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两过广州第二隧道“洲头咀隧道”

已有 4235 次阅读 2015-3-9 06:43 |个人分类:国内所见所闻(10-11)|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两过广州第二隧道洲头咀隧道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3月9日发布

 

318是农历新春前夕,俗称大年夜,我们一行8,包车前往荔枝湾观赏水街花市和荔湾花市,相比之下,白天花市比夜间人数要少,也较为安全。从农林下路新裕酒店到荔枝湾,我们走了一条一个月前刚刚开通的广州第二隧道洲头咀隧道,感觉很爽。其实对新到广州的我们来说,这已经是第二次经由了,而生长在广州的二未外甥女,还是头一回走这条新隧道。

年前的广州路上行驶的车辆很少,也没有堵车现象。显然车堵是和人流有关的,解决车堵问题既有交通科学控制和管理,还有人流的控制管制,不然如何解决节假日的车堵往往不在市中心区而在高速公路的节点上呢。

照片5,是随机拍摄的。

1

 

2

 

3

 

4

 

5

*********************

洲头咀隧道

横跨珠江河道,位于珠江隧道和鹤洞大桥之间,西连荔湾区芳村,东至海珠区洪德路,概算投资额为14亿元,于2015年1月18日开通。

中文名

洲头咀隧道

外文名

ZhoutouzuiTunnel

地    点

广州市西南部

优    点

缓解如意坊地区的交通压力

开    工

2007

开通日期

2015年1月18日

1隧道信息

洲头咀隧道,全长2200米,立交桥最大单跨超过50米,属于半互通式立交,由于节点用地条件和接线条件的限制,在隧道以南、洪德路以西设置了两个匝道以同向螺旋圆的形式连接隧道和内环路,分别解决了南往西方向及西往南方向的交通。在隧道以北、洪德路以西设置一条北往西右转匝道与南往西匝道合并后接入隧道。西往北方向交通通过路网解决,地面采用右进右出两条匝道与洪德路相接。

2建设意义

洲头咀隧道将是继鹤洞大桥后连接海珠与芳村的又一条交通要道,也是广州市最大的过江隧道。该项工程建

洲头咀隧道(3张)

成后不但将进一步加强芳村与市中心区的联系,同时将兼顾南海穗盐路与广州的交通联系,缓解珠江隧道和鹤洞大桥的交通压力。此外,该隧道的建成将为芳村等西部区域车流往返越秀、天河等中、东部区域提供更便捷的通道,将进一步分流经如意坊地区过珠江隧道的交通流,有效缓解如意坊地区的交通压力。

[1] 

3建设进展

 

工程延期

2005年底,洲头咀隧道最初计划动工,但由于规划中隧道在芳村段与有百年历史的芳村德国教堂“狭路相逢”,工期不得不一度推延。为保全教堂这个历史遗产,确定教堂为隧道“让步”进行平移后,隧道工程“不幸”又牵涉到征地拆迁等多方因素,一年多来一直没有动静。[1-2]   

即将完工

2007年就已开建,市民翘首以盼近8年的洲头咀隧道主体工程终于全部建设完成,因隧道施工而“搬家”的德国信义会教堂也已回迁原址。目前,洲头咀隧道已进入施工的最后阶段,芳村段与海珠段出入口匝道也已经基本建设完成。

2015年春节前,洲头咀隧道有望开通。届时,海珠与芳村之间往来的交通将更加方便,鹤洞大桥、人民桥、珠江隧道的交通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1] 

4历史沿革

2004年4月,广州市敲定建设洲头咀隧道,随后展开设计[3] 

2005年11月,有消息称洲头咀隧道将于当年年底开工,广州市建设部门回应,隧道工程尚未进行招标,年底无法开工

2006年,洲头咀隧道欲动工,但因芳村德国教堂的拆留争议而耽搁

2007年11月,洲头咀隧道正式开工,率先开工的是两岸的芳村标段和海珠标段

2008年10月,洲头咀隧道水中标段开工

2008年11月底,芳村德国教堂完成整体平移保护

2009年至2010年,受亚运影响,项目全面停工

2010年至2012年,因拆迁阻力,项目大部分停工

2012年下半年,洲头咀隧道建设重启

2014年10月,水下隧道贯通

2014年11月,隧道芳村、海珠岸上段基本完工

2014年12月2日,德国教堂平移回归

2015118,洲头咀隧道正式建成通车[3]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洲头咀隧道(3张)

词条图片(1张)

1/1

参考资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73033.html

上一篇:住宅使用权究竟有没有期限
下一篇:羊年逛荔枝湾水上花街(一)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