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美国是伊拉克乱局的真正麻烦制造者

已有 3162 次阅读 2014-8-12 08:14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美国是伊拉克乱局的真正麻烦制造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8月12日发布


2003年美国以谎言发动对伊拉克战争,颠覆萨达姆合法政权以来,伊拉克的政治平衡被彻底打破。美国在军事占领的高压下扶植了一个亲美的伊拉克政府,但新政权未能稳定伊拉克“再平衡”政局,于是美国又启动新一轮“再平衡”,企图迫使马利基政府下台换成另一个亲美派掌舵的新政权,结果导致马利基政府的强烈反弹,使伊拉克政局乱上加乱。究其根源,克里称是马利基"制造麻烦",其实源自美国这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结果也给美国带来很大的麻烦,美国急于脱身而不得,即难以摆平在伊拉克的“再平衡”,又无精力在亚洲实现“再平衡”,反倒给日本军事脱困带来天赐良机,由日本来“帮助”美国主导东亚和南亚的“再平衡”,恕不知最终结果很可能是珍珠港式的打破“平衡”。



*****************
克里称美国支持伊拉克总统 警告总理勿制造麻烦
• 2014年08月11日16: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克里称美国支持伊拉克总统 警告总理勿制造麻烦
据外媒报道,11日,美国国务卿克里称,华盛顿支持伊拉克总统马苏姆,并警告总理马利基不要制造麻烦。
报道称,克里在悉尼表示,美国“绝对地”支持伊拉克总统马苏姆,而他有维护伊拉克宪法的责任。克里称,美国希望马利基不要“搅起波澜”,制造麻烦。
马利基在10日深夜播出的电视讲话中说,马苏姆没有及时宣布马利基所在的“法治国家联盟”为国民议会最大党团并指派他组建新内阁,这种“蓄意违反宪法的行为将给伊拉克的团结、主权和独立带来严重后果”。
马利基称,为此他将向联邦法院正式提出起诉。目前伊拉克安全部队已加强首都巴格达的戒备等级,街头执勤军警明显增多。
不久后,美国国务院就发表声明,对伊拉克总统马苏姆表示“全力支持”,并称“拒绝接受任何通过强迫或操纵司法程序而达到的结果”。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811/c1002-25445037.html
1伊拉克总理贾瓦德•马利基编辑
主要业绩
上世纪80年代,在达瓦党遭到萨达姆镇压后,他逃往伊朗寻求避难,后因达瓦党发生分裂,辗转至叙利亚,2003年在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马利基返回伊拉克。
2005年1月,伊拉克举行过渡议会选举。马利基当选为议员,并担任议会安全和国防委员会负责人。同年12月议会大选后,他参与了组建民族团结政府的谈判。他主张将什叶派武装组织并入伊拉克
 
武装部队中,而不是美国所要求的将其解散。
马利基现任伊拉克什叶派伊斯兰政党达瓦党的“二把手”,同时任达瓦党的发言人。他是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理贾法里的重要盟友。
在战后伊拉克政治重建中,马利基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参与了伊拉克新宪法的制订工作,是清除伊拉克复兴社会党残余分子委员会的成员。
2006年4月22日伊拉克现任总统塔拉巴尼在议会会议上获得连任,他随后任命什叶派人士贾瓦德•马利基为新总理。
2010年11月25日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正式提名马利基为新一届政府总理,在两周前,伊拉克各政治派别达成权力分享协议,就总统、总理、议长等新一届领导层核心职位达成一致。马利基将开始第二个总理任期,总统塔拉巴尼给予马利基30天时间组建新内阁以结束历时8个月的政治僵局。
在2010年3月举行的伊拉克议会选举中,“伊拉克名单”获得91席,“法制国家联盟”获得89席,双方均未获得法定组阁所需席位。由于这两大政治力量就组阁问题存在分歧,新一届伊拉克政府迟迟未能完成组建。根据伊拉克宪法规定,如果马利基不能在一个月之内组建新政府,总统必须提名另外一名总理候选人。
2010年12月21日,伊拉克议会表决通过新的政府组成名单,批准马利基(Nuri al-Maliki)继续担任政府总理。
[1]
生于伊拉克南部城市希拉,早年曾在巴格达大学学习阿拉伯文学,是什叶派达瓦党的领导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5650371.htm?fr=aladdin
伊拉克战争时期(2003年)[编辑]
伊拉克总理一职在2003年爆发伊拉克战争时被废黜,直到2004年6月被正式重新设置。在这段时间内,总理权利实际上由联盟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和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掌握。
伊拉克联邦总理(2004年-今)[编辑]
伊拉克临时政府是在美国和其盟友占领伊拉克期间作为看守政府管理伊拉克国家事务的临时机构。它的任期至伊拉克进行国民议会选举和伊拉克过渡政府成立以后为止。政府总理一职是这段时间内的政府首脑。
在伊拉克过渡政府成立之后,伊拉克国民议会的议员选举出总统委员会(Presidency Council),包括政府总理和内阁各部部长。
然后,总统委员会应一致通过任命总理案。根据这项规定,总统委员会必须在两个星期之内的时间里推选一位总理候选人。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这项工作没有完成,那么总统委员会有责任将总理任命权交予伊拉克国民议会。在这种情况下,国民议会要三分之二多数才可通过总理任命案。如果总理在上任之后的一个月之内无法组成他的政府内阁,那么总统委员会应重新任命下一位总理。
伊拉克总理不能在政府之内或政府之外担任任何其他职务。正因为如此,伊拉克国家武装部队成员、国民大会委员、各部部长、总统委员会委员等人都无权担任政府总理一职,除非他个人宣布辞职,放弃其他权力,或者已经退休超过18个月。
每届伊拉克总理的任期为4年。
序号 总理姓名 生卒日期 照片 上任日期 离任日期 所属党派 备注
1 伊亚德•阿拉维
1945年 -  
2004年5月28日 2004年6月28日 伊拉克民族团结阵线
临时总理
2 伊亚德•阿拉维(重新任命)
1945年 -  
2004年6月28日 2005年4月7日 伊拉克民族团结阵线
大选前临时总理
3 易卜拉欣•贾法里
1947年 -  
2005年4月7日 2006年5月20日 伊斯兰号召党
伊拉克过渡当局领导下总理
4 努里•马利基
1950年 -  
2006年5月20日 (在任) 伊斯兰号召党
2006年4月21日被指定为总理
首任正式总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6%8B%89%E5%85%8B%E6%80%BB%E7%90%86
联盟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最高行政长官[编辑]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和以美、英为首的联军推翻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后,由美国政府成立暂时履行管理伊拉克国家事务、负责伊拉克重建和人道救援、重建伊拉克政府的临时机构:联盟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The Coalition Provisional Authority,简称CPA)。
姓名 照片 生卒日期 上任日期 离任日期
杰伊•加纳
(Jay Garner)  
1938年4月15日— 2003年4月9日 2003年5月11日
保罗•布雷默
(Paul Bremer)  
1941年9月30日— 2003年5月11日 2004年6月28日
伊拉克联邦总统(2004年至今)[编辑]
 
