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自己当天才
这句话是我想对学生们说的,所谓不要把自己当天才,就是要多学习前辈的经验,可以是科学家传记来的,也可以是直接请教老师所得。
但是,我们还是有一些学生胸怀大志,但是却在表现上把自己当作天才,什么叫天才,就是所谓生而知之吧。你想,数学科学发展了那么多年,其中的思维规律,虽然懂了的人觉得简单,但是要是说给平头老百姓,距离是相当远的,不可能是一个境界,否则数学不会有那么大的价值。
这种表现,不一定是这些学生骄傲所致,很可能是他们从小到大就是这样学上来的,但是若想深造,做研究则不行,看看科学家的传承历史吧,那些大科学家/数学家们,基本上老师也是大科学家/数学家。
所以,年轻人们,若想学海为域,一定要有个导师,找到自己的导师,至少,有个精神导师,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也是这样,有没有,是大不相同的。
是为记。
记后篇:没想到科学网把这篇放到首页,可能题目比较感性吧,只是我的个人感觉抒发,从回帖来看,反而证明这种感觉很可能不虚。
为什么我们会有一些读者,写下这些不着调的评论,恰恰说明本文所说的内容,虽然只是个人主观感受,但却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心理基础。
试图写点短文,发发清议即可,但没想到很多人文字短了就看不懂,只能多写几句。
所指的天才,是个代指词,代指生而知之,其实即使是现代科学里的那些真正的天才级人物,也是需要团队合作的,有导师,引导;有同事,切磋。
所说的不要把自己当天才,就是指,有些学生,胸怀壮志,但是在实践中把自己当作生而知之的人,以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律,完全能靠自己在那儿想出来,看书就行,没有向人求教的意识和精神。
我在教学中,为什么会见到这种情况呢,包括我自己,其实也并非没有这个毛病。缘于,这些学生在中小学的时候,就逐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中小学老师对他们没什么作用,起不了多大的指导作用,他们的父母也没那个水平,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养成了个习惯,觉得没有“精神导师”,我还不是照样考上了大学。
但是,真正要攀登科学高峰,跟考大学的难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必须有导师在那儿盯着你,给辅导。就我所见,自己在那儿瞎琢磨的人,最后也都没什么成就。
相反,有些老师,善于向大师学习,向有水平的国内外同事交流,成就确实就大好些。另外,实际上我们数论界的翘楚--张寿武教授,如果你读了他的访问报道就可知道,他在80年代中山大学得到的本科教育,属于一对一教学,就是当今搞了这么多年教学改革,也很少有本科生能享受得到的。
所以,要解决钱学森之问,不仅仅我们的大学里要真正有大师。中小学里,也要有真正够格的老师,真正的能让学生信服,让学生养成“有导师”的习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612931.html
上一篇:
中国青年报未和本人接触与授权的采访报道:数学家应办教育工作室下一篇:
不要把自己当天才:记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