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一本书的诞生

已有 2999 次阅读 2013-7-7 16:12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写作, 技巧, 专著

 

去年冬季某日,和同事CT聊天,我问他最近什么东西热,回答曰“大数据”,当即在网上简单搜索了一下,眼睛突然一亮,就是它了!随后当当网上买了几本书,前后花了差不多一个月将其基本看完,然后决定围绕高技术企业创新与大数据写一本书。

在动笔前,首先将看书的心得体会写成论文,一旦大数据与我的知识结构碰撞,产生了无穷多火花,必须抓紧时间写出来。其中一篇已经被《中国软科学》录用,近期将会刊出,另外一篇论文还在审稿过程中。这两篇论文算是写书的前奏,做一些理论上的铺垫。

春节前开始草拟全书的框架,确定后春节后我开始动笔撰写书的主体部分,并且安排研究生YW、LPP帮我查文献,案例、搜集处理数据。借鉴大数据的思想,写了5篇论文,相关内容已经整合到书的实证部分,相关部分已经70页了。

差不多4月底,完成了全部书稿的第一版,随后开始修改。

一本书是一个整体,时刻必须有这种全局意识,有些章节单独成文没有问题,但是必须彻底修改以适应主题。

国际经验借鉴部分本来放在全书的后部,思前想后不妥,提到全书的前部。

在大数据背景下,提出假设基于单一模型的研究已经不够充分,而将若干模型的不同结果加以综合成为本书首先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这个问题花了我差不多20天的时间,总算解决了。

全书的目录结构仔细读了很多遍,对各级标题进行了若干次修改。刚开始,每次都要改动,最后差不多稳定下来。

第一章引言部分其实是最重要的,统领全书,花费了很大心思,绘制了若干示意图,力图使读者相对容易地看懂研究框架。

全书的WORD排版遇到一点小疙瘩,花了一个下午解决了。

各章节部分自己绘制的框架图、结构图等差不多有20张,这有助于将来读者明白我的意图,不包括EXCEL图表。

我认为应该尽快写出第一稿,因为你迫切写的东西,可能是你最有想法的。当然不同学科的特点是不一样的,研究古典文学、历史的,也许写一本书需要花费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对书稿的修改是无止境的,总体上,宏观、战略很重要,微观的排版、斟词酌句、计量处理细节等也十分重要。

目前全书分为8章,216页,正进行最后一轮加工处理,准备720日前脱稿。

全书貌似写了3个月,其实也不能完全这么看。首先,相关领域的文献跟踪持续了很多年,我电脑里大概有几千篇文献,有精读的,有简单浏览的。其次,计量技术我研究了很多年,其中最为重要的时间是在20042009期间,对计量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兴趣,一段时间不整点新东西就手痒。第三,重复会产生效率。写东西多了,当然就快了。

今天又进行了一次大改,估计以后改动不大了,特地晒一下,见笑!


                       2013.7.7 俞立平 于宁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706094.html

上一篇:建议对人文社科重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方法审计
下一篇:年年有“鱼”的故事
收藏 IP: 111.2.46.*| 热度|

7 郭文姣 武夷山 张学文 施玉梅 万崇丹 王启云 tianshiy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