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沉痛哀悼中国电影史研究大家李少白先生

已有 4766 次阅读 2015-3-19 16:34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10-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沉痛哀悼中国电影史研究大家李少白先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3月19日发布

 

从报上惊悉中国电影史研究大家李少白先生于2015316日上午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841931712015316。随即老吕就和李少白先生的夫人孙大夫通了长电话,原来少白先生是16日上午9时去世的,18日上午举行告别仪式(报纸的报道有误)按照少白先生的遗愿一切从简。

老吕和少白夫妇是好友,知少白先生久病但近些日子我们和少白夫妇联系不多。昨天看到光明日报第9版上的报道《李少白:留下的不仅是一部中国电影史》标题配以彩色照片,还以为是他在某次学术会议上发言,并没有仔细看内容。今天下午再看内容,才知他16日已经病故,终没能赶上最后送他一程。

少白先生,一路走好!孙大夫节哀!

*********************

李少白:留下的不仅是一部中国电影史

2015年03月18日 16:41:43 来源: 光明日报

李少白 资料图片

   316下午,中国电影史研究者李少白因病逝世,享年84岁。20世纪60年代,李少白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参与编写了中国电影史学的奠基性著作《中国电影发展史》,从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史研究领域的地位。

   作为李少白的学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认为:这本史学著作是研究中国电影史不可逾越的一部鸿篇巨制。截至目前,这是中国电影史最权威的框架。

   李道新表示,这并不是李少白唯一的成就。改革开放之后,他写了许多学术文章,不论从电影理论、电影语言还是电影史学方面,都推动了中国电影史理论研究的发展。

   李少白在20世纪80年代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致力于电影教育,他开创了中国电影学的硕士、博士学科,培养了大批电影高端研究人才。他是中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生导师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

   谈及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李道新说: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与浮躁的学术氛围中,他总是淡泊名利,沉下心来做研究,他的这种治学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李少白的另一位学生丁亚平,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他回忆,15日晚他去了老师家里,他们聊了电影、学术和未来,足足3个多小时。他说:在先生走之前能陪他一程,作为学生非常荣幸。在与先生的交流中,我明显能感觉到他有许多话想说,有很多事情尚未完成。他这一生都奉献给了学术事业,这个时代有他这种钻研精神的学术大家太少了。李少白去世后的晚上,丁亚平去了他家,在他的案头上,还放着一堆电影史学研究方面的书籍。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听闻李少白逝世的消息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认识了40多年,并肩奋战在电影研究领域。黄式宪从李少白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敬重他孜孜不倦地在建构中国电影史上开拓性的贡献,他具有敬畏历史的情怀,在学术上也给了我可贵的启迪,让我深铭于心20世纪70年代末,李少白创办了《电影文化》杂志,黄式宪认为,李少白不仅在电影研究史方面成绩卓越,在创办杂志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李少白的逝世对中国电影史学研究来说,是一种遗憾。李少白不仅给中国电影留下了史书著作,而且留下了严谨的学风和钻研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人格魅力,必将通过他的学生们薪火相传。

   记者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悉,317上午7时,李少白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举行李少白先生追思会。(记者 牛梦笛)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5-03/18/c_134077944.htm


中国电影史学泰斗李少白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电影新闻腾讯娱乐 [微博] 2015-03-18 18:19

李少白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腾讯娱乐讯318日早晨78时,中国电影史学泰斗李少白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竹厅隆重举行。先生的亲友、有关单位领导、众弟子等怀着沉痛的心情与少白老师作最后告别。

http://ent.qq.com/a/20150318/077278.htm

 

****************************8

中国电影史泰斗级大家李少白去世

我要评论

20150318 08:35:11 来源:北京青年报我有话要说(0人参与)

 原标题:光影百年只因先生憾史少先生千古从此光影恨留白

  316,中国电影史的泰斗级大家李少白先生猝然离世,享年84岁,李少白先生生前曾撰写大量理论文章及书籍,梳理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体系完整规范,资料翔实,是目前中国电影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书籍。其中他与他人合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至今还是国内唯一一本关于中国电影的通史性著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李镇发表微博,痛惜于李少白先生离世的同时,也表示“少白先生一直期待看到他的口述历史单行本,因各种原因,此书在我这里迟迟未能编完,我深感内疚。”

