谜》(上、中、下三卷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本书荣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 与王利华副教授合作出版了《女书发声电子字典》(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在这些论著中,揭示了女书蕴涵的五大文化奇观:(一)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二)活着的世界性古老文种;(三)神秘的鸟图腾文化遗迹;(四)原始稻作文化的见证;(五)历史灰尘掩盖下的瑶汉民族关系历程表。对这些文化奇观的深层研究,将让人们看到古代长江流域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促进以女书文化为龙头的旅游开发,谢老师一直在筹划创建女书文化研究所和女书学博物馆。2007年,谢老师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女书信息化工程项目组,开展用信息技术保护女书的工作。2009年3月,凝结谢志民教授半生心血的《中国女字字典》受国家新闻出版署资助,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图2 1983年,谢志民教授赴江永踏上女书研究之路,收集高银先等人女书文字录音资料
图3 1986年,江永县,女书老人高银仙女士和义年华女士接受谢志民老师采访
图4 2001年,谢志民老师参观江永女书学堂
图5 2007年3月8日,在中南民族大学南湖学术沙龙上,谢志民老师讲解女书文化
图6 谢志民老师的女书专著及尚未发表的手稿
顶梁柱石
2007年3月8日晚,谢老师与吴显礼老师和我在中南民族大学南湖学术沙龙上相识,初步定下了将女书信息化的合作思路。2007年3月13日,我带着新写好的《关于女书信息化工作的几点思考》一文到谢老师家进行了讨论,该文指出了女书的传播存在信息化瓶颈,并将女书的信息化过程分为规范字符集设计、输入法设计和女书网站设计3个循序渐进的步骤。2007年4月11日,谢志民老师来到9429房间,将《中国女字字典》检字表扫描给我,由我将检字表中的女书字符进行分割修正,制作成国内第一份女书字符集。2007年7月13日,我在博客中国上为谢志民老师开通女书博客专栏http://xiezhimin.vip.bokee.com/2007年8月,在同济医院的病榻前,谢老师仔细审阅了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申请书《女书信息交换用字符集及输入法设计研究》,并与我畅谈了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女书碑林园的构思和所需素材。2007年10月,谢志民老师提供同音字表,我根据此表设计出国内第一套女书拼音输入法。2007年11月22日,女书信息化工程在中南民族大学正式启动。2008年1月,《用信息技术抢救和保护女书》项目在国家民委立项,谢志民老师为该项目主要成员,2008年1月3日,通过谢志民老师,我们邀请到女书传人胡美月女士来我校撰写新的女书字符集,每一个字符都经过谢老师用放大镜仔细审定确认。2008年1月25日,谢老师失语住院,经数月方得恢复言语功能,在此期间,我项目组完成了女书原始字符修正、女书拼音输入法设计、女书部首输入法设计、中华女书网网站设计与维护等工作,启动了女书三百碑林虚拟第一碑设计,并获得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邀请,以上述研究成果参展该大会。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研究室在这段时期得以建立,研究室的宗旨为,通过与文字学和民族学学者合作,用信息技术抢救和保护各少数民族文明成果,从而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宗旨中的文字学和民族学学者,指的就是谢志民老师。2010年,《女书规范化及识别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谢志民老师为该项目主要成员。

 
图7谢志民老师(左三)与女书信息化项目组讨论课题
图8 谢志民教授(左一)校对胡美月撰写的女书字符
良师益友
谢老师的女书研究是一项异常艰辛的工作,在长达25年的女书研究过程中,为了保持女书的“原生态”,杜绝伪造女书,谢老师始终采用对收集原始女书作品的复印、剪切、等比例缩印等方法,得到与文稿大小基本一致的女书字符,然后用胶水一个一个粘贴在文稿的相应位置的方法来撰写文章。仅就这一份坚韧和毅力,足以羞煞无数年轻人。
                                             

图9 谢志民老师一直在用字符图片粘贴的方法撰写女书专著
谢老师每与人谈起他所钟爱的女书,无论对方是学生、研究生还是老师,总是神采奕奕,兴高采烈,二十多年的女书研究和扎实的国学功底,令他的谈吐给人以如沐春风,如饮醇酒之感,到后来尽管受失语影响,语言表达受到了障碍,但看得出他还是在很努力的想将自己的思想传达出来,很想与年轻人交流。
谢老师尽管年迈,但从不服老,记得07年底我刚拿到9402的钥匙,拍了里面的视频以及设备摆放图纸给谢老师看,告诉他这里将会建成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研究室时,他高兴的说:“看来我以后主要要到这里来办公了,资料也要都搬到这里来,将来还要在计科院开女书学堂呢!”,可惜研究室家具尚未备齐,谢老师的健康就已恶化,到最后竟也没到研究室来看上一眼,坐上一会儿,令人悲泣不已。
谢老师虽然深爱女书,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从来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总是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我在2008年考上华科的博士之后,放在研究室的时间越来越少,谢老师每次见我,总是说,你在华科那边比较忙,等你博士毕业了,对我们的事业更有利,我们再在一起大干一番。现在我博士尚未毕业,谢老师就已离我而去。有时我真恨自己为什么要读这个博士,为了一些评职称的条条框框,辜负了太多人的期望,包括谢志民老师的,也包括吴显礼老师的,如果研究室还是按07年到08年的发展速度,应该会比现在好很多。一个人的科研动力,工作动力,应该发自他的本心,而不是被各种指标条件逼迫着前行。说句实话,从上大学到今天十四年来,我见过的像谢老师这样在学术上有如此钻研精神的学者,屈指可数。
       愿谢老师在地下安息!愿我成为像谢老师这样的学者——做人常怀赤子之心,治学不坠凌云之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图10 谢老师永远在我心中(1933.3.26-2010.10.26)
后记:谢老师一家温良恭俭,丧事一律从简,我也是事后一周方才知晓,待我写完此文赶到谢老师家,只见书桌上还堆放着一大摞谢老师最后一次住院时想带去的资料袋。谢老师平生坎坷,前二十多年右派生涯不夺其治学之志,后二十多年女书研究生涯更是生命不息,奋斗不已。谢老师五十岁时方得一女谢燮,随他从事女书研究,颇有建树,但自2008年甘肃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家照顾病中老父,帮助整理其著作。现在谢老师撒手而去,留下孤女寡母,满堂资料,竟是无所依托......愿得天下有识者相助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882-382766.html

上一篇:我打算如何使用新开的新浪微博
下一篇:自动化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之钟同学的回信
收藏 IP: 59.174.71.*| 热度|

4 肖重发 吴锦宇 刘洋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