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中国的精英教育:人才造血必须大于失血 精选

已有 8888 次阅读 2009-1-17 17:28 |个人分类:大学数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中国的精英教育:人才造血必须大于失血

 

原版的google文档会保持住最新的内容更新。

远隔重洋,打IP电话,每分钟2.2美分,跟系里的李克正老师聊了2个小时,若不是他那边到了午饭时间,还有聚会之类,估计还能聊下去。我这边则是晚上8点了,回到家,喝了杯牛奶,吃了个香蕉,已经晚上10点半了。

 

感 觉还是很有必要,写点什么。我们谈的是中国数学教育,李克正老师要“反”的是现行的中学数学教育,种种荒谬不合理之处。而我其实觉得,大学数学的教育也不 合理,也是需要做的。想想看,大学老师不先把大学数学弄好,只跟中学数学较劲,当然不对了。此其一也,实际上,要反就得一起反,而且这是个系统工程,要把 所有这些要素,串在一起,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去解决,比如我前面说的帖子


考试体系和传授体系

传授体系的特征:

关于荣誉考试的设计提案

大学奖学金:重中之重的设计

重要尝试:汕头大学试行住宿学院制


都是我对这个系统工程中的某一部分环节和流程的思考。跟李老师主要说的是“水平考试体系”如何跟“纵深传授体系”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关系。

 

李老师讲话,很有煽动性, 激起我不睡觉写此文的心血之潮。

 

比如说,中国肯定是需要精英的,那么在这个需要面前,我们应怎么做?

 

肯定跟美国是不同的。来到美国几个月了,它的物质生活和自然环境是领教比较多的,在这样的诱惑面前(物价跟工资之比极低,生活环境非常自然和谐,更何况有些东西是买不来的---清新的空气),我想,自己如果是当年按照张文鹏老师给的第二个选择,不是取第一个选择上直博,而是准备一年英语出国的话,在美国之后,99%的可能是跟我那些现在留在美国安家立业的同学一样,不回来了。因为这里,太适合享受生活了。

 

来 之前,本来以为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在很多方面跟美国差不多了。但来了后,从细节上看,在基本的生活标准上,中国要赶上美国,估计还要很 多年。二十年行不行,我希望能行,能再接近一些。其实就一项,就很困难,做饭的炉子,洗衣服的洗衣机,美国的炉子,我住的Palo Alto都 是用电的,而且除了有炉灶,炉灶下面还有一个等宽的大烤箱,也是用电的。洗衣机呢,这边都是有烘干机的。这些都非常费电,中国想在若干年后达到这个标准, 非常难。难就难在,它是普通人的生活标准。富人的生活标准,赶上其实容易,而要让一个社会的普通人的标准,都赶上美国这种,对中国来说,就太难了。还有一 个,说起来不文雅的就是厕所,首师大数学系的厕所,洁净程度什么时候能赶上这边的,那我就再一次彻底地佩服死李庆忠主任了。这就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了,还包 括观念和细节。这种普通的小事,其实反而是最难改进的。

 

我还记得,跟系里的一位首席数学家一块走路的时候,他随口就往花坛吐出一口痰,大教授都这样(其实他人是非常好的,对人,对学生都非常谦虚的),更不用说大学生,更不用说老百姓了。当然如果中国的厕所想要干净的话,最先成功的地方应该是大学。

 

拉里拉杂,还没到主题,这就是博文的风格,以前叫散文。我喜欢,就跟几位老师打电话一样,23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样Kill time,多好,我喜欢。

 

Are you Happy? 一位Stanford年轻教授上课时的口头禅,不过好像即使是外国人,对他的这种问话也不以为然,那我就更应该照顾中国读者了。

 

现 在说说吧,在美国这样的条件下,出去的中国学子很难会再回来的(有很高的比例)。而且回来的,也必然很少是最强的,有些人为了坚持自己的数学理想,而回 来,其实他们在美国找一个小学校教书,也是可以的,或者改行做别的。在美国,总能生存下来的,我们这些学数学出来的博士,相信干别的,在美国也是能活得比 普通美国人要好些的(意思工资拿多点)。

 

那中国怎么办,最优秀的中国人都给美国贡献力量去了,中国怎么办?

