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师范院校的教学定位 精选

已有 5772 次阅读 2009-12-11 23:49 |个人分类:大学建设|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教学科研, 师范, 教学定位

 

   

 

师范二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育理念,这八个字基本上为所有师范院校所采纳,不少学校甚至刻字立石于校园之内。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师范院校又往往将“师”的含义,仅仅局限在培养中小学教师层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要求达不到(或认为不必达到)同类综合大学水准的现象。

 

这种情况既与“学高为师”的教育理念相违背,又与国家和北京市对师范类院校高额投入的大势相矛盾。师范院校,完全不必将“师范”的理解范围,固步自封到“中小学教师”层面,而应根据“学高为师”的理念,扩展到培养出大学教师,科学家,乃至科学大师的层面,在毕业学生的未来预期中,形成完整的师资梯队,有头有尾,方能带动起各级师资水平的提高。

 

这不仅仅是理念和投资的问题,也会解决现实中产生出的问题:一是学生层面,一是教师层面。

 

在学生层面,随着大学生扩招,必然会出现更加强烈的人才竞争现象。即使是师范生预期的中小学教师工作,因为工作稳定,重点学校待遇优厚,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市场,而且是向所有的大学开放,而不止是师范院校。

 

在强烈的人才竞争中,我们必须向人才市场说明:

 

i.                人才的区分度,必须指出我们的哪些学生是最优秀的,从而给人才市场(包括考研/出国)以明晰肯定的答案;

ii.               优秀人才标准,应该结合市场(包括考研/出国)要求和本院系教师科研特色,教学研三位一体,树立出首师大数学学院的真实名声。

 

在教师层面,须知,优秀学生,尤其是优秀本科生,是一个大学吸引优秀师资的重要力源。如果一个师范院校不能吸引和制造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那么它也不可能真正吸引来第一流的大学师资和科研人才。

 

所以,首师大数学学院的教学定位,应该明确为:

 

A.     通才教育和精英教育相衔接;

 

B.     教学和科研相衔接。

 

第一点,我们要帮助所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达到最大可能度的进步。这是因为,本科毕业生排名在前25%的同学,工作后的未来表现,是一个学校声望的重要参数。这个道理比较明显。不过可能有特别细致的老师会根据实际情况指出,在本科毕业生排名比较靠后的同学,将来也相当有可能在工作中做出巨大成就,这与我们的断言并不矛盾,因为这些人在首师大毕业生中排名较低,所以社会甚至他本人自己,都不会将其成就归功于首师大的培养,甚至会认为正是首师大的培养方式,耽误了他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力图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全面培养,不仅要以通才教育,培养出未来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同时也要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精英教育,培养出未来的教育家/科学家。

 

第二点,“教----研”三位一体的关系中,“学”好比是心脏,不仅学生要学习,教师也要不断地自我学习。大学就是个修行学习的场所,任何一位成员,只教不学,或只学不教都是不完整的。“教--学”必须成为循环,就好比是血液循环体系中的肺循环,非此不能提供充足的“氧气”;“学--研”则好比是血液循环体系中的体循环,非此,系统不能做功,所以教学和科研必须衔接,缺少任何一个环路,都不能形成教学研的良性循环。

 

教学和科研相衔接,才能既培养出一定比例的精英级学生,带动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又能教学相长,锻炼和稳定住我们的优秀教师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加盟我院。

 

有了定位,才能谈及怎么做,而在谈怎么做之前,我们还需先分析一些当前教学情况中的相关基本问题。

 

首师大数学学院,在多年发展之后,科研力量增长很快,从而为教学和科研相衔接,提供了必要性和必须性。

 

但是,因为文革等历史原因,国内大学一度产生了,教学和科研脱节的现象,这一现象,随着现在教师队伍构成的改变,已经成为必须改革的对象。现在,每位年青教师都至少是博士毕业,首师大数学学院里也有了不少国内科研影响力很强的教师,他们中,不乏热爱教学,喜欢给本科生教书的老师。但旧有的教学模式,往往阻碍了他们对本科生教学的可能参与:

 

A.     大一大二基础课教学,因为过去往往由指定教师长期承担,导致每学期课时量大于普通课程,而且这些基础课程,往往必须一上就是一年,甚至两年,如此大的工作量,和人为化的特殊地位,导致一线科研人员,不敢申请此类课程。

B.     大三、大四的专业课课程,深度不足。因为目前的学分制还不够完善,很多学生更愿意去选一些容易的课程,而对一些前沿课程和深度课程,则选课人数不足,导致无法开课,这也进一步使得,科研人员没有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本科生高阶课程可带,降低了他们对本科生教学的热情。

 

同样的,在教学和科研相脱节的情况下,本科生的学习,实际上也受到了相当的影响。因为缺乏科研方向的指导,他们很难知道,自己现在学到的知识,将来会用在哪里。导致:

 

A.          即使是优秀学生,也往往只专注于考研相关的大一、大二基础课,或者是出国相关的英语,而对大三、大四的高阶课程重视不足,习题练习不足。结果上研究生/出国之后,普遍后劲不足。

B.           普通学生,则迷失方向,缺乏合理的学分总成绩计算方法,以准确判定其大学学业完成情况,结果学业动力不足,形成恶性循环,逼迫教师不断降低课程学业标准。

解决之道,无外乎两大体系,学分制和导师制的施行。在当前情况下,作者更倾向于先从学分制上突破,要点有几:

1. 实行GPA积点计算方法,改变过去“大锅饭”似的学生学分计算方法;

2. 实行荣誉课程制度,既使得高标准考试成为可能,又兼得学生研讲制度得以推行;

3. 本科生论文与本科生讲座相挂钩,将教学跟科研接轨,才真正可能将教学这块蛋糕做大。

详细解释,可参考本博客上以前博文的相关内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277946.html

上一篇:哲学之树-读书会讨论摘要
下一篇:绩效工资改革的权·利分离模式
收藏 IP: .*| 热度|

2 王涛 wl544857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