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麻庭光剽窃作品曾发表于学术杂志上

已有 9889 次阅读 2012-6-7 02:44 |个人分类:对话麻庭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抄袭, 剽窃, 麻庭光, Oklahoma, 麻抄抄

 
寻正 
 
我在爆光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OSU,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麻庭光的海量剽窃时,在向OSU举报时,就发现麻庭光曾在学术杂志《力学与实践》上发表其《蓝田日暖玉生烟》一文。但是,我认为海量剽窃一爆光,麻抄抄就会收手认错悔改,因此,没有花精力追究,也有放他一马之意,让他可以在OSU辩解,自己未有剽窃作品发表在学术杂志上。 
 
麻庭光的愚蠢,不仅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比如宣告停博一文中,居然前面老实承认剽窃,后面又不认了,典型的麻式颠三倒四),更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事上,麻庭光认为,他求你了,所以你就得答应,犹豫与不答应都要受道义上的谴责。事实上,我这段时间忙,因为准备写一本关于实用统计分析的书,在不久前,还接受一本刊物的科普约稿(目前尚未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兴趣打假查剽。麻庭光几乎是把剽窃文稿硬塞入我的信箱,在我跟他的交流中,我越来越生气,最终都毫不客气地讽刺他了,他仍然坚持做无辜样,指责我苛责于他,他没有故意剽窃。在麻庭光最新博文《关于气候与火灾》中,他再次展现类似的愚蠢,他把方舟子团伙一个弱智的论调拿来重复,说我围着方舟子转,成天找方舟子的麻烦,前不久,我还把这个笑话讲给国际论坛,说当初方舟子老婆如何契而不舍地追着我辩论,不惜为我长一个尾巴。这就是麻庭光麻抄抄的智商:我最能够揭开他伤疤暴露他的丑恶,他不惜攻击激怒我,以换取根本就不支持他的读者的同情——他被科学网编辑精选推荐,也无非是有我不被推荐时的读者量,而现在基本上就没人读他的博客。当然,麻抄抄特喜欢掩耳盗铃(毕竟贼做惯了)这个游戏,他绝不认为攻击了我。 
 
麻抄抄稍有点正常人的思维,在我第一次回应他时,顺着我的话说,装出点悔改的样子,就能把我蒙过去,然而,他选择了装专家,选择了习惯性的欺哄方式,结果把自己完全地陷进去。我处处留情,他却要一路走到黑,不停地公开挑战我,攻击我。科学网一不推荐麻抄抄的博文,他就断了维持写博客的精神基础,所以宣称要退出,却偏要立牌坊,攻击我一番,好象是我强行关闭他的博客似的,恬不知耻地宣称他跟我“年龄,背景,家庭,兴趣,职业,爱好,都很相似”,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对他痛下杀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人在此郑重宣告,麻抄抄,本人跟你没相似之处,如果有,本人引以为耻。 
 
我先前不愿花时间查麻抄抄发表在学术杂志上的文章,因为没那义务与兴趣,给他留一条好给其雇主解释的理由——毕竟没查,我也不知道其文是否跟我查出来的文章有雷同之处。麻抄抄非得要把自己变成公害,公然宣扬学者有思想就可以抄,做小偷,再用更多的剽窃来挑战我的打假,我仍然没有兴趣,就说不过去了,毕竟获取他那篇文章连50美分都花不完。于是乎,有了我现在的向《力学与实践》杂志编委的举报。 
 
麻抄抄想变成公害、剽窃的典型,我让你如愿。从今天起,我的博客开设麻抄抄专栏,时不时地拿麻庭光助教授的胡言乱语来嘲笑一番,你想出名,我助你一把力,争取让你跟方舟子齐名。你攻击方舟子的敌人,方舟子给你的剽窃作品发奖,做了现实的难兄难弟,那么,也做做名誉上的难兄难弟吧。 
 
