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陶文钊著《探寻中美关系的奥秘》提要

已有 3296 次阅读 2014-11-1 15:09 |个人分类:美国书目提要(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陶文钊著《探寻中美关系的奥秘》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11月1日发布

 

书名:        探寻中美关系的奥秘

作者:      陶文钊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冯斌

责任校对:  石春梅

责任印刷:  戴宽

经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版次:     2014年6月 第1版第1次印刷

所属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

印张:   29(平装 ,444页 ,16开 ,461千字 )

定价:    88元

I S B N :978-7-5161-4100-7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作者80年代以来发表的研究中美关系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26篇,涉及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那些敏感的、在两国乃至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

  陶文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理事。1943年2月生于浙江绍兴,1964年杭州大学外语系毕业;随即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4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研究员、副所长、中华美国学会秘书长至2003年;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至2012年。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2—1984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去美国乔治敦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处,研究中美关系史;1993年9月至12月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2002年6月至9月在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进行学术访问。主要著作有:《中美关系史,1911—2000》(三卷本),2014年;《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主编),2006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合著),1995年;《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三卷六册,主编),2003—2005年。

 

 

目录

序言
日美在中国东北的争夺(1905—1910
中美特殊关系与美国关于战后国际格局的构想
缅甸战役与中美英关系
 40
年代中美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赫尔利使华和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确定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香港问题
 1945
年中美苏关系的一幕
 1946
年《中美商约》: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经济因素个案研究
 1949—1950
年美国对华政策与承认问题
审视中美关系的一个视角
美国、赖伊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三次决策
禁运与反禁运:50年代中美关系中的一场严重斗争
亚非会议的成功与美国遏制政策的失败
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
牢牢把握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
邓小平与中美关系,1977—199l
中国人世以来的中美经贸关系简析
利益调适:中美关系中的恒久课题
中美关系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
美国对台湾政策的演变
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
近年来美国智库关于美国对台湾政策的争论
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研究

 

附文介绍:

陶文钊:孜孜不倦探寻中美关系的奥秘

2014年07月25日 10: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4年4月下旬:社科院“冷战的历史教训”课题组向江主席汇报后受到亲切接见

  1964年我从杭州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近代史所,是为了参与中苏关系的资料翻译和研究工作。但来所以后就去甘肃张掖搞了一期社教,又去山东黄县劳动半年,又去江西丰城搞了一期社教,回到所里“文化大革命”已经爆发了。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了全国第一个英语广播讲座。其时,学部刚刚从河南干校撤回北京。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专业外语工作者,只懂一门外语太欠缺了(大学里虽学过第二外语英语,但经过“文革”也差不多还给老师了)。我坚持听广播讲座,从初级班到中级班跟了三年,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终于使自己的英语水平达到了可以阅读专业书籍的程度。我的英语基本是在那几年里自学的。从干校回所以后,所里逐步恢复业务工作。我与翻译室的同志一起,翻译了几种关于中俄关系的历史书籍,并参与了近代史所集体项目《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的写作。那时可不象现在,一个所里没有几个重点项目。《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是个重点项目。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十分认真,对书稿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参加这个项目使我得到锻炼,我知道了该怎样做研究工作。

2005年1月中旬: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访华时莅临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美经贸易合作研究所并作演讲,陶文钊当时兼任该所所长

