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随笔)江都嘶马匆匆行

已有 4368 次阅读 2016-6-20 16:33 |个人分类:国内所见所闻(10-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随笔)江都嘶马匆匆行

黄安年推荐帝国良民的博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6月20日发布


(随笔)江都嘶马匆匆行》博文,为帝国良民blog的个人空间http://blog.gmw.cn/?278171 2013-12-6 00:21发布。这篇博文所以值得关注是谈到了一位润东黄氏家谱的保存者,一位是润东黄氏家谱的追寻者。两人在一起翻看这沉甸甸的记载润东黄氏家族近500年变迁的家谱,这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我们不能要求见证这一难忘情景的帝国良民记叙处处与保存的家谱相符,(例如公义会和还是“恭懿惠和”;全套一共发了46家还是42家;现存册数和修谱记载的册数是否一致等,就有待核实),此外时间关系,也无可能对保存过程作详细说明和介绍。重要的是这一探索精神和过程。《我从江洲来日志》(黄家水圩的天空)的博文也转贴了这篇博文(2014-01-17 12:58:46 )。

博文中的照片读者可以查原始博文中找到,这里将三张相关照片转发在此,文中和探寻家谱相关的文字我放大便于阅读。

1

2

3

**************************

(随笔)江都嘶马匆匆行

帝国良民blog的个人空间http://blog.gmw.cn/?278171

已有 1182 次阅读2013-12-6 00:21|

    前几天就听黄总说起,终于已经有了家谱的线索,就在扬州江都市的一个叫嘶马镇的地方,这对热衷于追溯家族根源、且历次寻根之旅本已对消失的家谱下落不报希望的他来说,显得相当兴奋,显然网上发布的寻根信息在沉默了多时后,终于有了回音,也得益于其宗族中同样有诸多执着于寻根的有心人。只是没想到一向性急而雷厉风行的黄总上午不到十点突然提出要驱车前往那个叫嘶马的地方求证,我们一行三人放下工作就立刻朝着苏北扬州的方向进发。

  车出南京溧水,沿着沿江高速转上京沪高速,可惜天公不作美,这几天雾霾笼罩着整个华东大地,南京往东北方向更是呈现出十面“霾”伏的朦胧状况,正当我们一路嘲笑史上江南的朦胧美演绎成了现代的PM2.5肆虐之时,果然在京沪高速遭遇了封路盛况,整个高速几乎成了巨大的停车场,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人们只能纷纷走下车来在弥漫着雾霾的公路边无可奈何的等待。高速上是没有退路的,眼看着时间越过中午,本来已经约好了江都那边相见的时间,无奈只能放只鸽子了,饥肠漉漉的我们也只能望天兴叹。本来只需两个多小时的行程,竟然在高速上堵车就耽误了三个小时。直到下午一点半才缓缓放行,好在我们很快放弃高速公路、改走省道,绕行扬州南,直到下午快三点,才进入江都市,终于看到一个路牌上写着嘶马的方向,饿得眼冒金星的黄总到这时才吆喝着大家先填饱了肚子、再直奔我们的目标地。

  嘶马镇,一个听起来很奇怪的地名,让我想起了南京溧水也有一个渔歌镇,很诗意。车一进入嘶马镇果然就看到了一座跃马嘶鸣的地标式雕塑;说起这个嘶马古镇,据说南宋建安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南下,生灵涂炭。当年这一带正是岳飞的防区。岳家军在紫墟(今泰兴口岸)大败金兵后,取道此地掩护百姓南渡。为防止金兵趁机偷袭,岳家军在郭家村西侧的沙洼(今江都果园)布下疑兵。在察看地形时,岳飞发现沙洼地面沙土疏松,犹如沙漠,风起时灰雾蒙蒙,飞沙走石;人马经过时沙陷脚跟,一步一坑。于是他命令骑兵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同时又找了许多羊,悬其前腿,羊在挣扎中后脚打响军鼓,鼓声不绝。然后再命骑兵在沙洼往返驰骋。树枝搅得灰沙飞扬,遮天蔽日。霎时间,郭家村一带战鼓震天、战马嘶鸣,势如千军万马杀向战场。原本听说岳家军兵少粮缺欲趁机大举进攻的金兀术一见此景,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连忙下令“撤兵,免遭埋伏”。岳家军趁势出击,打得金兵丢盔弃甲,大败而逃。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岳飞,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将郭家村改名叫“嘶马”。岳家军的养马场叫“马场”,泊船的地方叫“船窝”。其他还有“五官营”、“羊打鼓”等地名,都和岳家军抗击金兵的历史有关。