麻抄抄可以继续挣扎,继续做无辜样,控诉科普恶霸寻正如何地欺负他,写科普得时不时要抄一抄,重复方舟子流氓式的论点,寻正的科普也是抄来的。或许你剽窃习惯真的就止于科普,若不然,风险大着呢,寻正一根筋,万一哪天有了闲时,因为你的混账话真要报复你,查查你的学术杂志论文或者学位论文,就大发了。你可以看着警告威胁还是其它什么的,随便,针对这位几乎完全没有情商的最蠢美国助教授,我觉得把话点透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以下是向《力学与实践》杂志举报的全文: 
 
《力学与实践》杂志编委: 
 
我正式向你们举报在《力学与实践》2011年第33卷中的麻庭光的《蓝田日暖玉生烟》一文可能涉及严重的剽窃。 
 

麻庭光现在是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他于2011年12月15日被我在网上公开爆光,他剽窃了威斯康辛大学大气与海洋学教授王宝贯(Pao Wang)在2003年的写的一篇文章《野马与尘埃:大气悬浮料子》(具体请参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id=518720)。在我发出指控后,麻庭光承认了相关指控的真实性(请参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2992&do=blog&id=518906 )。其中的文章之一涉及《蓝田日暖玉生烟》,他发表在博客上。


在2012年4月6日,麻庭光向我请求删除我针对他的爆光文章。交流中我认为他心意不诚,随后发现他未针对此前爆光的剽窃文章进行任何处理,也未向王宝贯教授道歉。他随后向王宝贯私下道歉提及他在原稿中有提及王宝贯教授。我认为他有必要让王宝贯教授看到原文,随后我收到了麻庭光主动发来的13篇文章原稿,其中包括《蓝田日暖玉生烟》,起稿于2008年10月8日。我针对麻庭光的原稿审查,发现没有一文不含有大量剽窃,因此在网上对他进一步进行了爆光(参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575809.html)。

在调查麻庭光的剽窃过程中,我发现他曾在《力学与实践》杂志上发表《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文他已于2009年9月27日向《新语丝》杂志社投稿,参加该杂志社举办的“网络科普”奖评奖活动,并于当日发表(请参见:http://xys6.dxiong.com/xys/netters/psi1b/matingguang.txthttp://www.xys.org/pages3/psi1b.html)。

在《力学与实践》杂志上所发稿件与其原稿与新语丝所发版本有区别,比如他剽窃王宝贯以及一些其它作品的段落与文字被删除或者改写了,然而,他保留了针对“蓝田生玉”的传说的几乎所有剽窃文字。

我的举报包括两项内容:1)麻庭光将已在《新语丝》与其科学网博客上的文章重新投稿《力学与实践》发表,涉及自我抄袭。2)麻庭光在《力学与实践》2011年第33卷发表的《蓝田日暖玉生烟》存在大量剽窃(请参见附一与附二)。

麻庭光在原稿与新语丝稿件上剽窃王宝贯的内容在发向《力学与实践》杂志时删除了,不过他又以一段可能是剽窃的文字代替了相关文字(见附二),就是针对走马灯的描述。《百度百科》相关内容出现在2010年7月2日版本,早于麻庭光向《力学与实践》投稿时间,更远早于发表时间,因此,不会是百度百科的作者抄袭麻庭光。

我举报的内容只是我在验看麻庭光作品时发现他习惯性抄袭古诗词解说而针对性地查验相关内容而发现的,并非系统地验看其作品的所有内容。我查对的范围也只限于在网络上能发现的内容,而不包括大量的没有出现在网络上的内容。因此,挂一漏万,麻庭光的作品剽窃程度多半比我揭露的要严重。我期待你们针对这一严重违背写作与学术道理行为进行调查与处理,维护《力学与实践》杂志的声誉。

