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旧金山高校观光记

已有 7009 次阅读 2007-6-24 08:34 |个人分类:美国纪行见闻(A)

旧金山高校观光记

 

黄安年文  2007624

 

(按:本文写于200036日,未发表过。)

 

每次来旧金山总要看看高校。200036日袁清教授开车带我们去旧金山一些高校参观。这里袁清有10年光景没有来了,不过他大学时代在北加州,所以借助地图还是驾轻就熟的。我们走280号公路向旧金山进发,到了与1号公路的交接处,找到第19大道附近的州立旧金山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1010分在校园内寻找停车场,发现全部客满,无奈放弃步行计划,改为汽车兜风转圈。该校为公立学校,学费低,以普及高校为特征,学员不少,但与伯克利加州州立大学相比水平要差不少。其实在校园的东面还有一所市立旧金山学院(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离开州立旧金山大学,汽车沿第18大道进入金门公园,11时向右到了加利福尼亚科学院(California Academy Science)和亚洲艺术博物馆,可是这天不开放。绕出金门公园的东南侧是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私立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UCSF),这是一所名牌私立大学,创立于1855年,学费昂贵,教学质量不错。约有一半学生是天主教徒,校舍得天独厚,矗立在全市七个山峰之一的山顶上。我们步行从商学院进入校园,走进了颇具规模的天主教教堂和图书馆,再乘校车上山到了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the RICCI Institute for Chinese-Western Culture History)

 

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来说,中世纪和近代之交影响最大的西方文化使者莫过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06 - 1610511日)了,在这里有幸参观该文化研究室所藏图书及研究室的展览室,和资深研究员见面,还见到了80年代来自北京外语学院现任中心主任吴小新博士,对于该研究室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该中心成立于1988年,是一个非赢利的研究中心。该研究所图书馆和相关档案馆收集了80000卷明清时期中西语言文化历史哲学和宗教科学文学等方面的资料。他告诉我们2001年是著名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晋京400周年之际,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在10月的北京联合主办的“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利玛窦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代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自维基百科)利玛窦病逝于北京,葬于先西直门外的二里沟外国语大学后门附近,1999年,我曾骑自行车经过他的墓地,周围已为高楼所围,如果没有专门指点是很难找到的。

 

离开了UCSF,顺便游览了金门公园后,汽车开往奥克兰大桥向伯克利大学进发,伯克莱大学我已经来过不只一次,1991年时专门来这里查阅了几天资料,今天因为返程时间紧迫,只能走马观花。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闻名全美国。资料显示,“伯克莱的教职工(包括研究、教学和公共服务人员)总数近1.1万,其中有1,640名全日制教员,450名兼职教员,他们中有不少是世界最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思想家及科学家,包括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98名美国科学院院士(仅次于哈佛大学),60名美国工程学院院士(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还拥有比美国任何一所大学都多的古根海姆会员和美国科学基金颁发的“青年研究学者总统奖”获得者。在伯克莱的教员中,还有14位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6位曾获普利策奖,139位美国文理科学会会员。”

这一天算是对旧金山地区各具特色的大学的走马观花。给我的深刻影响是大学要有特色不能同一个面孔,如果所有大学都雷同,就很难办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学来。

(写于200036)

 

附图为利玛窦中西文化研究所杂志封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685.html

上一篇:曼哈顿工程和田纳西工程
下一篇:亨廷顿图书馆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