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lin Wu Bolg Quantum Hermene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glwu philosophy of physics、philsophy of technology、quantum hermeneutics

博文

全国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会议纪要

已有 7256 次阅读 2016-1-10 08:09 |个人分类:学术会议与讨论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哲学, 自然辩证法, 物理学, 研讨会, 委员会

全国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吴国林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2月18-21日在广州召开。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陶韶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华南理工大学社科处处长麦均洪、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国忠书记出席了开幕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吴彤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宣读全国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决定,提出了将本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学术组织的目标。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国林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总结了我国物理学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对物理学哲学委员会的学术讨论和研究提出“跟着走、独立走、超前走”的“三步走”建议和期望,并赋诗一首:

   山路新雨后,物哲九派通。

   波粒自相溅,有无在是空。

以贺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

   


该会议由全国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共收到论文投稿50余篇,收录40余篇。来自波士顿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山西大学等国内外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与会专家、学者,就等物理学的哲学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主要观点如下。

一、关于物理学哲学的一般问题

     美国波士顿大学曹天予教授在题为“物理学哲学发展的新阶段”的报告中,他提出当前物理学哲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对称是如何来的?概率是什么?什么是场?涨落是什么意思?宇宙是什么?信息是什么?他还提出,要用新资源研究物理学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在题为“理解时间方向复杂性的若干问题及其策略”报告中,梳理了时间方向的不同表现及其理论描述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为破解所遇难题而着重探讨了时间方向的具体性、层次性、还原性与决定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董教授最终将时间方向的讨论引向了吸引子、整体性、目的性这样的哲学高度,启发了人们从更加广阔的理论背景中去理解时间方向的本质,正确看待描述时间方向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华南理工大学陶建文副教授在题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现象学阐释”的发言中,从视觉主义角度解释牛顿第二定律,认为力实际上是关于“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将“时间t”这一参数看作是一个发生的过程,认为“力”实际上是一个过程量,也就是它体现的是一个发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实体化的东西。他指出,如果科学家们都把力当作实体,那么疑问来了:没有时间性感觉的对象为何在数学公式中又出现了时间这一参数呢?他认为,应试图为力的数学化表征寻求一种内在的解释,也就是说在意识层面上寻求对力的解释。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杨光在题为“国内量子力学哲学研究现状综述”的发言中指出,形式体系、物理学本体论与物理现象是现代物理学的三大要素,当前物理学哲学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在这三者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在量子力学内部表现为,理论的形式体系如何能够通过特定的物理学本体论与物理现象之间建立关联?本体论问题也会扩展到量子力学外部。

二、关于量子力学的核心问题的讨论

 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在题为“波函数的实在性分析”的报告中指出,波函数是量子力学的核心,从科学哲学来看,我们从可观察性、因果效应和语义标准论证了波函数的实在性,科学离不开技术,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有很大的关联。从技术哲学来看,如果一个东西本身能被技术控制,那么它是实在的。另外,在量子信息论与量子控制论中,如果波函数成为量子控制的基本对象,波函数本身就能够被直接控制。他认为实体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主体性、个体性、自身性、持存性和实在性、潜能与现实的统一。波函数表现的实在就是潜在的实体结构实在。

 

 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教授在题为“量子纠缠引发的哲学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物理学家对量子纠缠现象的认识经历了基于观念质疑、实验认可和具体应用这样一个从理论阐述到技术开发的过程。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哲学观念,直接引发了关于如何理解“实在”和“因果性”概念的讨论。成教授认为这些讨论可以深化我们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因果性与关联、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定域性与非定域性、可分离性与不可分离性等概念的理解。报告的最后成教授指出了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





中国科学院高山副研究员在题为“量子力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量子基础理论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测量问题。他认为,对比测量问题,波函数的物理诠释问题更容易解决。他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证:(1)波函数实在性的论证;(2)波函数的一种新的粒子随机运动诠释;(3)实在诠释对量子测量问题的意义。高副研究员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结论:德布罗意-玻姆理论和多世界解释的理论框架很难容纳客观的玻恩几率,而动态坍缩理论则更容易容纳起源于波函数的客观的玻恩几率。


