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幼小阶段数学教育的真功夫 博文版

已有 6753 次阅读 2011-1-22 01:21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真功夫

自己在数学上,也跋涉这么多年了,在晨兴中心数学高手们的环境中熏染多年。根据他们的工作态度,往回推,认识到幼小阶段数学教育的真功夫,在于:
 
A1. 对数学的集中注意力。如果是孩子,只要有,肯定就是内发的,孩子不会装假,靠打靠拔苗,是弄不出来这种注意力的。

A2. 对数学的敏感度,即知道哪里不懂的能力。

如果两点具足,这样的孩子在数学上肯定能走很远。我成为老师后,发现很多孩子学不好数学,都可以归为这两点,原来在一开始,他们就没上道
 
具体的案例内容,时间关系就不说了,总之,不能为了教会孩子们一点具体的知识,不适当操作,反而打掉孩子的 A1, A2 能力。
 
当然即使作为数学工作者,已经上道之人,层次亦有更为细致的区分,一个门槛过后,方知后面还有下一个门槛,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再拼搏十年试验吧。
 
回到幼小教育,以此来看,可以推出:
 
B1. 心算能力是重要的,倘若心算不好,什么东西都要算半天,就不可能把精神放在真正的推理上,小孩子性子急啊。一般来说,小孩子在11岁才开始对数学推理有敏感性,数学推理中还是需要大量的算功,之前没有把算功练过去,一个简单的消去法都做得累,还怎么谈后面的推理和理性思维呢。 

所以,学数学应该从心算开始,但是奇技淫巧般的各种速算法和珠心算则不必了,因为实用价值不高,而且容易跟A2矛盾,很多速算法的原理,孩子未必能真懂。这里,推荐阴山英男的方法:百格计算,相当于中国传统的九九乘法表的变形。
 
    数学家传记证明了“心算重要”这个观念,当然也有些特例,但我估计,那些特例之人,当属性子特别平稳扎实之人,从而仍符合A1原理,又靠天性,在A2上有卓越的能力。
 
B2. 孩子笨,见了题目,说自己不知道,不仅是诚实,这种孩子可教。相反的一些孩子,见了题目,随口说出答案,乱猜乱答,违反A2,缺少了数学敏感度,就很难教他们真正学会一个东西。
 
先说B2,当孩子在数学上表现出“笨”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不是给他们答案,最简单、最基本的做法是,承认这种“笨”,容忍这种“笨”,就是承认数学上有未知的东西。急于让孩子知道答案,急于让孩子变聪明,反而有可能降低了孩子在数学上的敏感度。

笨孩子,如果遇见聪明老师/宽容家长,可能最终会学得最好。聪明老师的一个重要教法是,帮助孩子们发现他不知道的“地方”,具体在哪里,如有可能,把它分解为数个小问题。如果幸遇天才学生,自己就能把不会的地方找出来,分解出来,学生有了如此高的敏感度,老师才能往深里教啊。当然,怎么指点,就得靠专业知识水平,而不是所谓的教学教法。
 
家长宽容,不逼孩子,就是不逼他们死记硬背,孩子若挂心于A1,即使无聪明老师,也有可能靠天性突破,孩子能学会数学,是本性具足,我们不会试图去教一个大猩猩学数学。



因而培养A1-数学方面的集中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为此降低数学内容的难度,不要过难,难得大学生都想不出来(很多小学奥数题目是这样的),那对孩子当然不好了。 只要孩子愿意做简单的题,只要他不厌,就让他继续做,而不是马上跳到更难的题目阶段,急于求成的家长实际上是在打扰孩子,而不自知。 

小孩子题目做不出来时,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是,教师或家长,看着他的眼睛,自己也保持着困惑不解的神态和眼神,这样,就可以维持住他的集中注意力,也许就多这么一会儿的时间,孩子自己就能把问题解决了。 

数学上的东西,跟其他教育原理一样,重点不一定在于内容,更在于“心意”,全凭“心意”练功夫。如果不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什么样的“辅导性方法”都是白搭的。 

任何“辅导性的教学方法,都应该以此为基础,其背后的原理除了成人和少儿都得遵守的A1+A2外,还牵扯到的少儿教育原则是:

C1. 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

C2. 孩子是通过操练来思考的。

C3. 孩子的成长顺序应该是身、心、脑。

所以,我们不要替代孩子们解答问题,不要急于从逻辑理智上去帮他们解决问题,而是以身作则,让他们模仿,模仿我们面对数学难题时,困惑不解、钻研不休的那种神态/心态。

当然,做到 A1+A2 很不容易,需要很高的精气神,所以“数学家”难当。我博文推荐的张寿武访谈,其中讲到一个中国旅美年轻学者,得了国际数论大奖,我之所以推荐,即是此意:

做数学不容易,把数学做到国际水平更不容易,一个中国的农村孩子,能跟吃面包奶酪绿树洋房中长大的洋人拼,走到这步,更是不容易。

畅想未来,希望更多的数学小天才们,能在我们一代代建立起的良好环境里,生根长大。
 
附注1. 可以想见,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商业培训学校,都很难真正按此操作。A1、A2,层次较高,就不说了,即使比较具体的B1、B2,也很难被他们真正执行。
   
   比如B1-心算,公立学校的老师费不起那个时间,哪敢推动孩子们天天练一遍百格计算。商业培训学校呢,这种东西又太简单,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好卖出价钱呢,奇技淫巧才能有价码(普通家长们若是能知其理,就不会花钱让孩子走上歧途了,我以前博文中,曾讲述过自己的研究生在北京某Nasdaq上市教育培训学校任教的经历,我根本不相信那种方法能让孩子们学懂数学)。
 
