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老师上课很累,备课,做PPT,批改作业,辅导实验,答疑等,都要花大量时间。但是,我想说,大学老师上课、特别是专业课真的是一件受益匪浅、一箭双雕的事情。
首先,上课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自身也是学习、更新、深化专业领域相关知识的过程。上一门课,可以形成系统的某个专业方向上的坚实理论体系,而不像科研工作中零散的碎片知识点。举个例子,某个老师是做图像处理方向的,但从没上过一次有关图像处理的课程,或大学时未曾系统学习过相关课程。那么,科研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就不能全面考虑问题所在,也不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因为,导师本身的知识点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
其次,上课中,让学生喜欢你讲的内容,并引领一些学生,以后愿意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或技术工作,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管学生以后在这领域内取得多大的成就,偶尔也会想起当时的专业方向的启蒙人,×××老师。
再次,上课时,可以吸引一些本科生,对你的方向感兴趣,可能会成为你以后的弟子。不过前提是,你上的课最好与自己的科研方向相关。有些年轻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啥课都上。如果上的课与自己目前从事的专业方向不是很相关,我觉得有点吃亏。不仅上课吃力,不能融会贯通,而且对自身的知识点巩固、延伸和更新没有多大益处。记得有个老师告诉我,他说物理、数学、数电、模电、通信原理、激光技术、物理光学、应用光学,甚至英语、政治课,他样样精通,随时能上讲台,而且听说他还真干过这种事。我认为,这样的选、上课方式,不仅对自己没一点好处,而且大大的害了学生。
我曾经上过一门研究生《红外与微光技术》课程,因涉及材料、器件和系统等,那不是我的强项。因此,自认为上的相当糟糕和狼狈,后来申请取消了这课程。因为,上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为之...
——大学老师上课不在多,而在精。
上课不是简单机械劳动,是技术活。除了语言表达、课堂组织、教学互动等教学技巧外,备课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有些能力是天生的,有些技巧确实是自己内心的重视程度,看是否愿意花时间想一想,下一堂课我该怎么上,怎么使课堂生动有趣,怎么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话题,非常重要。
除了基础课外,专业课,特别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IT类专业课,哪怕是您上了几十年,还得年年更新课件,堂堂重新梳理。每一次的上课,总感觉自己的有些方面讲的不深入,或太深奥,学生理解不畅。
偏技术应用类的一些专业类课程,教材多而杂,教材上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有些也是存在争论的。而学生初接触这些知识,认为写在教材上的就是真理。因此,老师得因势利导,出现问题要解释问题所在。
涉及一些用人名、地名命名的知识点,介绍一些历史背景,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知识的理解有好处,不要怕耽误时间。45分钟密集的公式推导、理论介绍有时学生听起来很累,穿插点有趣的科学故事,会消除疲劳。
不要怕出错。讲解中,难免会出现差错,学生指出了,或自己感觉有问题。敢于及时承认错误,分析出错的问题所在,可能对学生的印象更深,避免学生犯类似的理解性错误。
上完一门课,学生有无收获(包括专业或专业外的),是对这个老师上课的最好评价方式,而不能全部按照管理部门规定的条条框框去打分和评价。(本文刊载《中国科学报》,2014-06-06 第8版)
相关博文:
[1] 为责任而不是因为约束走上讲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