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交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shbox 研究兴趣:交通安全 交通仿真 行人疏散

博文

基于PTSim的双向行人流实验

已有 5525 次阅读 2010-10-16 10:55 |个人分类:行人仿真|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行人仿真, 行人交通, PTSim

张诗波

“双向”是指同时存在两股相向流动的行人流。图4-5为在PTSim中构建的双向行人流仿真场景,通道宽6米,长20米。红色Agent从左向右运动,黑色Agent从右向左运动;到达对方发车区域后消失。由于两股行人流比例的不同对整个行人流特征影响很大,要想定量分析双向行人流显得尤为复杂。本节重点讨论两个问题:(a)等比例情况下行人流在不同服务水平下的流通能力;(b)双向行人流自组织特性;(c)双向行人设施改进措施。
图4-5 PTSim双向行人流仿真
(红色个体从左往右走,黑色个体从右往左走)
a)流通能力
 不同服务水平下,行人设施所能提供的流通能力是不一样的,这与道路通行能力是一致的。本文借鉴HCM2000[87](见3.4)中关于行人交通流服务水平的划分,在PTSim平台上仿真了等比例构成下6米通道中的行人流;在分别保证各服务水平下人均占有空间的前提下,得到了混合分散发车模式下(见3.3.2 发车模块和消失模块)行人设施的流通能力,结果见表4-2。仿真中我们发现:A-E服务水平下,虽然行人流密度在不断增大,但是整个行人流基本上还能比较顺畅的流通;服务水平降低,通道的流通能力增大,最大流通能力约为单向通道的一半左右;在F水平下,由于密度不断增大,可能造成整个行人流的堵塞,因此其流通能力无法确定,与具体的密度有关。仿真同时发现,在6米通道中,发车模式的不同对流通能力的影响不大,对行人流特征的影响也不明显。 
表4-2 不同服务水平下通道(6米)的单位宽度流通能力
服务水平
人均占有空间
流通能力(人/小时/米)
A
>5.58m2/
<608
B
3.72-5.58 m2/
778~608
C
2.23-3.72 m2/
1050~778
D
1.40-2.23m2/
1356~1050
E
0.74-1.40m2/
2012~1356
F
0.74m2/
不定
(b)自组织特征
在PTSim平台下,我们同样重现了双向行人流“自动队列”(Lane Formation)自组织现象(如图4-6),这与Helbing[60]、Blue[22]、Teknomo[15]等人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这也是在实际行人流中可以观察到的。自组织的涵义是指这种现象并不是提前刻意计划、组织形成的,比如指示牌、法规、习惯等;而只是在模型的运作下自然形成的;“自动队列”现象是指在双向人流中,行走方向大致相同的行人之间形成条状的通道,后面的行人跟随前面的行人前进。这些“自动队列”在运行当中是动态变化的,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和规模,在通道中“自动队列”的数量与通道的宽度和行人流的密度有关。
传统“自动队列”现象的解释是假设行人有靠近某一侧行走的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模型中并没有这样的假设。实际上,这种现象可以这样理解:当行人逆着对向人流行走时,不断与对向行人冲突,每冲突一次,行人就向侧面偏移一些以避免碰撞,所有人都这样做以后,整个人流就偏向与在冲突最小的环境下运行,而跟随运动可以使自己与对向行人的冲突达到最小,这样就形成了“自动队列”。
图4-6 行人流中的“自动队列”现象
(红色个体从左往右走,黑色个体从右往左走,线条代表轨迹,箭头为速度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内容出自本人的硕士论文,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张诗波.基于Agent的行人交通微观仿真建模与分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

Zhang shibo(2007).Agent-based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micro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traffic.MS thesis,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In Chines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5786-373707.html

上一篇:基于PTSim的单向行人流实验
下一篇:是该重视慢行交通系统的时候了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