作为一个普通的,非力学物理学、也非消防专业的学者,我认为《力学与实践》杂志发表麻庭光的作品也有失水准。麻庭光经常展现一个消防专业学者缺乏消防科学常识的一面,他对古代诗词的解说的抄袭表明他缺乏相关方面的理解能力。举例而言,他抄袭蓝田生玉的传说,原文中说,“蓝田在得名之前,不过是终南山古驿道上的一个小山庄。”这句话起码表面没错,而麻庭光发表在《力学与实践》杂志上的文章改成:“根据晋代《搜神记》的记载,蓝田在得名之前,不过是终南山古骤道上的一个小山庄。”他就错了,因为《搜神记》记载的是这一个故事,未提及蓝田,蓝田因何得名显然需要另考。该文的主要内容讲羽流,尽管麻庭光是研究羽流的,他对羽流的理解是混乱的,几乎可以说是错误的,羽流一般指一种流体在另一种流体中流动扩散,两种流体往往有着较大的质的区别,而热空气上腾则是同一流体发生相对运动,对了,大气表面的这种普遍现象称为对流,所以近地空称为对流层,而不叫羽流层。麻庭光该文近乎瞎扯,因为随便问一问玉矿探查者就知道传说有多么不靠谱,麻庭光所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要么是文人的想象,要么是针对原诗的误解——原诗的确还有更多“科学”解法的。

我期待《力学与实践》杂志编委针对这一学术不端行为做出适当的处理。如果可能的话,请告诉我相关处理结果。

此致

敬礼

廖俊林 博士
 
附一:麻庭光《力学与实践》杂志“蓝田生玉”传说的剽窃(及历史):

原文:蓝田在得名之前,不过是终南山古驿道上的一个小山庄。庄上有一个穷书生叫杨伯雍,他年轻好学,心地善良。当他看到过往旅客长途跋涉经过此地,缺少歇脚喝水的地方时,便搭了一个蓬草凉亭,供过往旅客喝水用茶。他光棍一人,一干就是3年。一天,一个老汉身背碎石,因劳累过度,栽倒在凉亭前。杨伯雍急忙把老人搀扶起来,喂水喂饭,救了老人。杨伯雍问寒问暖,欲留老人多歇一个时辰。老人说:“有事在身,不宜久留。”然后把他背的一斗碎石给他,说:“别看这些碎石头,你种在地里就会生出玉石,还能娶一个好媳妇。”不等杨伯雍答谢,老人便消失了。

杨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咛去做,果然地里生出一斗玉石,后来,他用玉石做了5双白璧做聘礼,娶了一位善良贤慧的徐姑娘。但是这地方山多地少,遇到天旱,粮食减产,农民忍饥挨饿,苦不堪言。杨伯雍和妻子商量,便把自家的玉石分发给百姓下山换粮,以度灾年。穷山庄产玉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官匪勾结,把地里的玉石一劫而空,杨伯雍一家和村民的生活也成了问题。
原来,杨伯雍救过的那个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当他得知地里玉石被官匪掠走后,便托梦给杨伯雍说:“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从此,只有知情人才能在深山中觅得宝石。官匪只能采得未长成玉的蓝色石,这是一种次等玉。
原文参见:《蓝田美玉的传说》(http://lvyou.wh5000.com/Html/2008-9-2/200892047708818172423563752072.html),该网络贴文未必展现了原文创作时间,但起码证明了原文创作早于麻庭光相关稿件及发表文章,该张贴显示时间为2008年9月2日,而麻庭光发给我的稿件文件创立时间也只不过是2008年10月。

