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w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swscience 有些不值得写,有些写了不值得,什么时候再写吧。

博文

玩味应行仁老师的《科普和数学博文目录》

已有 2778 次阅读 2015-4-2 10:0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将应行仁老师的科普和博文的链接放到自己博文中,以供学习思考,重新审视自己学过的数学。我感觉以前对数学的理解有很大偏差,更隐约意识到自己本科学习数学时步履维艰的症结。认真思考接触到的知识,拨开繁杂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本质。

科普和数学博文目录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689727.html

摘录几段应老师博文后面的问和答,以纠正和指导自己。

[25]xlwyiping  2013-7-9 13:14

   应老师您好,读到您的第一篇回复感觉很开心、很感激,看到第二篇时有点受宠若惊!我能理解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重要作用,训练人的思维,表达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不同学科对于数学的“依赖”不同,“对数学的理解越深刻”(而不是数学工具掌握的越多)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下面还有个问题要请教您:我的导师多年从事工程研究,他希望我用物理的语言(物理意义)而不是数学的语言去理解、讲解问题。但面对一个新的信号处理算法,我有时很难去对应算法的每一部分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与导师相处将近2年了,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过几个月就要作为交换生去国外的高校了,不知道在国外怎么跟导师解释类似的问题呢?是应该更数学一点还是着重物理意义呢?

  博主回复(2013-7-9 14:13)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擅长和倾向。作为博士生一般都对所工作的领域都学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对于研究的课题和所需要的知识都要站在前沿,成为最了解的人。这时候学生缺的一般不是知识,而是经验,导师的指导也是经验和入门,学生的知识和发展不应拘于导师的知识和眼界,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才能突破。具体的做法,决定于你的想法有多成熟,离能出成果有多远,学生的总目标要放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但在你毕业的时候能不能出结果,这是你与导师互动和采取态度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这是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综合考虑,也决定了你的具体做法。

[4]xlwyiping  2013-7-8 10:30

   应老师您好,我是一名信号处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由于自身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做论文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每每在科学网上看到专家学者对于“数学理解”的真知灼见总是认真拜读。但这里我想抛开您的这篇博文说下自己的困惑:
1)数学在工科研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数学在工程研究中是工具,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工具,但我的疑问是没有“精深”的数学就不能做出有深度的研究吗?现在更多的情况是我们(以我为代表的学生)的思路受困于数学,被数学所累(具体来说,不是以研究课题为导向,而是以数学为导向);
2)工科的研究人员对数学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数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每个问题都可以作为论文来做,我们应当将精力放在具体的数学知识上、公式推导上,还是广泛的了解数学分支的研究内容、工程上的应用呢?
3)平时教学中老师怎么来教,学生怎么来学。数学是基础,工科的每个研究几乎都是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但是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数学和专业课程是割裂的,具体的数学知识在不同研究中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需要自己去体会,然而体会的过程因人而异,如果在课堂上能解决这个问题将会是有益的。


博主回复(2013-7-9 08:45)关于1再补充一点。正如文中说的“数学追求的不再是真理,而是从抽象的假设出发按照逻辑能够到达的探索。”数学理论里的知识是,已经探索过的路,在应用时这些很久有的路也被应用领域的人用了很充分,所以后来者也难有新的应用突破。计算机的出现,有关的数学理论比较新,相对较少被应用,学习这方面的数学知识,比较容易有应用研究的新发现。

博主回复(2013-7-8 11:29)按我的理解回答你的问题。
1. 数学最重要的是演绎能力的训练,这涉及到抽象、逻辑、模型、挑战等能力。这也是一切涉及到需要推理所必要的能力。如果你这些关键没抓住,学再多也只是个书架。这也是我要讲的几个话题。其他抓住对自己研究有用的就行。当然你如果想在研究路上走远,工具越多越好。
2.这是个平衡问题,看对自己将来方向而定。
3.对于一般教师很难。我是有过工程、理论、计算机和数学背景的,所以能综合地讲一点。学数学时不要只盯着定理和公式,经常想象一下背景和应用,掌握精神最重要,其次才是记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1062-879203.html


下一篇:几句话—1
收藏 IP: 61.189.48.*| 热度|

2 赵美娣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