  1981年,近代史所第一次分配到国家教委一名公派去美国进修的名额,所里让我去参加教育部的英语考试,我从未经过培训、甚至没有戴过耳机,但考试还是一次顺利通过了。1982年10月到1984年10月,我去美国华盛顿乔治敦大学等处进修,并在国家档案馆、罗斯福图书馆、杜鲁门图书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等处研究30、40年代的中美关系史。这次公派出国进修是我一生工作的转折点。我从学俄语、用俄语转到了用英语,从从事翻译工作转到了从事研究工作。我深知这一机会来之不易,自己也已经到了中年,我节俭生活,刻苦学习,努力拓宽学术视野,使自己在英语和专业两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长进,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回国以后,我参加了集体项目《日本侵华史》的工作。但自己有一种把进修期间的心得写出来的强烈欲望,开始了《中美关系史,1911-1950》的的写作。经过几个寒暑完成了书稿,并于1993年出版。书出以后受到同行的普遍好评,近代史所老所长刘大年教授对此书颇为赞赏,特地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表示祝贺,他也向近代史所的一些同志提到这本书。他在后来推荐本书参加评奖时写道:“作者在占有史料方面下了扎扎实实的功夫”,“全书言之有物,持之有据,没有空洞浮泛之词”,“议论中肯,恰如其分”,在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和科学性方面“都是做得好的”。

  1994年,所领导班子换届,我被调到美国所任副所长。这又是经历中的一个重要转变:从研究历史转到研究现状,从研究中国转到研究美国。这也给了我一种可能,可以把《中美关系史》继续写下去。在前辈的鼓励下,我又用了近10年时间,撰写了两卷中美关系史(由于家庭遭遇变故第二卷为合著),直至2000年。这三卷本的中美关系史迄今仍然是国内研究两国关系的比较系统、全面和详尽的学术著作。调到美国所后,我还撰写了大量的跟踪现实中美关系的论文和时评文章。

  从2006年12月到2010年1月,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中日两国学者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共同研究。由于我过去从事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的经历,我也参加了此项课题,对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日关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为推动学科建设不遗余力 

  1994年,根据美国所老所长资中筠教授建议,中华美国学会成立了分支机构中美关系史研究会,我任秘书长;1998年改选,任会长,直至今日。十余年中,我与学会其他负责同志及各地、各兄弟学术单位的学者一起,举办了十三次学术研讨会,以进取、开放、包容的心态,努力把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建设成国内学界同行共同的学术园地,为推动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也赢得了同行的信任和赞扬。

好旺角留影

  这十几年来中美关系史的学术讨论会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把从事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的两部分学者结合到一起。先前的中美关系史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两国关系史,我随着自己研究的拓展,努力倡导把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结合,这在中美关系史学界已经蔚成风气。第二,吸引年轻人不断参加到这个队伍中来。一些最早参加学术讨论会的学者现在已经是各大院校、研究机构相关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对学会都很有感情,表示他们是与这个学科的发展一起成长起来的。现在还不断有年轻学子通过参加讨论会接触了学界前辈,激发了自己的兴趣,也使这个学科长盛不衰。

积极参与政策咨询和服务社会 

  到美国所工作后,我的工作在三个方面展开:一如既往的学术研究,配合实际工作部门的政策咨询,以及直接服务社会的工作,如媒体采访。

  中美关系是我国外交的重中之重,问题特别多,学界和民众的看法也相当分歧。我坚持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认识、分析和把握中美关系,以自己的学术研究为我国的外交服务。这十几年来,多次参加外交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的会议和活动,或承担它们的课题,为对美政策建言献策。从2003年以来,曾多次随国台办负责人一起出访美国或参加“二轨”讨论会,获得我有关部门的肯定。

  由于中美关系重要且复杂,这几年应邀到各单位或外地作报告不少,如海军党委中心组(包括吴胜利司令员)。我还被评为国家行政学院十位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这些年来,媒体对学者的采访越来越多。我把这当成是宣传邓小平外交思想、宣传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普及国际关系知识的机会,认真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频道和英语频道,及其他媒体的采访,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和语言点评时政、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国际政治尤其是中美关系的评论文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陶文钊

  二○一一年十月

http://www.cssn.cn/xr/xr_xszc/201407/t20140725_1267888.shtml

 

照片21,拍自该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照片21,拍自该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照片21张拍自该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40305.html

上一篇:旧文重温: 杨生茂先生和南开美国史学研究的发展
下一篇:北京这样的蓝天能保持10天吗?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