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byang 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供职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博文

小说的科学

已有 3334 次阅读 2008-12-10 11:3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小说的科学
The Science of Fiction
作者:杨立状

来源:《科学画报》2008年第12期


小说,一直被大众认为是娱乐消遣之物。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红楼梦》都自谦是“满纸荒唐言”,乃是“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为了“悦世之目,破人愁闷”。虽然伟大的小说作品蕴涵巨大的教育意义,但这似乎只是文学研究者们就小说的历史与社会意义进行的宏观思考,而许多沉溺小说的读者并非怀着接受教育的目的,他们仅仅被故事吸引而已。然而,心理学家们似乎要帮助小说扬眉吐气了:阅读小说可不仅仅是打发时间,它会让你拥有更好的社会技能。

总有些心理学家无法割舍对小说或者文学的情愫。行为主义大师斯金纳早年梦想成为一名小说家,曾就读于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虽最终走上心理学研究之路,不过仍然在1948年推出其小说《瓦尔登第二》。基思·奥特利,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显然也是同道中人,但是他做得更加彻底,直接将小说和心理学研究合二为一。他不仅是两部小说的作者,还是一名致力于探讨小说对人心理影响的研究者。他认为,小说不仅娱乐读者的生活,还在更深的层次上改变读者的心理。阅读小说的过程,如同在大脑中运行社会活动的仿真软件,使读者深入体验复杂的社会互动关系。


阅读小说会增进社会技能吗
奥特利没有停留在思辨的层次上,他和同事们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来探讨这一假设的正确性。首先,他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常读小说的人和不常读小说的人在社会技能上存在差异。奥特利和他的同事采用“作家姓名核查清单”来测量人们阅读小说的程度。在核查清单中,小说作家的姓名和非小说作家、非作家的姓名混在一起。参加测验的人员要指出哪些姓名是小说作家,他正确指出的作家姓名个数减去错误指出的姓名个数被作为其小说阅读程度的指标。该指标越大,说明他阅读过的小说越多。通过测试,他们确定了两组实验参加者:一组是小说读者,他们经常读小说;一组为非小说读者,他们基本不读小说。然后,所有参加者都接受了两项心理测验:眼神测验和人际知觉测验。
眼神测验的内容是一系列经过裁剪处理的面部图片,这些图片仅包括眼睛区域。每张图片会有4个词语选项来表述图片中眼神的含义。(示例见“读读我的眼睛”,读者朋友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的情绪理解力。)实验参加者要选出最符合该眼神含义的词语。眼神测验主要测量实验参加者对于别人情绪表情的理解能力。
人际知觉测验的内容是15组关于普通人日常社会交往的视频短片。实验参加者要回答有关这一社交情景的一些问题。比如,在观看了一个短片后,他们要回答短片情景中的两个孩子哪一个是该情景中两个人的子女。该测验测量实验参加者对于人际关系的观察能力。
实验结果发现,小说读者在两个测验上的表现都优于非小说读者,这说明阅读小说多的人能更好地体察别人细微的表情变化,并且对于人际关系的观察和理解更为深刻。
但是,简单地将阅读小说作为具有优秀社会技能的原因仍然过于武断,因为有可能是具有更好社会技能的人更倾向于阅读小说。为了考察这一可能性,另外一名研究者做了下面的实验。他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组织了两个实验组。一组实验参加者阅读一段小说故事,另一组参加者阅读一篇非小说的文章,该文章在字数和难度上和小说匹配。阅读后,实验参加者要接受两项测验,一项测验测量社会推理能力,另一项测量纯粹的分析推理能力。社会推理能力测验是一组情景,实验参加者要对情景中人物的情绪、信念和意愿做推理判断;而分析推理能力测验则是对实验参加者一般智力的测量。结果发现,两组在分析推理能力测验分数上不存在差异,即两组参加者的认知能力是一样的。但是,阅读小说组在社会推理测验上有更优异的表现,这说明即使是短暂地阅读小说,对于人们的社会技能也有助益。

阅读小说会改变人格吗
此时,一个有趣和更为大胆的问题浮出水面:阅读小说会不会影响读者的自我同一性?即阅读小说会不会改变读者的人格呢?奥特利和同事们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组织两个实验组。实验组A阅读契科夫的短篇小说《带小狗的女人》,而实验组B阅读采用纪实手法改写后的文章,该文章在字数、内容以及可读性上都和原版小说进行了匹配。两组实验参加者在阅读之前先要填写一个测量他们人格特点和情绪的问卷,在阅读之后,这些实验参加者再次填写该问卷。奥特利发现,在人格测验上,实验组A相对于实验组B在前后两次测量上出现了更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情绪测验的分数所决定的。也就是说,阅读小说的参加者在阅读小说后会产生情绪变化,这种情绪变化导致他们对自我个性评价的改变。研究者认为相对于纪实性的文章,小说更容易使读者和文中人物产生认同。在阅读小说时,读者设身处地为主人公思考,产生共情,同时影响了对自我的评价。
奥特利试图用他的实验向我们阐明小说对于读者的心理意义。他认为真实的社会互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就像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帮助预测复杂的天气变化和飞机航行,小说也为人们提供了一次社会生活的仿真或者模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和主人公产生共鸣,主人公经历的每一次活动,我们仿佛都在亲历。当主人公的行动成功了,我们为他(她)喜;当主人公的行动受到阻挠,我们则为他(她)愁,为他(她)恼。

理论有待深入研究
上述的三项实验研究是首尾相连、互相印证的。但是,真理往前迈出一步就是谬误,在现有基础上,我们依然无法确定阅读小说与读者的社会技能之间的因果关系。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受到太多变量的影响。这些实验结果的内在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比如,以上研究仅仅探讨了阅读小说的一个短期效应,那么从长期的心理发展来说,阅读小说是否真的会帮助读者发展其社会智力和人际敏感性?这一问题似乎更有价值。假如研究者得到了肯定的结论,那么世界各国的教育部或许真的要考虑小说在课程中的比例了,那时小说真的就扬眉吐气了。究竟会不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对于“小说是运行在头脑中的模拟软件”的比方,我表示欣赏和赞同。热爱小说的人当有如下体会吧?那些苦辣酸甜的人生滋味和爱恨情仇的世间悲欢,那些风云际会的轰轰烈烈和繁华过后的过眼云烟,在合卷的刹那被你一杯痛饮,醉得酣畅淋漓,仿佛你刚从前世归来。阅读小说的过程是与故事主人公一起体验众生世相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被某些人物影响和改变?或许,读者有自己的答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850-50503.html

上一篇:小说:世纪暴雨
下一篇:科学探案:头发查毒
收藏 IP: .*| 热度|

1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