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附注3. 所谓奥数,就是利益动人心,家长最需要注意什么?

已有 3633 次阅读 2016-1-6 21:29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附注3. 就那篇博文来看,所谓奥数,就是利益动人心,但是家长们在利益面前,最需要问一下的是,孩子们自己有多大的动力,自己倒底有多想?

  又有多大的能力,有多大的时间,不跟体育锻炼等健康发展起冲突。奥数金牌获得者确实非常优秀,但是,是不是有好些家长错误地替孩子决策,既没拿到金牌,却又导致孩子偏科严重,这种样子,即使上了北大,又如何。



-------转载备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887410102dzxw.html--------------------------------

   虽然有人一直在打压学科竞赛,呼吁公平录取学生。但是清华在自主招生时看重的还是竞赛成绩。

   既然承认人的天赋有差异,而且教育资源的公平有限,各人成长的环境也不同,即便是同时迈进清华的孩子们,差距也是不可小觑的,这不是歧视,而是客观存在。

   有些学校可能专门培养竞赛生,但是竞赛是有很大风险的,只有竞赛一条路走的学生,特别是严重偏科的学生,或者成功,实现梦想;万一失手,就是满盘皆输,谁又能保证竞赛班的学生都能成功呢?即使名师王金战当年的《天下第一班》,也不是百分之百进了清华北大吧。

   能够在竞赛这个激烈的战场拼杀出来的学生,有其他学生所不具备的特质:学有余力,基本可以是兼顾两头,竞赛和高考都能胜出,况且竞赛的难度和深度远远大于高考范围,在同样的时间段里掌握了别人几倍的知识;自学能力强,在高中阶段超前学习了很多大学课程,这也是世界潮流,美国大学也喜欢招收学习了AP课程的学生,这些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像正常教学进度一样进行,很多要自学,包括自我安排学习计划、自己查找资料、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等;思维优势:经过竞赛培训的学生思维训练过硬,了解基础知识和课本的重要性,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也就是会动脑子学习,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经得起挫败,经历的挫折和打击多,也见识过传奇大牛,对自我定位比较客观,不盲目自大,也不自卑消沉,心理强大。

   由于起点比较高,所以在大学学习的前期容易适应,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可以在大学期间发展得更好。

   有些虽然进了清华,但是从以前光环围绕着的佼佼者身份一下子跌落到默默无闻的普通学子,还没有缓过神来,感到无数打击和失败,许多人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

   某学生的感受:我真的不该到清华来。与其说是上清华,不如说是被上清华。整整三节习题课坐在那里完全不知老师所云,比如别人花二十分钟就搞定的题目自己要花两个小时才做得出,比如比如比如,那又该怎么办。

   而老师认为:进营的竞赛生,大学课程是必须要学的,不然拿不了金牌。北大数学院入学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大三的课都学完了,现在与普通学生看不出差别,到了高年级,差别就越来越明显了,这是基础不同。又如大一的计概编程,很多学生很难适应,时间都用在这个上面,但是一些信息竞赛的学生,一年都不用学,还是高分。许多竞赛学生高考保送以后,看了很多书,比如数学系的数学分析等,竞赛生适应大学课业更容易。
   高考进来的如果不改掉高中的学习习惯,只局限于听课,下课后急于完成作业,不加深思考,最后发现上课反映听不懂,习题课老师也讲不清楚,考试前也刷题,成绩还是不好。特别是文理兼收的班级成绩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如果就会刷题,跟高中一样,很多学生即使刷题,也得不了高分。
   老师每学期都要加一些新题进题库,有时老师习题课讲过,但是学生们并不在意的题目,改编一下加进了题库,结果一样有人做不出来,说明没有学懂,也没有认真听讲习题课。
   还有就是:都是看到了别人成功时候的分数,但是在别人努力的时候,没有看到。清华学的课业肯定难,不用说不学习,不努力都是倒退。要想学得好,不可能有捷径,都是高才生,不勤奋也很难站稳脚跟,而吃苦更是竞赛生的强项。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948588.html

上一篇:附注. 关于竞赛生学习能力的谣言,不能乱讲乱传
下一篇:家长须知:强迫出不了数学人才,及理科人才
收藏 IP: 202.204.223.*| 热度|

2 文克玲 ttee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