   还是家长们自己先做起来吧,尤其是科学网上的科学家们,若能找到合适的机制,打开乐善之门,则众智可期。



附注2.  集成以往的一些幼小数学教育的认识于下:



|>----------------------------------------------------
我猜想,数学学习,应该渡过“去人格化”这一关口。具体解释以后会专文叙述,目前可参看我博客上的那个哲学研讲班的笔记博文。大概意思是,在数学教学中,不要引入过多的生命型人格,小猫小狗啊,这只是“花活”,不仅于真正的数学思维能力无关,相反,如果我的猜想正确,它们还会阻碍孩子们迈入数学的门槛。 

某些新式教学方法,用“故事”讲数学,用“游戏”玩数学,不能光图热闹,如果不涉及
                                                        {(C1×C2×C3)} {(A1+B1)×(A2+B2)}
有可能跟数学之路背道而驰。

学数学,为什么一定要笑呢?一定要貌似有趣呢?只有习惯于“普通”,习惯于所谓的“枯燥”,才有可能真正迈入数学的门槛,真正地甘之如饴。 

如果孩子还不能习惯这种“枯燥”,那就慢慢等待吧,把数学搞成“热闹”,孩子就能对数学开始产生“注意力”吗,极大的存疑啊。
-----------------------------------------------------<|

|>--------------------------------------------------
慢慢等待之时,需要家长们对孩子的信心。一些现代心理学实验已经发现,算术的基本概念,被证明天然地存在于孩子的头脑里,至于抽象化的思维方式,也在不少敏感的孩子身上自发地表露。 

一些“新式”数学教育手法,其实与这种现代心理学实验的认识不同,更侧重于教,侧重于对算术的理性解释,而忽略了C1-操练。实际上,所谓的理性解释,老师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孩子们这种天生的算术认知习得,对应于公认的数学表达符号而已,太过了就不好了。表面上看,这有点机械化,实际上孩子们学会数学的过程就是这样,搞太多的花样,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小学数学更像是智力体操,不需要太多的哲学化的理解。

我孩子,自己就知道1和1是2,我所要教他的只是,将“和”换成“+”,“是”换成“=”而已,符号对应而已,并不需要过多的理性解释。

更复杂一点的例子,我在太好了,儿子变笨了写道,大义是,

一些孩子会在"数数"的时候,错都出现在39、49这些地方,相应的数学概念通称是“进位制”。一个办法就是,暂时放弃,不要拔苗,只要孩子自己不急,就让他停留在更简单的练习阶段。等他感兴趣的时候,再帮助他把“进位制”中的数学表达符号弄清楚:

Step 1. 让他明白20就是两个10,30就是三个10(实际上,两个10就叫20,三个10就叫30),可以借用道具,10个小石子,就可以换一个大石子,两份10个小石子,能换几个大石子,如果孩子能答出来,现在只需要告诉他,两个10,就叫20即可。

Step 2.  9后面是10,这个孩子会非常清楚,19后面为什么是20,可能并不是很清楚,只是记下来的,结果到了更高的39、49,就推不出来了。 告诉孩子,49就是4个大石头+9个小石头,再加1个小石头,那是几个大石头,如果孩子能答出来,说明他已经到达了进位制的天性认识,只是尚未联系到具体表达符号而已。

道理弄通之后,传统的数数和背九九表,仍然是必须的,孩子需要大量的操练,只懂道理,不进行操练,就无法巩固孩子继续进步的基础。

不管是使用石子,还是使用手指头,背后都蕴含着孩子天生的“推理”能力,通过石子、手指头外化出来而已,大人之所以可以很快地算数,只不过是把这种推理能力,变成公知常识,记下来而已。

等孩子经过大量练习,对这些“推理”非常熟悉之后,他们也会乐于将其变成“公知常识”记下来,那时候自然也就算得快了。
----------------------------------------------------<|

|>----------------------------------------------------
小孩子一般在小学四年级之后,才练习奥数型题目,是跟他们的身心发展节奏有关的,很多数学家传记也言明了11岁开始的数学兴趣。其实,理性思维的精神,并不是11岁突然冒出来的,11岁前有11岁前的理智生活。

这是因为,不仅数学语言中有理性思维的精神,自然语言和艺术语言(音乐)中也有理性思维的精神。比如,历史和地理,实际上就是理性思维的绝佳材料,正好是小学生阶段可以深入的部分,所以,即使孩子没有到达数学的理性思维阶段(一般是11岁之后),但是,很可能他已经进入自然语言的理性思维初期阶段了。新式教育,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漠视孩子的这种理智需求,走另外一个极端,会一样带来惨重的教训。 
----------------------------------------------------------------------<|

|>-----------------------------------
11岁前的自然语言的理性思维,跟11岁之后的数学语言的理性思维,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人的心理认识模式,往往是"从整体到部分",这已经被专门地叫做格式塔心理学,在“自然语言”即汉语、英语学习中,可以完全照搬。但是,数学学习,是无法完全遵循这个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也是数学学习的难点所在之一。

数学的一般教学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细节到整体,是无法跳过的阶段。 

先经过了传统的“简单到复杂,细节到整体”的第一阶段之后,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格式塔心理学,再重来一次,第二阶段就可以按"从整体到部分"的走法。

所以,数学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缺一不可。某些激进的教育工作者,忽视第一个阶段,只走第二个阶段,而传统教育,在不够资质的老师手里,就有可能只走第一个阶段,而不再走第二个阶段。两者当然都是错的,但是在效果上,激进派产生的损失会更大。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406691.html

上一篇:一封关于幼小教育的书信:以家长培训为基础建个大学???
下一篇:再次呼吁科学家关注“幼-小-中-大”四级教育
收藏 IP: 89.134.194.*| 热度|

5 袁贤讯 李宁 王春艳 霍艾伦 weibin314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 1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