 
伊拉克共和国国旗(2004年—)。
2004年3月8日,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签署通过了一部临时宪法——《过渡行政法》,伊拉克进入“过渡时期”。6月1日,根据“过渡行政法”,由联合国、美、伊三方协商推选产生以伊亚德•阿拉维为总理的临时政府。随着主权于2004年6月28日由联盟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移交给伊拉克人民,由选举产生的伊拉克过渡国民议会选举出伊拉克新的国家领导人——“伊拉克联邦总统”。《过渡行政法》规定,伊拉克在未来实行联邦制,过渡政府采取总统、总理分权制;伊斯兰教为国教等。
序号 总统姓名 照片 上任日期 离职日期 所属党派 宗教派别
临时总统 加齐•亚瓦尔
(Ghazi Mashal Ajil al-Yawer)  
2004年6月28日 2005年4月6日 伊拉克人
逊尼派
1 贾拉勒•塔拉巴尼
(Jalal al-Talabani)  
2005年4月7日 2014年7月24日 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
库尔德人
2 福阿德•马苏姆
2014年7月24日 现任 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1]
库尔德人

• 2004年5月17日,加齐•亚瓦尔接替遇袭身亡的伊兹丁•萨利姆出任临管会轮值主席。6月1日,亚瓦尔被提名为临时政府总统。6月28日,亚瓦尔就任临时总统。
• 2005年4月6日,伊拉克库尔德领导人贾拉勒•塔拉巴尼当选为新总统,这是伊拉克有史以来首位经自由选举产生的总统,为伊拉克组建政府铺平了道路。
• 2006年4月22日,伊拉克总统贾拉勒•塔拉巴尼在议会会议上获得连任,他随后任命什叶派人士贾瓦德•马利基为新总理。
• 从2004年到2006年,萨达姆•侯赛因在接受审判期间,经常称呼自己是“萨达姆•侯赛因,伊拉克总统”(Saddam Hussein, President of Iraq) ,尽管事实上他已被推翻。然而,一些国际法学者和评论家对美国入侵伊拉克仍然存在争议,根据国际法,即使萨达姆不再掌握政权,他仍是合法的伊拉克总统。国际法中,一个国家的元首,只有通过本国人民采取行动,例如:内战战败,选举失败,或被军事政变颠覆,他才失去权力。然而从始至终,伊拉克人民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或要求萨达姆辞职。所以萨达姆没有有效地失去了他的地位。萨达姆的权力丧失,是由于美国的入侵造成的,而根据国际法,入侵的合法性是可以商榷的。而在2006年12月30日,70岁的萨达姆被执行绞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6%8B%89%E5%85%8B%E6%80%BB%E7%BB%9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18887.html

上一篇:由哈尔滨西站乘客进站人性化管理说起
下一篇:再谈乘坐D26哈尔滨--北京列车见闻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1 吕喆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