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记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对于阅读行为的认识,调整阅读的方法,就可以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
我们的头脑已经逐步适应了手机文章新式阅读的方法,但在阅读书籍的时候,还是希望能够贯彻传统阅读的方法——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与负担。特别是一直以来力求“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爱书之人,会更加觉得读书是件辛苦劳神之事。
无论多么仔细地研读,还是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
也不必灰心丧气。“没有记住大部分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意味着“记住的内容都是对自己有益的精华”。通读一本书的意义就在于邂逅这些部分。
并非深入仔细阅读一本书,而是提高阅读量,获取其中的“知识片断”,积少成多,汇小溪以成江海。这样的理念正是阅读速度缓慢的人们所欠缺的。
放松心情,将乐曲当作背景音乐去听,我们会忽略音段和旋律的大量细节。
我们不会想把这些声音“作为知识储存起来”,而是希望让它们自然地从耳畔流入心底,并从中获得快乐。
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流水式阅读是信息大爆炸时代最合理并且可以“避免堆积”的阅读方式。
书籍可分为三种类型。
不必读的书。也许与他人有益,但是于己无用的书。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无法快速阅读的书,数量通常不会太多,通常不会超过图书总量的5%。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的特点就在于,贯穿全书的线索较少,相对独立的章节较多,无论选择从哪里开始阅读都能有所收获。
同时阅读多本书,在每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都会集中精力,反而更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吸气,与读书是非常相似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连续阅读,就好像只是不间断地吸气一样,是非常痛苦的。
不要只是一味地“读”,也要“写”。要改变阅读的理念,不是仅仅单纯地读,而是“为了写而读”。
让阅读的内容流进脑海,同时在头脑之外的地方进行记录,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视觉上的信息采集,还亲自将信息进行了重组。
准备好A4纸,读到佳处随时摘录。遇到想记住的内容,就摘抄下来。
开头标明页码,之后是文章内容,如此不断累积。
摘录的时候,最好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整个段落,而是尽量短小精悍,将摘录的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既然这些书都是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致挑选出来的,因此从整体上看,日积月累下来的“一行评论”应该能够形成一部互有关联的篇章。当我们想要再次确认自己曾经阅读过的书籍时,这也是一份难得的记录与索引。
小标题其实是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呈现了每一小节的单位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递“本小节写的是这样的内容”这一信息。因此,在看了小标题之后,如果觉得“没有必要阅读”或者“不想读”,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跳过去。
除了无法快速阅读的书之外,跳过不必阅读的部分,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书籍内容的整体理解。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决定阅读速度,可通过序言进行判断。
目录就好像一张明示书籍内容的结构图,通过目录,即可选出自己需要阅读的章节。
之所以不能做到轻松拿起、轻松阅读,是因为没有想清楚“通过阅读这本书想要收获什么”这个问题。
在翻开书之前,你需要明确目的。因为有想查阅的词汇,所以翻开字典;因为有了解的信息,所以打开谷歌。想读书的时候,不要对那份隐约的期待置之不理,而是要将其明确,考虑清楚“我究竟想获得什么”。
要找到自己在读书时最舒服的(容易读下去的)阅读节奏。这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体验中就能够自然发现,并不困难。这是每个人的“基本阅读节奏”。
读书时,根据不同的书,书的不同部分,书内容的重要程度,注意随时换挡,调整阅读节奏。这样,在一次阅读的过程当中,有意区分出浓淡,即可避免由于阅读感受过于单调。
在自由日里,不必强求自己读书,但是有一件事请,大家一定要做到,那就是制订下一周的读书计划。
如果还抱着“有时间就读”的心态,你的阅读时间就一定会被其他事情侵占。避免这种情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前制订好一周的阅读计划。
读书的妙趣,就在于产生兴趣的那一瞬间,绝大部分书籍都会有值得一读的部分(偶尔也会碰到没有阅读价值的书籍)。
完全没有必要勉为其难,硬着头皮阅读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书籍。但是,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地扩大兴趣范围,这样,流水式阅读的过程,就会多一些新鲜的刺激。
书籍本应该是用来丰富我们的人生的,如果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便是本末倒置了。不存储,而是选择流动,这个理念不仅适用于阅读书籍,也同样适用于管理书籍。
读书绝不应该是一种强求的行为。无论是音乐,抑或书籍,对于生活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这一事实毋庸置疑。书并非非读不可,因此阅读生活应该是快乐的。
拥有大量的知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非常了不起。这与全身穿着名牌的人觉得自己优雅高贵是同样的道理。醉心于收集知识的人,往往会误以为自己非常优秀。
将读书看成了提高素养、修身养性的艰苦修行。如果以这种心态去读书,我们还能够享受阅读的过程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7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