华中科技大学-WISCO联合实验室的赵国求研究员在题为“双4维时空中物质波的规范变换及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新探索”的报告中提出,物质波是物理波,不是概率波。用4维虚部与4维实部共同构成双4维复相空间,描述既是粒子又是波的微观客体的运动规律,称之为双4维时空的量子力学描述;波函数描述场物质球的旋转与运动,物质波传播微观客体空间结构和场物质密度分布的波动信息。赵教授认为,物质波是物理波,可以与概率波相互转换,微观客体的非点特性是量子力学中概率分布的物理源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政新教授在题为“Bell不等式的实验检验与爱因斯坦的月亮问题”的报告中,主要说明一个认识:对于爱因斯坦“月亮问题”的答案,无论是肯定答案还是否定答案,都是在表达对一个具体物理学理论如定域实在论、非定域实在论、宏观实在论是否已被排除的探讨。对要求“爱因斯坦月亮问题”的答案的一致是不现实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认识和感情。

韩山师范学院陈国庆教授在其“EPR 论证之哲学意蕴”的发言中谈到EPR论证,探讨的是关于量子力学存在的超光速现象和相对论相矛盾,并以此反对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量子力学体系是完备的观点。陈教授指出,在检验贝尔不等式一系列实验中,微观粒子确实存在超光速关联之现象,引出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大理论存在不相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


三、关于量子信息、量子技术与量子逻辑的讨论

       李宏芳教授在“从相互作用实在论看信息-存在的结构关系”报告中指出,从相互作用实在论的视角看信息-存在的结构关系,存在作为万物的本源,只有在自然力或社会力的作用下,才会传递出其存在的信息,以现象实在(经验实在或物理实在)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认知视域,成为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经验上可理解的实体存在或信息存在。信息-存在是一种共在的、相互映射的结构关系。没有物质载体,信息不复存在。

中国社科院蔡肖兵副教授在“量子实在:量子通讯历史简述”的报告中指出EPR悖论开启了量子信息思想火花,量子信息技术是用量子力学机制处理信息问题的一种技术手段,同时也是对量子力学所描述的量子实在的技术性证明。他认为,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不仅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同时也对学者们理解我们存在的世界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深刻的思想思路,提出从历史上考察这一技术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我们对这一新生技术的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戎思淼讲师在题为“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信息主义哲学反思”论文中强调哥本哈根学派作为量子物理学界公认的“正统解释”,对量子力学理论体系建立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哥本哈根解释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主义思想,这些思想表现在量子力学对客观物理世界的认知、描述、测量和调控等诸多方面。

华中科技大学万小龙教授提交“从狭义函数相对论看量子逻辑”论文,由博士生段伟长代为汇报。在冯·诺意曼量子逻辑理论中,相应的量子分配律不成立,但按照STRF,任意一个多值都是“真”与“假”的某种组合,只是同一组合有不同排列,进而可以得到分配律是成立的,并指出,希尔伯特抽象几何模型和量子测量物理语言模型中分配律不成立也是误解。

四、关于多世界解释问题的讨论

重庆大学张丽教授在题为“多世界解释与哥本哈根解释比较研究”的报告中指出,多世界解释与哥本哈根解释之间的关系,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完善和超越而不是对立和彻底否决;多世界解释中以普适性克服二元论的思想,多世界理论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不再是一种空泛的“学究式”的争论,而真正成为量子力学的一部分了。张教授还认为,多世界理论将取代单一的经典世界,通过多量子测量的多世界解释理论及其相关影响作出一些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王伟长在题为“Everett 的多世界与微观宏观物理规律的统一”的发言中对埃弗雷特的观点进行阐述:1957年,埃弗雷特提出,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将孤立系统波函数随时间的演化作为最基本的物理过程,而传统解释中被观测系统的坍缩过程只是观察者的主观感受;埃弗雷特的另一观点是,波函数的基础性地位既可以消除传统解释的矛盾,又能将宏观物理规律统一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王伟长在发言中指出,尝试解决的问题是,设若存在两个宏观可观测量对应的算符不对易,那么人类历史上必然会观察到实际上从未观测到的奇怪现象。王伟长认为,为了避免矛盾,多世界解释必须附加条件使得所有宏观可观测量对应的算符都对易,但这样一来宏观微观物理规律就无法简单地统一在一起,多世界解释就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

 山西大学博士生乔笑斐在题为“多世界解释的实在性特征”的发言中指出,哥本哈根学派在解释测量问题时,在对量子理论进行实在性描述时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于经典实在的特征,并最终放弃了实在论,走向了实证论;而多世界解释则试图解构哥本哈根解释的实在观念,回归经典实在。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万子谦在题为“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中的概率问题”的发言中提出,量子概率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将波函数的平方模量看作概率是否合理,也即波恩几率诠释是否合理的问题,波恩几率诠释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它却面临着根本性的困难,那就是何以能够断言波函数的平方模量就是概率呢?