 

这种情况,跟前面说的一样,在2030年内估计不会改变的很快。那中国在这2030年内怎么办?

 

以前有陈景润,现在数论界的“陈景润”们都跑到美国去了,而且不必冒着做完数学,就把身体搞坏的风险,活得很滋润,他们安家立业之后,应该不会回来了,当然短期的蜻蜓点水式的回来,还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那中国怎么办?

 

唯一的出路,就是造血大于失血,我就不信美国有那么大的容量,可以将所有中国最优秀的人都吸纳干净。

 

所 以,中国精英教育,跟国外的一个不同之处,其出发点就是不同的,中国必须造出大量的精英,造到别的国家根本吸纳不了,让他们搞不清楚,谁是最好的,说不定 他们吸纳的是精英中那部分差点的,中庸的,而本精英中的精英误留给中国,要多到这种程度。这样,才够中国自己用。才能为未来的中国留下根本。一个国家的根 本,是那些安于自己祖国的,奋斗了很多年的人,以此观点,华罗庚、陈景润、邓稼先是,杨振宁不是。

 

以 此出发点,就跟美国这样的国家不同,他们的精英培育,有多少算多少,不用太操心产生出的量,即使不够的话,也有别的国家的人才过来补。我们中国的这个出发 点不同,就意味着我们不能采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的很多观念。更不用说,教育部的有些人,出了几次国,就学回来的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和这些观念下产生的极为 危险、伤害国体的政策及其实行。

 

比如,我们的出发点,就说明,中国不能实行所谓的“快乐教育”,以及似是而非,至今定义不清的,所谓的“素质教育”。

 

于是,我把自己以前关于“水平考试体系”和“纵深传授体系”的想法,讲给李老师参考。

 

我们国家中学数学考试,乃至大学数学考试,其标准倒底应该估量到什么程度?


那么,根据我们造血必须大于失血的这一中国教育出发点,这样看来,首先这个标准必须大于美国的标准。现在,教育部的有些官员要跟美国学,美国大部分学生不学怎么证明三角和等于180度,那中国学生也“不能”学(注意,在美国,是大部分学生不学,但那些精英学生,则学得更多。而中国的政策,在中国的国情体系下,却会导致中国学生不能学,尤其是那些贫寒地区的)。

 

为什么要适当提高水平数学考试的标准呢?因为虽然精英是不能靠考试产生出来的,但是跟考试还是有关系的。水平考试,可以确定一个社会的平均标准,水涨才能船高,才能保证住大量的精英的产生。

 

当 然这个考试标准,比国外高,并不意味着,要出偏题、怪题。姜伯驹先生说的道理,我非常赞同,应该把考试的内容覆盖面放宽,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缩窄,很多经典 的内容不学不考(聊中得知:平面几何、三角学、复数。。。都属于教育部官员及其“御用”数学家们放弃的内容,所谓御用,可想而知,是在听话的基础上,获得 其个人的权力和好处)。

 

同 样的道理,也在于大学,李克正老师跟我谈时,好像光义愤于高中,而对大学数学教育的现状没有革命之迫切,其实也不对,他以前教研究生,就应该知道大学数学 教育存在着问题,这半年来,开始教大一学生。感叹中学的“水落”,搞得他的大学数学之“船”,必须低走。大学数学适应中学数学低走,那将来研究生呢?