麻庭光稿件:蓝田在得名之前,不过是终南山古驿道上的一个小山庄。庄上有一个穷书生叫杨伯雍,他年轻好学,心地善良。当他看到过往旅客长途跋涉经过此地,缺少歇脚喝水的地方,便搭了一个蓬草凉亭,供过往旅客喝水用茶。他光棍一人,一干就是3年。一天,一个老汉身背碎石,因劳累过度,栽倒在凉亭前。杨伯雍急忙把老人搀扶起来,喂水喂饭,救了老人。杨伯雍问寒问暖,欲留老人多歇一个时辰。老人说:“有事在身,不宜久留。”然后把他背的一斗碎石给他,说:“别看这些碎石头,你种在地里就会生出玉石,还能娶一个好媳妇。”不等杨伯雍答谢,老人便消失了。
杨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咛去做,果然地里生出一斗玉石,后来,他用玉石做了5双白璧做聘礼,娶了一位善良贤慧的徐姑娘。但是这地方山多地少,遇到天旱,粮食减产,农民忍饥挨饿,苦不堪言。杨伯雍和妻子商量,便把自家的玉石分发给百姓下山换粮,以度灾年。穷山庄产玉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官匪勾结,把地里的玉石一劫而空,杨伯雍一家和村民的生活也成了问题。
原来,杨伯雍救过的那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当他得知地里玉石被官匪掠走后,便托梦给杨伯雍说:“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从此,只有知情人才在深山觅得宝石。坏人只能采得未长成玉的蓝色石,这是一种次等玉

麻庭光《新语丝》2009年9月27日版:根据晋代《搜神记》的记载,蓝田在得名之前,不过是终南山古驿道上的一个小山庄。庄上有一个穷书生叫杨伯雍,他年轻好学,心地善良。当他看到过往旅客长途跋涉经过此地,缺少歇脚喝水的地方,便搭了一个蓬草凉亭,供过往旅客喝水用茶。他光棍一人,一干就是 3 年。一天,一个老汉身背碎石,因劳累过度,栽倒在凉亭前。杨伯雍急忙把老人搀扶起来,喂水喂饭,救了老人。杨伯雍问寒问暖,欲留老人多歇一个时辰。老人说:“有事在身,不宜久留。”然后把他背的一斗碎石给他,说:“别看这些碎石头,你种在地里就会生出玉石,还能娶一个好媳妇。”不等杨伯雍答谢,老人便消失了。杨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咛去做,果然地里生出一斗玉石,后来,他用玉石做了 5 双白璧做聘礼,娶了一位善良贤慧的徐姑娘。“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
民间的传说又增加了部分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由于这地方山多地少,遇到天旱,粮食减产,农民忍饥挨饿,苦不堪言。杨伯雍和妻子商量,便把自家的玉石分发给百姓下山换粮,以度灾年。穷山庄产玉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官匪勾结,把地里的玉石抢劫一空,杨伯雍一家和村民的生活也成了问题。原来,杨伯雍救过的那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当他得知地里玉石被官匪掠走后,便托梦给杨伯雍说:“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从此,只有知情人才在深山觅得宝石。坏人只能采得未长成玉的蓝色石,这是一种次等玉

《力学与实践》2011年第33卷中版本:根据晋代《搜神记》的记载,蓝田在得名之前,不过是终南山古骤道上的一个小山庄。庄上有一个穷书生叫杨伯雍,他年轻好学,心地善良。当他看到过往旅客长途跋涉经过此地,缺少歇脚喝水的地方,便搭了一个蓬草凉亭,供过往旅客喝水用茶。他光棍一人,一干就是3年。一天,一个老汉身背碎石,因劳累过度,栽倒在凉亭前杨伯雍急忙把老人搀扶起来,喂水喂饭,救了老人。杨伯雍问寒问暖,欲留老人多歇一个时辰。老人说:“有事在身,不宜久留。”然后把他背的一斗碎石给他,说:“别看这些碎石头,你种在地里就会生出玉石,还能娶一个好媳妇。”不等杨伯雍答谢,老人便消失了。杨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吟去做,果然地里生出一斗玉石,后来,他用玉石做了5双白璧做聘礼,娶了一位善良贤慧的徐姑娘。“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
    民间的传说又增加了部分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由于这地方山多地少,遇到天早,粮食减产,农民忍饥挨饿,苦不堪言。杨伯雍和妻子商量,便把自家的玉石分发给百姓下山换粮,以度灾年。穷山庄产玉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官匪勾结,把地里的玉石抢劫一空,杨伯雍一家和村民的生活也成了问题。原来,杨伯雍救过的那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当他得知地里玉石被官匪掠走后,便托梦给杨伯雍说:“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从此,只有知情人才在深山觅得宝石。坏人只能采得未长成玉的蓝色石,这是一种次等玉

