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五邑大学“华侨文化研究基地”有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5月6日发布
江门五邑大学是研究广东华侨华人和侨乡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从事华侨华人和侨乡文化的前哨。3月26日报笔者访问了江门五邑大学,受到了副校长张国雄教授、梅伟强教授、刘进教授等学者的热情款待。笔者的三篇博文已经作了叙述(见
《江门五邑大学行(2014-03-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3月26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79528.html
《和五邑大学张国雄、梅伟强、刘进教授等合影》,图2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4月10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83673.html
《重视侨刊乡讯研究》,图12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4月24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88201.html)
回到北京后,梅伟强教授和我保持着密切联系,张国雄教授也来过电话,在加强华侨华人文化的基础性研究上进行内容广泛的交谈,我深信五邑大学“华侨文化研究基地”将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前沿基地作用。
下面发布照片6张是随机拍摄的。
1,
2,
3,
4,
5,
6,
*************************
五邑大学“华侨文化研究基地”获批为首批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
2012-09-28 17:13
日前,五邑大学和江门市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江门分院联合申报的“华侨文化研究基地”获批为首批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这是五邑大学在侨乡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成果。
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是省委、省政府为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制定的“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十项工程”的重要举措,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院共同负责推进,此次共评出首批基地9个,包括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客家文化研究基地等。
五邑大学自建校以来就重视对华侨历史、侨乡文化的研究,1994年成立“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并在此基础上于2006年成立“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所”。与此同时,五邑大学与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社科联共同成立了“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作为产学研的平台。2006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基地”,这是省社科联设立的第一个省级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2008年“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广东省社科院江门分院”成立,下设两个研究所,“侨乡文化研究所”是其中之一。多年来,五邑大学在侨乡文化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5年-2010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20项,市级项目9项,从地方政府、港澳、社会获得横向项目20项,出版专著24部,发表论文 103篇;并拥有一个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分布合理的侨乡文化科研团队。
“华侨文化研究基地”将重点在广东侨乡史、广东侨乡民间文书、广东侨乡近代建筑文物、广东侨乡专门史等方面集中力量加强研究,努力促进侨乡文化、岭南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江门“文化名市”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http://www.gdhed.edu.cn/main/view.php?tid=332488&cid=124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概述
历史沿革
五邑大学自建校以来就重视对华侨历史、侨乡文化的研究,1994年学校成立“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 1996年学校将“专门史(即华侨史)”列为校级重点扶持方向,1999年“专门史”升为重点扶持学科, 2003年升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学校在原“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所”。与此同时,五邑大学与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成立了“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作为产学研的平台。同年11月,经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考察评审,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基地”落户我校,此为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五邑大学联合共建的省级学术研究基地,以开展侨乡研究,为文化大省建设提供直接的科学支持为宗旨。
组织机构
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设主任1人,副主任6人。主任由校党委书记王克研究员担任,同时,聘请了一批顾问、名誉主任和理事。下设“侨乡遗产研究室”、“侨乡文化研究室”、“侨乡社会研究室”、“五邑妇女儿童研究室”、“五邑文学研究室”和“港澳文化研究室”。
研究队伍
经过十多年的学科建设和积累,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学科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研究能力较强,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的研究队伍。现有校内专兼职研究人员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博士8人,硕士4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博士2人。学术队伍组成人员涉及到历史学、哲学、文学、人类文化学、人口学、社会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学科,为基地有效率有质量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比较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这支队伍中,有4人次为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3人次为江门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拔尖人才”。
研究方向
侨乡遗产: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产学研结合的人文社科特点,主要依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大量第一手侨乡历史文献开展研究,选题多有原创,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和建设“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直接推动下,侨乡遗产研究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地位。
侨乡文化:主要利用大量的侨乡文献、侨刊乡讯和口述材料,对侨乡传统文化思想、侨乡文化形态、心理行为、宗教信仰、民间习俗、近代乡村教育等方面开展研究。其中,五邑华侨华人史、五邑侨乡文化、陈白沙思想研究和五邑近代西方宗教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并达到了一定学术水平。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积极参与侨乡文化建设。
侨乡社会:分为“近现代侨乡社会史研究”和“当代侨乡社会研究”两个基本的方面,集中对侨乡社会生活,社会群体,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家庭家族以及当代侨乡社会问题等课题展开研究。贴近乡土社会,以第一手资料为依托,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多学科展开实证研究是其特色,目标是构建广东侨乡社会转型变化的图景和发展规律,为侨乡现实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
五邑妇女儿童:研究领域横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女性学、文艺学、政治等学科,主要研究当代侨乡妇女儿童的热点、难点问题,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五邑侨乡妇女儿童事业与江门市社会经济文化同步发展。已经初步建设成为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妇女研究机构。
五邑文学:近现代五邑籍文学家及其作品是研究的主要对象。1999年以来,与地方文化部门定期开展五邑籍作家文学作品的评论,已经成为繁荣、推动侨乡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
港澳文化:侨乡与港澳的联系极为紧密,港澳文化与大陆文化的源流以及港澳名人是研究的重点。
http://www.gx211.com/news/2011112/n785431824.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