 

其 实解决平均水准的问题,中国古代人从唐朝已经解决了,就是考试。考试是解决平均水准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当年清朝若不是废除科举,而是将科举进行改 革,引入数学水平考试,保持住足够量的现代人才(它那点留美生,人数太少),孙中山革命能否成功就还不一定了,当然中国今日的水平也当完全不一样了,呵 呵,YY(意淫)了,书生的特点。

 

当 然这个考试体系中,应该注意的公平问题(穷人富人的孩子应有差不太多的读书机遇,这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改革后出现的又一个可伤国本的大问题),以及考试体 系之间的竞争问题,后者是李克正老师反复多次强调的,现在的高考,由教育部统一管辖,不像国际大学招研究生时英语考试成绩那样,有托福和雅思两强竞争,是 造成很多问题的根源。

 

这些问题我此贴就不多说了,说个比它们在宏观范围上更大的。。。


水平考试,做得好了,可以保证水涨船高,保证这个船有大的可能性。但这个船是不是真正的大,就跟这个“水”,这个水平考试体系,关系不那么直接了。

 

精英的产生,必须有相应的一套传授体系来保证。自从我1999年, 认识李克正老师起,就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数学魅力吸引。我想,如果我是学生时代就认识他的话,我很可能会去当他的学生(是好是坏其实也难说,因为做他 的学生要想真做出成就,可能得靠很高的悟性,比如他希望学生自己去找题目来做,而我和很多其他数学家,却坚持认为,博士生阶段,还得主要是靠导师喂招的。 希望他在首师大,能找到、并教出这样的学生来,使其传奇的学术生涯圆满)。

 

这样的老师,多遇见几个,而且从很年轻时就开始遇见,你说,有志于数学的年轻人长大后,能不成为好的数学家吗。这就是传授体系要做的事。

 

精英最终的产生和确认,要靠传授,这是“考试体系”无法完成的任务,需要另外一个体系来完成,我们称之为“传授体系”,因其特征,不妨成为“纵深传授体系”。

 

精英,是需要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精英的确认,也不是考出来的,而是跟前辈大师密切接触,鉴定出来的,这个鉴定过程当然不是考试12个小时所能完成的,也不是当今大学跨越高考直接招生的那种面试,短短的时间所能完成的。

 

譬如一个初中生,小学生,每年能跟李老师见23次面,谈数学几个小时,反复几年,到高考时,李老师必能给他一个非常合适的数学能力方面的评价信。你说,在对这个学生是不是数学精英的确认上,我是会相信高考成绩呢,还是会相信李老师的评价信。

 

所以,为了数学,我们这些数学家们,不仅要造出一个“水平考试体系”,也必须造出一个“纵深传授体系”,二者缺一不可,实际上是数学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你看,我已经给出,我的数学素质教育的定义,它并不跟考试相矛盾,而是考试体系和传授体系的有机结合,中国人称之为太极-~阴阳相济是也。

 

二 者是怎样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的呢?我很高兴引起了李克正老师对这个宏观问题的重视,我今天特别高兴打这个电话,因为李老师给我讲,他现在要做要推的事 情中,有两个是我以前的建议,一个是荣誉学分一条龙制度,要在首师大数学系推,这个他明确归功于我的提议。还有一个,他没提,不知他还记得不,其实也是当 年我给他的提议,很重要,做出来会有很大影响至全国,但这里的博客还不能提,等将来做成了,关心中国数学教育的人们自然就会都知道了。

 

这个宏观问题是,不仅仅是当前中国考试体系有很大问题,以及传授体系则根本未成型。更大的问题是,这两个体系是互相封闭,缺少沟通的。做考试体系中的那帮人马,跟传授体系中的顶级教授们、年青活力们其实沟通是很少的,反之亦然。


如果想改革,但着眼点,却只在单个体系内部,希望通过某几次会议,某几次“犯上”报告,某几次教材制定和实行,就能解决中国数学教育的问题,这些思维都是局限在单个系统内部进行改进。

 

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必须把两个系统打通,造成良性循环,方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什么是良性循环,我前面的帖子介绍过,就是资金流和人才流在这两个体系中形成循环。

 