五、关于量子力学中的科学认知、自由意志问题的讨论

中国科学院客座学者唐先一与复旦大学张志林教授在题为“知觉能力、自由意志与良知测量问题”的发言指出,粒子兼具知觉能力和自由意志,并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知觉-能量原理”和“意志-能量原理”。量子力学的新单子论诠释逐渐形成,在该诠释下,观测者的知觉可以中断冯诺伊曼链,终止“无限后退”,这在测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北京大学研究生董思伽在题为“从量子理论透视关于人类认知的哲学研究”的发言中提出,通过研究量子理论与人类认知研究的关系,探究量子理论对人类认知及相关认知科学领域研究的影响。通过对量子理论本身概念特性进行分析,寻找其可能与人类认知相关联的概念。

六、关于广义相对论、弦论与量子场论等问题的讨论

 嘉应学院沈健教授在题为“论弦论时空的本质”的报告中指出,弦论时空哲学的第一个子问题主要关注涉及弦论时空的语句的逻辑结构和意义;第二个子问题主要关注涉及弦论时空的判断的对立、对弦时空的体验、记忆与预言等;第三个子问题主要涉及弦论时空的实在性问题;第四个子问题涉及弦论的时空结构。他认为:不管是在经验世界还是在理论世界,时空概念都必不可少;经验时空和理论时空是互补的;以开放的姿态与时空固有经验脱离,本质上能赋予我们的经验时空以新的内涵,从而让经验时空得以拓展。

苏州大学李继堂教授在题为“纪念广义相对论一百周年:广义相对论是一种规范理论吗?”的报告中指出,当代物理学描述强作用、弱作用、电磁作用和引力的理论,它们都可统称为杨-米尔斯规范理论。对此他提出了疑问:描述引力的广义相对论是否也是一种规范理论呢?他认同广义相对论不是杨-米尔斯规范理论,但是广义相对论仍然可以看作一种不同于典型杨-米尔斯理论的规范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吴新忠博士在题为“爱因斯坦的非欧线元理论如何影响量子力学解释?”的发言中,阐述了薛定谔在《关于波动力学的第三次演讲》(1926)中的观点。他认为,薛定谔、德·布罗意和玻姆等人的量子力学解释都是有缺陷的。

东华大学谭力扬博士在题为“论重整化的三个哲学问题”的发言中指出,论证重整化是量子场论中的一种基础性的方法,而且对凝聚态等其他物理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他提出,重整化是否是一种完全经验性的、“拼凑”的方法?重整化是否预示着极高能标下必定不需要重整化,这在形而上学上代表着什么?

 南开大学博士生赵君在题为“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哲学观下的弦论辩护”的发言中指出,弦论具有纯理论性、超经验性的一面,这使得科学哲学观有的实证类科学方法难以胜任评价及其理论地位。赵君认为,只有将实证和非实证性这两种哲学路线互补整合,才可为弦论这类纯理论性科学提供一种合理的辩护路径。

七、关于物理学哲学的相关问题等讨论

 清华大学吴彤教授在题为“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物理学哲学问题以物理学实验涉及的问题为例”的报告中指出,今日的物理学哲学,大多讨论和研究量子力学哲学问题,事实上,组成物理学哲学的还有许多其他议题与论旨。他以科学实践哲学的视角,结合科学实验哲学的材料和观点,讨论了物理学实验与一般实验室研究中各类角色的作用。特别涉及到以下问题:物理学实验研究中有何角色发挥作用;物理学实验对象的本体论问题;物理学实验中的“自然物/人工物”的关系;物理学实验的认识论问题。物理学绝不是脱离社会的、纯粹研究自然的科学。

