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读《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随感 精选

已有 4611 次阅读 2015-11-14 07:29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读《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随感

 

 

受权发布容 晶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11月14日发布

 

  博主按:容晶是一个半世纪前铁路华工的后裔,著名的长城风光艺术摄影专家。由于容晶的牵线,我和李炬结识,进而合作探寻华工建设美国铁路,于是才有了《沉默道钉的足迹》面世,感谢容晶小友惠寄。

 

   黄叔叔(黄安年教授)与好友李炬合著的《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简称《沉默道钉的足迹》)2015年8月底出版发行,这是继黄叔叔(黄安年教授)《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2006)、《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2010)之后又一匠心之作。8月底李炬将新书送来时,兴奋、感动、感激的心情难以言表。《沉默道钉的足迹》的两位作者用近600幅的图片尽可能真实反映当年铁路华工修筑太平洋铁路足迹,具有强烈历史呈现力,最为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不图名利志愿的为“沉默道钉”的贡献传播呐喊,体现出真切的现实关怀。该书不仅是具有学术水平和学术良知的优秀著作,亦是将华工后裔对先人断续的记忆点系统串联起来的温暖之作。该书尽可能的真切还原在美国近代工业化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劳工辛苦付出及生命做出的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缅怀与追忆那些“沉默的道钉”。

 

我和两位作者的相识、乃至促成日后《沉默道钉的足迹》一书的合作出版,同时,不经意间也将我儿时的记忆碎片串起家族的一段历史,便有了该书“华工后裔”篇(P183页)登载了外婆丁品和曾外公尹华的照片。

 

 我和《沉默道钉的足迹》的两位作者

 

 黄安年教授,算得上两家人三代世交吧。我记事起两家就交往,黄叔叔的夫人,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吕启祥阿姨是妈妈的中学同学,外婆丁品自然与启祥阿姨的母亲在世时成为相互牵挂的交友。我上高中了,每个寒暑假爸爸会将表弟、表妹,还有黄叔叔、吕阿姨的独女晓宇接到家中,让我学习照顾弟弟妹妹,培养关爱之心,从此我与晓宇成为姐妹般朋友。至今回想起父亲用心良苦的教育总是那么温暖,受益一生。

  李炬,称得上挚友。因为长城,2007年我们在去山阴长城的火车上初见,因为长城,我们有了更多的话题,时而会一起沿长城考察拍摄。那时他拍摄长城新老照片对比,我在追求长城风光的艺术摄影专题摄影。他是一位将梦想能够脚踏实地变为现实的朋友。

  2012年李炬已经完成美国克拉克探险队《穿越陕甘》一书中新老照片对比的拍摄后,开始沿着美国太平洋铁路行走,期间他搜集了不少有关太平洋铁路修建中的老照片,其中发现了华工的身影,于是萌生了再做一次太平洋铁路新老照片拍摄的想法。回来后,李炬开始查找华工修建美国太平洋铁路的有关资料,当时国内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他能够查到相对详细的资料是黄安年教授《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2006)、《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2010)的两本书。一次小聚,李炬与我说起这个想法,同时提到他寻找过黄安年教授,但因教授搬家而线索中断。当然接下来的事情不用赘述,结果便有了该书P224页的那张两位作者初见的合影。

 

  寻找祖先尹华的照片

 

  如何会有了该书“华工后裔”篇(P183页)外婆丁品和曾外公尹华的照片?还要从黄叔叔和李炬的初次见面说起。尽管我们家和黄叔叔家是多年的世交,但我从小对黄叔叔的学术研究知道很少,只知道他是美国史研究学者,相比之下与吕启祥阿姨交流和了解的更多些。2006年黄叔叔撰写的《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及2010年的《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两本书曾送给妈妈,但我未听她提起过,直至两位作者见面后问及妈妈,她才将两本书送给了我。

  夏日的一个下午,我初次带李炬到黄叔叔家拜访,两位作者见面后便开始中国华工修建美国太平洋铁路的话题,我在此刻才开始逐渐了解“沉默道钉”的诸多历史。当黄叔叔提及当年前从广东地区飘洋过海到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华工被成为“金山公”一词时触动了我,勾起记忆中见过“金山公”“照片”的故事。