  人生

  一代宗师桃李满天下

  李少白193171日出生于安徽太和县的一个偏僻乡村,父亲是皖北一带有名的医生,其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李少白产生很大影响。1949年李少白弃学从军,1950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大区影片经理公司工作,那时公司除放映国产片和苏联片外,还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这样使李少白对影片有了比较广泛的接触,开始了对电影的学习和钻研。1951年底,他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谈苏联影片〈起死回生〉》,从这时开始,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影评文章,撰写了大量关于《罗马11时》、《马路天使》、《起死回生》等国内外影片的评论文章。1958年,他在中国电影协会电影史研究室,参加了由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的编写工作,于1963年问世,影响深远。此后,李少白着意于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研究。1978年后,其文章《谈影片故事性》、《论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国电影历史及理论》与著作《影心探赜》、《影史榷略》等均有很大反响。20067月主编了《中国电影史》,梳理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

  而除了学术成就外,李少白还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一批当今电影史学界的中坚力量,他是中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导师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他的学生有钟大丰、陆弘石、鲍玉珩、陈犀禾、高小健、李道新、丁亚平、石川、虞吉、赵小青、秦喜清等等。这些学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上海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以及海外研究机构等电影学术重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已成为各机构学术带头人。

  追念

  世事艰难从未负光阴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石川曾撰写《记我的导师李少白先生》一文,在文章中,石川回忆说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1998315,“当时的前一天,也就是314,北京电影学院老院长沈嵩生因病猝逝。李老师与沈院长是多年故交,心里有说不出的惋惜。他一到上海,就嘱咐我带他去附近的邮局,要给沈院长夫人葛德老师发唁电。我想,李老师旅途劳顿,不必再跑一趟,便请他先起草一个电报稿,由我到邮局去代发。可李老师不肯,非要亲自去。我们只好先到宾馆安顿下来,午餐过后略事休息,再搭乘出租车去邮局给葛德老师发了唁电。”

  石川说,在外人看来,李老师主业是中国电影史,但实际上,他对一般文艺理论和社会哲学命题也颇有兴趣和心得。李少白老师告诉石川,自己一生中读书最多、最勤奋的时期,是‘文革’在干校那几年。“那段时间,他白天劳动,晚上读书。尽管世事艰难,倒也未负光阴。从古典哲学的康德、席勒、黑格尔,到马、恩、列、斯、别、车、杜,大多比较系统地读过。现在再读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等于把旧学新知连成一片。这样,就能让自己的知识版图,不断开疆辟土,过去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也会随之慢慢清晰起来。在李老师看来,这恰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反思

  时代作品剖析潜意识

  李少白写文章,大多是从看资料开始。边读边写,勾勾画画,剪剪贴贴,反复斟酌,反复修改。有时候,一篇稿子完成,稿纸看上去就像一件和尚的袈裟,补丁重补丁,厚厚的一叠。李老师不无自豪地说,他写文章就是“剪刀加糨糊,中看又中读”。

  而谈到那本影响深远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李少白常说,这本书现在之所以还被人经常提及和引用,最主要是因为它的史料,而不是因为它的方法、观点和结论。关于这本书的评价,他比较赞同电影学院陈山老师的说法,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部“官修正史”,无论今人对它是褒是贬,都离不开对这一根本属性的认识。

  作为此书的作者之一,如果今天再回过头去评价当年的历史写作,李老师会说,有一点让他自己无法释怀的是,《发展史》的字里行间,似乎处处渗透着一种“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历史潜意识。尽管这种写作逻辑可能更多来自那个时代,而不是三位作者个人,但因为有它的存在,使得这部史书的许多具体结论,显得时代痕迹过于凸显,而难于再让后来的读者接受。石川写道:“李老师讲这些话时,通常是坐在客厅的大沙发上,面部表情松弛,语气语调慢条斯理地娓娓道来。几乎很难让人察觉,他所谈论的这些话题,其实都是关乎对他自己以往学术成就的一种剖析、批评和反省。假如没有充分和长久的自我审视和学术拷问,想要做到如此气定神闲,云淡风轻,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也见过另一些学者,每每气喘吁吁、脸红筋胀地为自己辩护,对于质疑和批评者的挑战,也往往情绪激动、肾上腺素过度分泌。两相比较一下,什么叫做‘学养完粹,道味盎然’,也许就能一目了然了。在李老师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学者应有的胸襟和气度,也是他所应该秉持的学术理性和思辨品格。”

  文/记者肖扬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5-03/18/c_127592559.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75619.html

上一篇:为最早赴美的中国农民工群体摇旗呐喊
下一篇:《灵府轨迹:李少白旧体诗词选》提要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