 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在题为“解读经络与“气”的实在性—从场本体论与结构实在论的观点看”的报告中说明,近年来中医界对经络和“气”的实验研究以及从医学角度的理论解释有了很大的进展,中医界关于经络实质不同学派有不同理解。桂教授在报告中强调:其研究选择的典型观点是,缪强教授关于经络是次声波、生物波的场致效应观点;费伦教授关于气功的“气”的主要成分是红外光波和太赫兹波等观点。桂教授指出其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用物理学哲学立场对此进行再分析,主要是采用“场本体论”和曹天予教授的结构实在论观点作为依托。


中国科学院大学苏湛副教授与董春雨教授在题为“延长的万物之尺——保罗·汉弗莱斯认识论思想述评”的发言中,以美国科学哲学家保罗•汉弗莱斯(PaulHumphreys)的科学认识论研究专著《延长的万物之尺——计算科学、经验主义与科学方法》为中心,介绍并分析汉弗莱斯的认识论思想。对汉弗莱斯的“计算模板”理论与科学哲学中现有的范式论、科学研究纲领论、模型论等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

复旦大学博士生陈晖辉在题为“质量概念的意义与不可通约性”的发言中对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的观点进行了陈述:如果在科学革命中一个理论T1 变迁为理论T2,那么即使这两个理论均包含同一个概念WW 也会发生意义变化。陈晖辉认为这是不可通约论题的一个重要论据,并以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力学的理论变迁中“质量”概念的意义变化为例给予论证。她认为同一个概念在理论变迁过程中仍可保持意义的连续性,因此科学的积累性进步是可能的。

八、关于大数据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教授在题为“大数据知识发现的本体论追问”的报告中认为,大数据知识发现的本体论预设等同于世界的数据化表象,它是一种介于真实世界现象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之间的媒介性存在,但这一本体论预设并不完备,为了超越其背后的表征主义所带来的本体的自我隐匿和对主体自由意志的侵蚀,应从多元主义、诠释学和能动实在论等进路寻求超越之道。


江西财经大学黄欣荣教授在题为“大数据的本体假设与数据本质”的发言中提出:世界的万物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数据,数据成为了世界的本质;数据是信息的普适表征方式和新的实在形式,它是物质世界的映射;数据挖掘让我们可以完全认知这个数据世界,由此世界变成了透明世界。

华南理工大学齐磊磊副教授在题为“评大数据经验主义——如何看待理论、因果与规律性”的发言中首先从经验主义概念分析开始,引入“TC”理论结构,指出经验主义的困境。目前正在进入的大数据时代的领军人物的诸多观点与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极其相似;她不否认大数据方法论,但并不赞同大数据经验主义对大数据神化的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薛永红在题为“从经验归纳到数据归纳:特征、机制与意义”的发言中指出,经验归纳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知识生产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以大量、多样和快速为特征的数据集的大数据归纳,存在经验归纳不可比拟的优势。

此外,四川大学罗教明教授从电磁辐射耦合角度讨论了物质原子分子结构的电磁学理论.

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复数的哲学意义。


本次会议的大多数论文是对物理学哲学一些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论文水平高且主题鲜明,研究深入有难度。为期2天的会议,讨论认真,问题意识突出,学术交锋热烈。与会者们充分交流了学术研究经验并增进了友谊,会议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

在会议闭幕式上,彤教授做总结性发言,从整体上概括了本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和对象。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恰逢其时,将担负起推进物理学哲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任务。在众多研究者当中不乏青年才俊,可谓是新人辈出,我们应特别注意培养新人,同时注重老中青学者三结合,以优化物理学哲学研究的人才结构。董春雨教授在闭幕式上宣读了经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讨论并通过的第一届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架构,提出尽快完善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网页建设等要求,便于物理学哲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互动与交流。

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国林教授在闭幕式上强调,物理学哲学的发展要立足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前沿,规范研究方法,培养专业研究精神,不断超越自我,做出不愧于伟大时代的高水平物理学哲学的研究成果。吴教授还代表本会向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高质量的会议组织和服务表示感谢,同时宣布第二届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将定于201610月底-11月上旬在苏州大学举办。

最后,董春雨教授宣布全国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闭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949331.html

上一篇:华南理工大学公共博士生论文撰写与上交要求
下一篇:2015年工作总结
收藏 IP: 202.38.247.*| 热度|

5 刘全慧 赵国求 马志超 李轻舟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