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byang 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供职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博文

日常防癌十大要诀 精选

已有 19852 次阅读 2015-2-3 09:0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今年的主题是:癌症防控目标,实现并不遥远。提起防癌,大家都会多多少少了解一些,看看下面这些日常防癌小方法,对你可能会有所帮助。


1.饮食习惯要合理

三餐饮食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大鱼大肉,冷热要平衡,杂精要搭配,膳食均衡,荤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每天食物品种越多越能获得全面丰富的营养素。注意食物多样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在每天的饮食中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类和豆类应占2/3以上。经常食用大蒜,既可阻断亚硝胺在体内合成,又可激发人体巨噬细胞吞噬癌细胞。


2.远离容易致癌的环境

  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癌症越来越多,我们日常生活要尽可能远离容易致癌的不良环境。首先要远离空气污染严重的区域。近50年来全世界肺癌增长10~30倍,我国一些工业城市的肺癌死亡率为临近非工业城市的3~4倍,可见空气污染影响的危害性。水源和土壤污染也会致癌。主要由于工矿企业排放的污水、废渣所造成。污染水土、农作物的致癌物包括铬、镉、镍、砷、酚、焦油、石油及其产品、有机氯农药、亚硝胺类化合物及放射性污水等。平常我们还有注意防晒,因为阳光中有强烈的紫外线,久晒对皮肤有致癌作用。

  

3.不吃变质或过度刺激性食品

  发霉变质的粮食及其制品可能致癌。花生、大豆、米、面粉、植物油等发霉后,可产生黄曲霉菌,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不吃过热、过硬、烧焦或太咸食物、不喝过烫的水。因为它能刺激胃粘膜上皮细胞,破坏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给癌变以可乘之机。限制酸渍、盐腌、烟熏、烧烤、煎炸以及添加色素香精的食品的摄入,因为这些食品会增加胃癌的患病率。


4.戒烟戒酒

  香烟中的许多化学成分和放射性元素都能致癌。放射性元素与烟草中的毛点结合,并在肺内沉积,形成放射性“热点”,放射性热点是肺癌的发源地。美国科学家统计,90%的肺癌是直接由抽烟引起的,另外有3%是因为吸入二手烟造成的。喝酒引起的胃溃疡和酒精性肝硬化都是癌前病变,可直接导致癌症。喝伤了胃,喝坏了肝,胃癌和肝癌就不远了。经常饮酒还会增加患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等的危险。同时吸烟与喝酒,更会大大增加致癌的机会。


5.吃饭时多多咀嚼

  日本医学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唾液中的过氧化物具有抑制致癌物质的特殊功效。所以他们建议“一口饭咀嚼30次”,以充分发挥唾液的作用,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6.乐观开朗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精神因素与癌症关系作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精神因素对癌症的发生、发展有重大影响。很多临床病例也都证明了这一点。精神紧张,情绪压抑,悲观忧愁,严重抑制机体免疫功能,而乐观开朗则能起到出极大的防癌效果。


7.常常开窗换气

  地面及许多建筑材料都能释放致癌的放射性氡气和甲醛。常常开窗换气可使室内空气中的这类致癌物降到最小密度。


8.饮茶防癌

  茶叶可阻断致癌物——亚硝胺在体内合成,同时也有抑制亚硝胺致癌的作用。

  

9.保障合理睡眠

  癌细胞是细胞分裂过程产生的不正常细胞,而细胞分裂多在人睡眠时进行,可见合理睡眠对防癌的重要性。不要熬夜,每天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才有利于机体控制细胞不发生癌变。

  

10.不要常服可能致癌的药物

  不要经常服用有可能致癌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大剂量的维生素等。这些药物可降低人的免疫能力,给癌症发病造成机会。


(本文已经发表于《科学画报》微信。从手机上阅读更方便,手机阅读链接为:

http://p.t.qq.com/longweibo/page.php?lid=18432387954631894398

《科学画报》微信每日都有精彩科普文章更新,若需关注请微信搜索“科学画报”或kxhbcx,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850-865075.html

上一篇:请教:一个鸡蛋究竟是不是一个卵细胞
下一篇:全球十大最奇特博物馆
收藏 IP: 101.231.71.*| 热度|

29 徐绍辉 何娴 王峻晔 喻海良 张永忠 孙友甫 鲍海飞 苏光松 黄永义 杨月琴 王启云 庄世宇 张骥 汪晓军 王扬 蒋永华 于建辉 周洲 陈新 刘俊伟 侯成亚 邢志忠 苏红 李土荣 杨正瓴 xchen biofans zjzhaokeqin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