附二:麻庭光《力学与实践》发表文章针对“走马灯”内容的剽窃

原文:历史
  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走马灯。中国许多古籍都有关于走马灯的记述。走马灯上有平放的叶轮,下有燃烛或灯,热气上升带动叶轮旋转,这正是现代燃气涡轮工作原理的原始应用。
  历代对走马灯的描述有: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
  诗词: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映光鱼隐现,转影骑纵横。
  南宋·辛弃疾《青玉桉·元夕》:玉壶光转(另一说指写月光)
  南宋·姜夔《感赋诗》: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
原文参见《百度百科》相关词条编辑史:http://baike.baidu.com/history/id=13767163

麻庭光《力学与实践》版本:但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劳动人民就利用羽流上升的物理规律发明了走马灯。历代对走马灯的描述有: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徘谐体三十二韵》:映光鱼隐现,转影骑纵横。南宋·姜夔《感赋诗》: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

附三:《力学与实践》2011年第33卷麻庭光原文

蓝田日暖玉生烟[1]

麻庭光[2]

(东南大学动力系热能工程,南京210096)

摘要通过对唐代诗句“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深入分析,指出这种烟的本质是羽流,是环境微弱的温度差造成的,具有只可在远处判断猜测,而无法在近处观察测量的识别特征。玉生烟和其他几个比喻如庄生梦、望帝心、明珠泪一起,共同构成了李商隐的名诗《锦瑟》的意象美和朦胧美。了解其中的羽流生成原理和认识历史,有助于我们认识自然,认识力学,认识流动,达到提高鉴赏能力和陶冶艺术情操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玉生烟,羽流,流动失稳,科技史

1一首朦胧的古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

    这首《锦瑟》,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宋元以来,无数人试图解诗,众说纷纭,仍然没有定论,清人王渔洋认为“一篇锦瑟解人难”,梁启超也自认不解,堪称最不易讲解的一篇名诗。

    诗虽然是以《锦瑟》为题,却与锦瑟关系不大,从一件乐器入手,谈得却是哀愁和迷茫。人人都有那份迷惘心境,只有诗人描述出来了,用了不少典故和观察。今人不能重构当时的典故和再现诗人的观察,因此有很大的争议。起联是引言,“听锦瑟之繁弦(五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周汝昌语),把全诗的目的和心情全部点出来。额联引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分别表现诗人的迷惘和悲凉。颈联是诗人的观察,沧海珠泪是表明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不是那么圆满(所谓传说中的广寒宫/嫦娥/昊刚,就是月球表面凸凹不平的地形在月影中产生的缺憾),在水中的倒影如同珍珠上的斑点,这里突出作者观察沧海珠泪(水中明月)时所感受到的凄寒孤寂。蓝田玉烟是本文的主旨,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景,无论是作者的观察原创,还是作者的改编引用(同时代人戴叔伦/司空图也有“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说法),都是表达一种远处的美,朦胧的美。尾联重复总结,突出心境的迷惘和难以捉摸。“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蓝田生玉的传说

    根据晋代《搜神记》的记载,蓝田在得名之前,不过是终南山古骤道上的一个小山庄。庄上有一个穷书生叫杨伯雍,他年轻好学,心地善良。当他看到过往旅客长途跋涉经过此地,缺少歇脚喝水的地方,便搭了一个蓬草凉亭,供过往旅客喝水用茶。他光棍一人,一干就是3年。一天,一个老汉身背碎石,因劳累过度,栽倒在凉亭前杨伯雍急忙把老人搀扶起来,喂水喂饭,救了老人。杨伯雍问寒问暖,欲留老人多歇一个时辰。老人说:“有事在身,不宜久留。”然后把他背的一斗碎石给他,说:“别看这些碎石头,你种在地里就会生出玉石,还能娶一个好媳妇。”不等杨伯雍答谢,老人便消失了。杨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吟去做,果然地里生出一斗玉石,后来,他用玉石做了5双白璧做聘礼,娶了一位善良贤慧的徐姑娘。“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

