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冯其庸自学成才获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启示

已有 3908 次阅读 2012-10-5 09:10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启示, 冯其庸, 自学成才

冯其庸自学成才获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启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10月5发布

 

冯其庸先生没有上过正轨大学,他自学成才,不是博导,没有助手、没有项目经费、没有团队、没有一批及门弟子,却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学术成果,并在103日获得了第一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也给我们许多启示。这些启示不仅对人文社会科学,而且对于艺术科学、自然科学也具有启迪意义,在今天宣扬唯学历和唯博导时代,更犹如一付清醒剂,让人们看到衡量学术成果,最终不是看你的学历、博导头衔,不是看你的立项经费,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学术成果本身。这不仅对人文社会科学如此,对于艺术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也如此。

 

我注意到科学新闻网在3日当天及时报道了《三教授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 奖金各一百万元》的消息,但是在科学网博客上除了笔者的《有感于冯其庸先生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见下文)外,几乎没有任何反响,这不能不说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毕竟科学网称要办成“海内外知识界的心灵驿站 教科文工作者的情感家园”,既然如此为何像这样一个重要的新闻不作出必要反映呢, 恐怕在科学网博客中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关注有点欠缺了。

 

今年2,笔者在博文中曾写道:“先生的成才之路令人深思,先生既非出身书香门第,也未接受系统的中小学教育,最高学历是书院式专科毕业,不是什么名牌高校毕业生,没有什么博士学位头衔,他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拜师学艺,刻苦钻研,锲而不舍, 痴迷探索传统文化之路而成就大器者。

按照时下选拔人才的筛选要求,在如今高校人才选拔时估计他第一轮初选就会落榜,他不是名牌高校毕业,没有高学位也没有留洋和著作等身记录,怎么也轮不到他奉调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我们看到,如今中国人民大学以有冯其庸这样一位智者来校任教而增添光彩,人民大学当年的用人之道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冯其庸的成才之路和人大的用人之道—--读《冯其庸学术简谱》有感黄安年的博客/2012220(北京时间)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39521

昨天,我在博文中提到:“他的成材之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他自学成才,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他不是博导,没有博门弟子,没有项目经费及与量化指标关联的立项,没有一个助手,他的许多学术成就是在体制外铸造的,而我们有些有着各种光环的领有超过百万千万项目费的人却没有做出像样的学术成就来,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吗?”(全文见下)

自学成才道路问题在艺术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是同样存在的,科学网上热议研究生培养、职称评定、院士遴选、项目立项、论文发表固然很必要,但是我们同样不要忽视自学成才之路的探讨。

 

*****************

有感于冯其庸先生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10月4发布

昨天是中国人民大学75周年校庆日,历任校长为首设“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邬沧萍、冯其庸、汤一介颁奖(每人奖金一百万元)。

人文社会科学是我国学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迄今并没有全国性奖项的设立。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设立和颁布无疑是对我国人文科学研究者研究成就重视,也是一种激励。

这三位获奖大家中,我最熟悉的、接触最多的是冯其庸先生,在此次颁奖会的前后,老吕都和冯先生通过电话,冯先生获此殊荣当之无愧。他是我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学术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集古今文史、书画摄影、诗词成就于一体。他的351700万字的《瓜饭楼丛稿》和几部摄影集和几次书画展,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成就。他的成材之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他自学成才,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他不是博导,没有博门弟子,没有项目经费及与量化指标关联的立项,没有一个助手,他的许多学术成就是在体制外铸造的,而我们有些有着各种光环的领有超过百万千万项目费的人却没有做出像样的学术成就来,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1904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19353.html

上一篇:私营文化活动马路圈地现象值得注意
下一篇:《美国历史上的人权》(1992)PDF版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4 黎在珣 刘旭霞 fansg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