        果然是一个有历史沧桑感的小镇,可惜没有时间流连探究,我们要去的目标是嘶马镇中心小学,以及那位收藏了民国初年黄氏家谱的黄校长,也是黄总从未谋面过的同辈黄氏宗亲,虽然都是字辈,但校长已年近退休。虽然来晚了,但热情而性情沉稳的黄校长早已经提着珍藏的古籍家谱等在办公室了。按他的说法,这套家谱是文革时从一个曾参加三青团的黄氏被抄家时差点付之一炬的当口抢出来的,原来20多本,现在也只剩下13本了,13 本线装宣纸版本的家谱,封面记载了这是82年前也就是上世纪民国辛未年重修,也是他们家庭最后一次修谱,据说全套一共发了46家,可谓硕果仅存了。黄校长反复说,几乎从来不给外人看过,珍藏在家。我惊异的是80多年的老书,今天看来保存得如此完好,除封面泛黄略有破损外,内部宣纸页面几乎完好如新。

      两位黄氏后人虽然都能够通过相同的字派和辈份清楚双方的共同渊源,但黄总却一直在内心嘀咕到底能否从82年前的家谱上寻找到祖先的足迹,这才是根的记载所在。按照国家有道、天子万年、贤良方正、公义会和的字派,在黄校长的指引下,果然找到了黄总太祖父、祖父的分支,而且明明白白的记载了他们祖先从扬中迁入靖江后所居住的二圩、八圩等地名,以及祖先的出生及配偶情况,以及相关支系人口动态。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往往就从这一本本泛黄的家谱中,彰显出人文文化的气息,也印证了一个民族的血缘传承,很奇妙的传统文化,却能让现代的后人为此莫名兴奋。黄总与黄校长紧紧握手,两个年过五十的男人相互称呼着“兄弟、兄弟”,因为确实是血缘兄弟,在这个家谱了已经一目了然,双方找到了自己共同的一个祖先。黄总甚至多次说到,找到家谱后续工作就是重修,虽然80多年的历史中人口迁移为修谱增加了巨大难度,但其决心甚至还希望投资在扬中长旺黄氏祖居地买地重建曾经辉煌一时的九十九间半,也算是文化投资了。

      人类对寻根的意识,其实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探寻和对未来的期望,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传承,每个人都会在内心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现实的说也是“仓廪实而知礼仪”的社会文明体现,毕竟人类除了生存需要,还有更高的文化追求。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13本80多年前的家谱,历经战火和政治动荡,能够保留至今,仅此一点也值得我们庆幸,一个破四旧的年代,毁掉了多少文化记忆。

  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只能匆匆的浏览和探讨那些历史的片断,嘶马镇也在现代工业制造的雾霾中早早的进入了夜色,黄校长以及另一位镇上的黄氏宗亲,热情的招待我们这些本来素不相识之人晚宴,并隆重介绍当地嘶马镇的美食,其中值得一提的当数嘶马拉豆腐和嘶马羊肉;这嘶马羊肉,据说是黄河以南最好吃的羊肉,不次于宁夏的手抓羊肉,只是因为少做宣传才名不见经传;当地人说,陈毅当年率新四军驻扎时,每到冬天,都要买很多的嘶马羊肉;不过这嘶马羊肉似乎与靖江的羊肉略有相似,苏北的味道多少也有些淮扬菜的影子,号称历经八百余年的传承,形成了嘶马地方特色的无骨羊肉,倒也色香味美,使人馋涎欲滴。至于那道当地人必定向客人推荐的嘶马拉豆腐,恐怕绝对是当地地方特色了,上了桌的嘶马拉豆腐,呈腐乳状,上面是一层色若琥珀的素油,油下有腐乳的白,竹笋的黄,香菇的褐,菠菜的绿。入口后,在豆腐的高爽中,有香菇的滑腻,竹笋的清脆,菠菜的酸鲜,蒜叶的香醇,如同脂羹一般,尽显香甜脆嫩,美不胜收。更有意思的是此豆腐吃的时候一定不能快,其保持温度的力道,吃到散席时还能烫嘴,稍不注意,就会从嘴里烫到肚子里,这恰恰是嘶马拉豆腐的特色,保温的秘籍就是那一层素油。黄校长认真的介绍,让一餐饭,其中竟也能感受到地方风土文化的影子。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遗憾的是没有时间领略嘶马镇的风土人情,甚至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只是在酒酣耳热之际,能感受到丝丝浓情,黄总是来寻根的,我们却也从中感受到一种执着,一路走来,从靖江到扬中,再到江都嘶马,对寻根者而言,似乎还只是开始,中国有无数的小镇,每个小镇上都住着无数的中国人,而这些小镇和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祖先,都是有历史、更有故事的人和事。

http://blog.gmw.cn/blog-278171-57841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85786.html

上一篇:(随笔)再下扬中
下一篇:我的家谱世系清晰载於《润东黄氏宗谱》迄今已延续930年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