    民间的传说又增加了部分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由于这地方山多地少,遇到天早,粮食减产,农民忍饥挨饿,苦不堪言。杨伯雍和妻子商量,便把自家的玉石分发给百姓下山换粮,以度灾年。穷山庄产玉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官匪勾结,把地里的玉石抢劫一空,杨伯雍一家和村民的生活也成了问题。原来,杨伯雍救过的那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当他得知地里玉石被官匪掠走后,便托梦给杨伯雍说:“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从此,只有知情人才在深山觅得宝石。坏人只能采得未长成玉的蓝色石,这是一种次等玉,没有完全成形,略呈蓝色,被称作“蓝”,又因为杨伯雍最早是在良田里种石得玉的,因此,此地便被称为“蓝田”了。从此开始,以后凡产玉石的地方都称为“某田”,如“和田”等。

    另一方面,因杨伯雍种玉得妻遂成千古佳话,于是,后来遂称两家通婚为“种玉之缘”,或简称为“玉成”二字,相关的成语有“玉成其美”,“艰难玉成”,都是用玉来形容过程的艰难。还有一个成语“蓝田生玉”,语出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志。诸葛格传》,注引《江表传》:“权见(诸葛洛)而奇之,谓(诸葛)瑾日:‘蓝田生玉,真不虚也。”,比喻贤父生贤子,这可是恭维别人父母的好话。

    上面一段美丽的传说用神话的手法解释了蓝田地名的由来。神话,英文叫作Myth,是人类蒙昧时代用来对哲学问题所做的故事性解释,通常口口相传,没有时间,也没有原创者。但是神话往往含有各个民族对世界观的朴素认识,其中一定有合理的地方,不然也不会代代相传很久。西方哲学家曾经收集世界各民族的来源传说,考察各个民族的早期文化,发现很多民族对世界本源问题的创世神话都是差不多的,从中可以体会人类的共同来源和地方特色。在这里,老人指教杨伯雍的寻玉原则是非常有道理的,“轻烟飘处藏玉颜”有深刻的科学原理,“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一种独特的流动现象,需要用系统的传热、流动和光学理论来解释。

3日暖生烟的道理

    为什么玉石会生烟?生的是什么烟?不是烟,是由于地表温度差造成的羽流现象。当地表温度比较高时,局部气流得到加热,密度减少,热气体开始上升,而周围的冷气体过来补充。物理学中统一称之为密度差流(density flow)或重力流(gravity current。这种浮力造成的流动(重力流)非常不稳定,容易受干扰而破碎,成为湍流或紊流。光线在通过时破碎的气体流动发生折射和散射现象,影影绰绰,远处看来,就是影影绰绰,模模糊糊的样子,古人不察,就当作烟了。由于观察的结果好像片片羽毛在飞,故也称为羽流(plume)。“炊烟渺渺”,就是羽流上升现象的观察结果。


    为什么只有玉上才会生烟?这是由于其热物性所决定的玉是石头的一种,比较坚硬致密的一种。按照物性的基础理论(热学中的分子运动论),密度大,导电性强,导热性也强,蓄热能力低(相对于水的比热小,而水分是调节土壤蓄热能力的重要因素)。后两者是玉石温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导热性能好的导体,受热以后,整体温度增加迅速。而导热性能差的物体,只有表面受热,热量向下传递很不顺,而且蓄热能力大,所以温升很慢。同等情况下,导热能力强、蓄热小的介质温升大,而导热能力差、蓄热能力大的介质温升小。这样两种介质都存在的时候,就会有温度差。温差导致密度差,在重力场中的密度差就会产生压差,形成的热致流动,就是羽流。

