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鲁门回忆录》谈原子弹投掷的城市目标选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2月22日发布
科学网很少置顶推荐有关人文社科方面国际大事件博文,这两天一篇博文置定推荐《究竟是谁保护了日本京都免遭轰炸?》 精选(已有 10684 次阅读2014-2-20 12:28)引来热议,其中
[37]biofans 2014-2-21 12:16
这篇文章为什么竟被置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1888&do=blog&id=769310
[36]biofans 2014-2-21 12:13
一篇哗众取宠的博文为何能火起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1888&do=blog&id=769443
的评论提出质疑。陈安博文《美国不轰炸京都的决策问题:历史与逻辑》(已有 1148 次阅读2014-2-2023:08)虽然点击量远不如置顶推荐的编辑部主流导向,但远比前者要靠谱些。为此,我写了下面的留言:
[25]黄安年 2014-2-22 10:48
好像不是什么人文科学博主是否科普问题,而是值班编辑选择置定文章取向问题!
[24]黄安年 2014-2-22 09:47
我怎么感到有关这个早有历史定论而又无新意,却在科学网热议,是在玩历史,而非严肃的科学论证。
博主回复(2014-2-22 10:22):黄老可以科普下
下面,我们不妨回顾最高决策人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回忆录中是怎么谈论原子弹投掷的城市目标选择的,两卷本的《杜鲁门的回忆录》的中文版第一卷第20章“原子弹:俄国参加对日作战”(352-365页),详细说明了决策和实施过程。回忆录中译版是李石根据1956年英文版翻译的(Hodder andStoughton, Co., 1956, Harry S. Truman, The Memoirs of Harry S. Truman),三联书店,1974年10月第一版。58年来,迄今还没有什么更为权威和可信的文献和史实足以否定杜鲁门回忆录中所叙述城市目标的见解。自然也谈不上,选择投掷目标和哪位中国人有关。当然,回忆录夸大了原子弹的决定性是值得商榷的,这和城市目标选择无关。
为了简明扼要地了解,最重要内容用文字显示,整个叙述请看回忆录的PDF版15页,如果有人对译文不放心,则请看回忆录的原文版。
“陆军部长史汀生于7月16日早晨所发出的电报,使我获悉第一颗原子弹爆发的历史性消息。”(353页)
“在波茨坦,象在其他地方一样,我们严密地保守了原子弹的秘密。我们并没有扩大知道原子弹秘密的很小一批美国人的人数。”(353页)
“我们希望出现奇迹,残酷的战争每天所造成的悲剧在逼迫着我们。我们努力创造一种无法抵抗的武器,一旦使用到它,就可以强迫敌人立刻屈服。这是我们保守秘密和付出巨大努力的主要目标。”(353页)
“根据他(史汀生)向我提出的建议,随后我就成立了一个由首脑任务组成的委员会,责成他们极其仔细地研究新式武器对我们可能产生的意义。史汀生担任主席领导这个组织”。(353页)
“他们建议在条件具备时,应立即使用原子弹对付敌人。他们进一步建议投掷原子弹前,不必提出特别警告,目标应该选择能明显表现原子弹强大破坏力的地方。”(354页)
“至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去投原子弹,则由我作最后决定。在这方面我们不能造成错误。我认为原子弹是一种武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可以应用它。总统高级军事顾问们建议应用它,而当我告诉丘吉尔时,他毫不踌躇地告诉我,如果原子弹有助于结束战争,他主张应用它。”“在决定应用原子弹时,我要依照战争法规所确定的方式,把它当作战争的武器来应用。这就是说,我要把它投在军事目标上。我曾告诉史汀生,原子弹应尽可能投在靠近有头等军事意义的军需生产中心。”(第357页)
“史汀生的参谋部准备了一个可以被作为轰炸目标的日本城市的名单。虽然阿诺顿将军主张投在东京,因为它是军事活动中心,但是史汀生部长指出它是日本文化和宗教圣地,因而我们把它勾掉了。”(第357-358页)
“最后提出作为目标的四个城市:广岛、小倉、长崎和新泻。这些城市是按作为第一次攻击目标的顺序排列出来的。选择的顺序是依照这些城市的军事重要性的大小而定的,但是轰炸时的气候因素也得考虑进去。在根据军事目的核准被选中的目标我亲自和史汀生、马歇尔和阿诺德进行仔细讨论,我们讨论了轰炸时间,并决定了第一个目标。”(358页)
“斯波茨将军率领下的空军战略大队,将按目标投掷原子弹,我们曾经就投原子弹的时间以及投掷目标,给于斯波茨将一些伸缩余地,考虑到气候和其他行动上的问题,这是必要的。为了作好准备,陆军部授命斯波茨将军于8月3日以后在气候许可的条件下,尽快投掷第一颗原子弹。给斯波茨将军大命令如下:”(358页)
“由于这项命令,第一次利用原子武器来袭击敌人军事目标的车轮开始转动了。我已经作出这个决定。我也指示了史汀生执行这项命令,除非我通知他日本已答复我们的最后通牒。”(359页)
“8月9日,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这一次是投在长崎。我们给日本人三天起决定是否投降,即使天气许可,轰炸将在第二天暂时停止。在这三天时间里,我们表明我们是说到哪里做到哪里的。”(365页)
“第二颗原子弹选中的轰炸目标最先是小仓,其次才是长崎。”“飞机到达小仓上空时正好阴云蔽天,在那里环绕费心三周仍找不到轰炸目标;由于汽油不够,于是决定飞往第二个选择目标—长崎去试一试。长崎的气候也不好,但是云雾的消散却给于轰炸者一个机会,轰炸长崎很成功。”(36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