  父亲容谷17岁参军,军履一生,他在给予我们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注重让我们去认知更多的环境、人与事,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品格与生活态度。我6岁那年父亲带我回广州老家,特意安排乘船到乡下看亲人,那是我第一次到妈妈的老家虎门。当年的虎门是一个贫穷的小渔村,没有几间像样的房子,唯一的三层洋楼房格外显眼,可惜那时这座房产公私合营后已经不再归属尹家。1968年夏天,我在亲戚家一间很昏暗的堂屋中间墙上见到了曾外公(P183页尹华的画像)与太外婆的画像,当时我问及画像中的人物只知道是我的曾外公和曾外婆,曾外公为何穿西装无人告诉。那段历史,家庭因在成分上背负的“烙印”经历太多风雨,家人不敢提及、也不愿意提及,种种“疑问”也随时间淡了,直至外婆到我家定居才得以解开。该书“华工后裔”篇(P183页)C150外婆(尹华后裔丁品)中是这样描述的,【“金山公”后裔106岁丁品[1907年9月21日(农历)-2013年8月3日(公元)]老人一生经历了光绪、宣统的清末年代、辛亥革命以来的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4年风风雨雨,有着极其丰厚的人生阅历。她目睹了“金山公”尹华先人一家的变迁,“金山公”自美回国省亲期间,赴美护照文件被毁,无法再度赴美,用在美积蓄钱财在东莞家乡购置田产,并在虎门开设三层洋楼的饼屋......】概括了外婆一生经阅历。

  2012年秋末,我独自赴美探望姨妈家表姐妹们,向她们提及寻找曾外公尹华当年在美国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的线索,因姐姐们年龄长些,了解家族事更多,况且外婆丁品与她们一起生活多年,向她们说过诸多曾外公及尹家发展的往事。在姐妹们那里求询到包括曾外公尹华“照片”的一些信息,以及外婆丁品的生活经历。美国回来后不久外婆就去世了,伤感与遗憾的交织督促我应该为先人做些什么。2013年11月,我和李炬及中央电视带纪录频道的两位关注者一同踏上寻找记忆中“照片”和华工后裔身份资料的路程,回虎门。

  寻找尹华“照片”应该说相当顺利,我6岁的记忆相当准且准确,45年后在旧屋角落中见到了尹华及夫人的像。但遗憾的是无法寻找到关于尹华赴美伐木修铁路的文字资料。感谢东莞档案馆的人员热情接待,客观的说明经历过文革后存储档案的有限性,况且当年虎门地区并不是大量华工赴美修铁路的招募地,能够查到的文字资料希望渺茫。

  黄安年教授1998年6月在《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与华工的历史性贡献》中的一段话:“19世纪中叶,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接通,成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干线。它把美国经济区域连成一片,标志着美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在这一美国近代工业化历史的重大事件中,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应召参加了最艰巨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在工程中,他们以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出众的聪明才智,为筑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取得了决定性的贡献。他们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量华工在高强度、高风险劳动中死亡。然而令人愤慨的是,中国劳工在当时受到了酬金微博、种族歧视和排华浪潮等不公正待遇。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一些有良知的美国人的不平。今天,正确评价华工的贡献和揭示他们的悲惨遭遇,还他们一个公道,是有助于中美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好在从尼克松以来的美国历届总统都对华人建设美国的贡献加以赞颂,这是令人稍可欣慰的。”黄叔叔以尊重史料及科学的态度积极探研这段历史,体现了老一辈学者的优秀品格。不图名利志愿的去做这件有益的事的精神让我感动。

  李炬在《沉默道钉的足迹》书中“开路先锋”篇中的一段话:“一条铁路,一段150年前的往事,用新老图片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播中美交往的历史佳话,是为两个大国的民众增进相互了解的生动素材。150年前华工能在太平洋铁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今天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水平令世界瞩目,也一定能为世界各国的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他以一位纪事摄影师的角度,用大量复拍原现场地现貌的新老照片对比的形式生动的再现那段历史,摄影图片具有说服力。

  至此,我由衷的感谢黄叔叔和李炬,给我提供了梳理家族史及因此寻系亲人的机会,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北京世家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财务总监

                     2015.11.8.容晶于北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35085.html

上一篇:太平洋铁路观光车上看Ontario风光(二)
下一篇:李炬在斯坦福大学举办“华工建铁路”图片展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8 黄永义 李兆良 王林平 徐晓 李颖业 李土荣 biofans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