    为何日暖才会生烟?因为地球上的能源,除了核能以外,都是从太阳上来的。石油煤炭是过去的被植物所固定转化的太阳能,风能水能是太阳能的转化过程造成的。太阳通过辐射这种方式把能量源源不断地送到地球,形成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在夏季,太阳偏向北半球直射,所以辐射强度更大一点,温差更明显一点,所以产生的羽流效果好一点。“晴天日出入南山”,就是要在合适的时间段去观察羽流的存在。

    所以,“蓝田日暖玉生烟”现象由一系列物理过程所组成。首先,物体从太阳接受辐射能量,这是一种不需要介质的传热过程;其次,物体受热温升,逐步变热;第三,受热后的物体加热表面的气流;第四,受热不均匀的气流密度不同,密度差造成上升的浮力;第五,上升的气流非常不稳定,容易失稳,产生湍流,就是流动破碎,形成局部卷吸和涡流;第六,光线通过上述的气流,在有密度差的表面发生折射。对没有清楚分界线的紊流来说,就是发生光线散射现象,让远处的观察者看来,就是烟了。

    上述理论最典型的应用是发生在铁路路基上的羽流现象由于减震和其他原因,绝大部分的铁轨都是建立在碎石基础之上的,而碎石是堆砌在土壤之上,后两种物质形成很大的导热能力和蓄热能力的差别,所以温差明显,特别是在夏季晴朗的时候。凡是在铁轨上走过的人,一定注意到夏季发生的铁轨上方的影影绰绰,就是典型的羽流现象。某些绿化不够的公路,也会由于路基和环境的物性不同而在高温下产生羽流。身处其中,我们并不能观察到近处的羽流现象。只有在远处,光线在羽流中通过了很长的距离,才会发生较明显的折射现象,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主要原因。

    古代探矿可没有先进的仪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注意风水,随时总结是当时人们的必然选择,“轻烟飘处藏玉颜”是有自然原理的朴素认识,古人已经认识到烟气的密度差(轻烟),就是没有办法测量当地的温度差而已也造成了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晋代文人陆机在《文赋》中的名句“石温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山辉,就是山上的光线比较怪异,联想到玉石的存在,可以从光线通过羽流的折射效应得到较好的解释。

    虽然我国古人并不识羽流,把羽流当作烟。但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劳动人民就利用羽流上升的物理规律发明了走马灯。历代对走马灯的描述有: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徘谐体三十二韵》:映光鱼隐现,转影骑纵横。南宋·姜夔《感赋诗》: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最有名的一句,乃元代谢宗可的“飘轮拥骑驾炎精”这些走马灯是现代燃气轮机的原型虽然‘旧”和“炎精(火源)”这两种不同的热源产生不同的温度差,但产生的效果都是羽流,在性质上没有本质的不同。然而,远处的羽流看上去像烟,而近处的羽流则观察不到,这就是湍流和光学理论的贡献了。

    总之,“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一种常见的羽流现象,目前的传热和光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我们还会对理解《锦瑟》中的关键一句感到困难么?羽流只能远观而不能近察,造成作者的怅惘和迷茫,与前面的庄生梦、望帝心、明珠泪相呼应,就是这首诗的意象美了。有道是,蓝田日暖送能量,美玉导热升温度;气体受热产羽流,光线穿过现热烟。传热理论解温差,流动失稳得紊流,光学作用产视差,传说之中有科学。


[1]本文于2010-09-25收到

[2] E-mail: tingguang.ma@gmail.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579435.html

上一篇:无知的科普与愚蠢的编辑(一)
下一篇:麻庭光:道歉需要诚意
收藏 IP: 173.29.242.*| 热度|

5 蒋迅 陈小斌 鲍得海 fansg wa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