要 知道,现代社会的考试体系,其经济效益是极大的,想想托福考试吧,那还仅仅是针对出国学生而已。数学家们,如果谈数学教育改革,只谈数学内容本身,不谈这 个改革背后的经济利益,那是不够思考深度的,不去挣这个改革背后的经济利益,那是不够行动力度的。教育部的官员,为什么要把住各种考试的关口呢,这么多 钱,垄断地位自然能获得垄断利益啊。

 

当 然,若有数学家们做出另外一个考试体系,肯定会受到这些官员们的打压了,不一定能活下来。但你总得做啊,你不做,就永远不知道拼不拼过它。而且,做出一个 势头来,数学家们的话语,才更有力量,否则,如某个教育部管这事的重要官员所说,那些数学家们的批评,我们就当是北京的风沙而已。

 

如果成功,必然会带来大量的资金,但我们必须保证这些资金,能流到传授体系中,在传授体系中,产生出精英人才流,没有这些各方面的精英人才,考试体系中的那些题,那些正确的观念去组织去处理的数学功力,又能从哪里来呢的。如此,自然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要做出一个考试体系,让它活下来,本就不易,同时还要让它活下来之后,不落入“坏人”之手,私吞这些资金,让这些资金能流入传授体系中,这个更难。因为前者,是要靠超绝的能力,而后者,不仅要靠能力,也要靠核心成员的高尚人格。

 

很难很难啊,这些钱若产生,中国数学界本身也就有了造血机制。以往,数学界的钱基本上都来自国家拨款,个别的领袖数学家,可靠个人声望,再从资本家那化缘点过来。相比于考试体系所能产生出来的源源不断的钱,其实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比如中国数学会,就缺少这种自我造血能力。像美国数学会,依靠其出版数学书刊的能力,据说每年能有几亿美元的入账。中国数学会想走这条路,就很难,因为路早已经被美国数学会这样的豪强堵死了。

 

但是像这种考试体系,则不然,具有极大的机会,只要敢拼,有胆有识,中国数学会是最有可能从这个体系的改革中获得巨大利益的机构。

 

当 然,获得利益,能不能将这个利益,真得循环到“传授体系”中去,那是一个更难的挑战。(美国人也不见得就能做好,这几天,老收到Berkeley数学研究 中心的化缘传单,说明其资金链肯定出问题了,化缘化到数学教授这里来了,不是美国数学会每年都有几亿美元入账吗,怎么连这个中心都支撑不过来了?)

 

比 如说,现在李克正老师,通过他接手的中学数学杂志,跟有些中学生有了书信往来。这种往来,现在是随机发生,没有持续保障的。他曾经跟我讲过,他当年给“奥 数”还是华罗庚金杯出题时,有个小学生的答题特别完美,很有数学创造的潜力。他一直还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学生的名字,我问他,那之后你们还联系没有,答曰, 没。多可惜啊!而传授体系有了钱之后,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要保证这种上下沟通的持续进行,形成一个机制。只要给这一对对师生,提供很少的交流用的经费, 就可以保证这种长期交往。诸如此类的事情种类很多,大致原则都是保持住这种上下沟通、前后辈沟通,中国有多少这样的好学生、好老师啊,形成机制,长此以 往,滚雪球一样,那样的中国,跟今天会是完全不一样的。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无论是其国民的平均数学水平,还是其精英乃至大师的顶级水平,都标志这个国家的国力中的实质指标。


前者主要是由“水平考试体系”来保证,后者主要得靠“纵深传授体系”来实现,前者产生资金流,后者产生人才流,两个系统之间要形成这两个流的流通,产生良性循环。


此事不易啊,但若能做成这件事,做得圆满,则做成这件事的中国数学家核心团队,必然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功臣,当之无愧的大功臣。如果有这样的团队,我愿意以自己的全部力量加入,做一名马前卒。

新浪博客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210506.html

上一篇:学术合作典范:Hardy和Littlewood的合作原则
下一篇:给青年教师的一点教学建议
收藏 IP: .*| 热度|

7 张鹰 武夷山 王桂颖 阎建民 王春艳 曹聪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