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答《中国科技期刊》调查问卷 精选

已有 8996 次阅读 2010-8-22 01:39 |个人分类:期刊基金SCI-NS|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收到《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趋势和对策研究》调查问卷,逐条回答了。后面有一个问题:“我国作者不愿把自己的高水平成果投往国内期刊的主要原因(字数不限)”。我写了一点自己的看法,略加修改,贴在这里:

      首先,我觉得把研究结果投到外刊,对中国科学不是一件具负面影响的事情。中国科研的成果,不是不要进入国际,而是一定要进入国际。这里讨论的真正问题是:为什么不是中国的期刊,而是外国的期刊,把中国的科研结果带到国际领域?而讨论这个问题,必须要在一个全球背景下来思考,而不能把中国的期刊问题单独拿出来说。

      在“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一问中,涉及到相关的问题,其中有两点:“A. 缺乏对国内学者的吸引力,优质稿件外流严重;B. 学术影响力小,学术水平远低于国际同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A的真正问题是缺乏对国内一部分学者的吸引力,这些人的稿件多跑到外面去了。他们即使有文章投到国内刊物,也是他们的“低端”产品。国内刊物对于很多其他的学者,尤其很多做基础工作的研究人员,仍然还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他们发表文章的唯一渠道。由后者文章为主体构成的刊物,很难有高的学术影响力。但也必须看到,所谓的学术影响力,通常是用引用率、影响因子等来衡量。而这些量化的参考,是有争议的;在跨专业、跨学科之间,这些数据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一般情况下,能有这些高统计数据的刊物,多是进入SCI等体系的刊物,而进入这些体系的规则,是别人制定的。

      研究做得比较精彩的学者,不愿把自己的高水平成果投往国内期刊,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国内刊物的影响力不够。科学研究的规律,是越重要的研究结果,其传播范围越远,影响力越大。从个人行为来看,无论任何国家的研究人员,多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最为广泛的传播,以体现其重要性。这个很难、也不应该用行政的方式来改变。因为各种原因,国外的刊物,主要是英文刊物,到目前为止是更好的传播载体。如果看学者的投稿模式,很多人或者说大多数人,都不仅是要往国外刊物投稿,而是首先往最好的外刊投。如果被拒,再投到低一个层次的刊物。最后不行了,才转投到国内刊物。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作者毫不犹豫地把稿子投到《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刊物,而不会投到一些二流三流的外刊,因为那些外刊还不如前者。说到底,不是外刊、内刊的问题,而是刊物的声誉和学术影响力。每个人在投稿时,通常都会衡量自己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在这个判断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刊物投稿。如果《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的影响因子有100,我相信它们会是大家投稿的首选。国内刊物的影响力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语言问题。必须承认英语是当前世界科学界交流的主要语言。法国人,俄国人也许会对讲英语的英国人美国人有各种看法,但他们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让自己的很多刊物英文化。从科学的角度看,用一种语言在世界范围进行科学交流是件好事,它可以增加知识的流动和科学交流的质量。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把科研文章写成俄文,投到俄罗斯的刊物去,那也是外刊。如果有,估计也不会多,道理很简单。国内的纯中文刊物,在中文成为世界科技界语言之前,进入SCI体系难度会比较大,毕竟全世界科研人口中,懂中文的人比例不大。很多专业刊物是中-英文混刊的,如果经营得好,可以在边缘上挣扎生存。而纯英文刊物,是中国科技期刊要翻身得走的第一步。

      2)办刊的积累和思路。很多好的刊物,都是积累了很多世代的结果,国内刊物普遍没有的这样的积累,但这是个历史问题。但悠久的历史并不是刊物成功的保证。比如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是最老的英文科技刊物之一,1665就出来了。但它现在比很多新刊物的影响力都要小很多。而PLoS ONE这样的开放获取出版物,进步却非常的快。新刊物的兴起,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理念的改变有关。中国科技期刊的积累整体上不够,而理念上也一直在跟着别人走,而且走得也不快。我觉得像《科学通报》《中国科学》这样的刊物,需要有更积极的推动方式,让它们能够更广泛地被认识到,更容易获得。比如可以通过国内不同学科、专业的学者,在自己国际领域中去帮忙推销(如在学会的网站上提供免费的链接,等)。不仅是要让外人知道中国的研究,也希望能让外面的研究,发表到中国的刊物上来。这当然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去推,这个过程会更漫长。

      3)政策导向。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希望提升和体现一个大国的科研实力,采取了一个独特的政策导向:鼓励往外刊投稿。极端的例子是往《科学》《自然》等高影响因子刊物投稿,能带来很大的利益。一方面,现代的科研,已经不是18、19世纪多以兴趣为动力的探索,而很多是和国计民生,和社会纳税人有关。在某种程度上的政策导向,有其必要性。此外,在文革后这段复兴的过程中,政策性的鼓励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有其合理性。但毕竟科学研究有自己的规律,导向性的政策应该适时的修正。我相信现在即使不给奖金,一个漂亮的研究结果,人们还是会往能见度高的刊物上投的。自然规律下的结果,比金钱名利下的驱使,其社会的正面效应会更好。因此,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评估现有的评价体系,减低行政导向的力度,让科学沿自己的规律走。

      4)我前面说过,高质量的文章投到外刊,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科研的基本规律。而上面的问题,也都在讨论科学期刊的范畴中。但一个很不幸的情况,是问题存在于更大范围内。能上SCI的文章,并不是非要好得像朵花一样,它的基本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有新的、原始的研究结果,并能把结果表述清楚。但现在学术上的跟风和各种类型的“抄袭”等劣习盛行,并往往能得逞,不仅让出版物充斥“垃圾”,更严重损害原创的动力。探索、挑战、发现的乐趣,被多一篇文章就比人强的实惠所取代。更不要说,有些“研究人员”基本上不知道如何做研究,但却要以发表文章来提职称,等等。这些问题,影响到科技期刊,但它们是社会问题,不是科技期刊本身能够解决的。不过,科技期刊中有没有一些明确的表现,反对这样的东西。比如,《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有没有过公开撤自已发表的问题文章的例子,无论作者是什么人?

      说得不着边际了,就说这些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355171.html

上一篇:黄鹤一去不复返
下一篇:世博荟萃——世博轴之夜
收藏 IP: .*| 热度|

22 刘俊明 武夷山 蒋新正 杨学祥 徐磊 王桂颖 任胜利 曹广福 朱志敏 曹聪 钟炳 刘立 李鑫 苗元华 孔晓飞 贺天伟 高建国 许培扬 武京治 张有学 littlejoy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