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陈奕平著《依赖与抗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研究》

已有 8110 次阅读 2008-6-30 18:29 |个人分类:美国书目提要(07-11)

陈奕平著《依赖与抗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研究》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08630日发布

 

(黄安年按:本书作者系暨南大学教授陈奕平博士所著。这里发布是作者介绍、内容摘要

目录和后记。有关该书的图片13幅是笔者拍摄的。)

 

书名:    《依赖与抗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研究》

作者:     陈奕平

责任编辑: 姚少春

文字编辑:  周明晟

责任出版:  王勇刚

责任校对:   

封面设计:   

出版发行: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7月第1

字数:     310000

页码:      395

开本:     850X1168  1/32

排版:世界知识萨隆文化交流中心

印刷:     世界京科印刷有限公司

ISBN     7-5012-2836-8/D.617

定价:     25.00

经销:     新华书店

 

陈奕平  男,19665月生于四川资中。199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美国史方向)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暨南大学,获法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历史系教授,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社会与政治、中美关系、美国与东盟关系,在《美国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历史》、《当代亚太》、《世界民族》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以上材料由陈奕平先生提供)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发布消息如下:

“陈奕平《人口变迁与当代美国社会》出版  我会会员、暨南大学陈奕平著《人口变迁与当代美国社会》于20067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美国人口的演变趋势、少数变多数——当代美国少数族裔人口变动特征及影响、“婴儿潮”人口步入老年期——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逃离“舒适的集中营”——当代美国家庭与婚姻模式的演变、移民与当代美国、人口城市化与郊区化、“车轮子上的民族”——美国人口的地区迁移、人口等于政治——人口变迁与美国政治力量的变动等八章,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当代美国人口研究的系统性论著。”中国美国史研究会:http://www.ahrac.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060

 

以下是《依赖与抗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研究》(陈奕平著,20067月)内容摘要,目录和后记,均为陈奕平先生提供。

 

 

内容摘要

 

  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亚太国际格局的演变,亚太地区主要政治力量都在调整自己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战略。东盟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保证东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地区战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新加坡的观点逐步为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所接受,成为该地区各国处理与大国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东盟认为,其实力虽然不如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但却可以利用大国之间因追求权力而形成的相互牵制,采取“大国平衡”战略,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中逐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杠杆作用。

  在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中,美国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冷战后,东盟国家虽然反对美国的人权外交、霸权主义作风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但仍然认为美国是温和的超级大国(benign superpower),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与安全存在“是该地区的一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平衡力量与稳定器”,美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东盟的经济发展有赖于美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基于对国际和地区形势的认识和对美国的上述认知或者说美国观,东盟国家对美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战略和政策?这些战略对中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同时,东盟—美国关系中一些独特的现象也需要国际关系理论界作出解释,如:冷战后,东盟国家将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崛起视为对东南亚地区安全的威胁,但总体上并不将超级大国美国视为安全威胁;东盟国家在军事安全上“拉住”美国,在政治上却“抵抗”美国;在东盟地区论坛(ARF)等地区安全机制的创建方面,作为中小国家的东盟国家反而比霸权国美国更加积极;东盟国家与美国进行军事安全合作的同时,也与其认知的潜在威胁来源国,如中国开展军事合作。这些都是需要学术界进行探讨的问题,但笔者并未见到国内外相关的系统研究,这正是本人开展此项研究的重要原因。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即导论、正文和结语,其中第一章至第五章为正文。

  “导论”部分介绍研究的主题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内容创新,并对本书的核心概念进行阐释。

  第一章为“东盟—美国关系的历史回顾”,主要回顾东盟—美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包括外交和军事安全关系及经济关系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主要探讨东盟国家对美国的军事安全战略。笔者认为:(1)为应对日本、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及可能对东盟国家构成的威胁,东盟国家程度不同地采取“拉住”美国的军事安全战略,即让美国使用东盟国家的军事设施,与美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等;(2)东盟国家“拉住”美国却并非是一种正式的军事结盟行为,而仅仅是将美国作为一种平衡力量,有学者称之为“软平衡”行为(soft balancing);(3) 除了通过双边和多边军事安全合作等手段“拉住”美国外,东盟国家还创建东盟地区论坛,试图通过论坛“网住”美国。同时,本章还借鉴沃尔特的“威胁平衡”论就东盟对美国的认知进行了重点分析。笔者认为,冷战后东盟国家之所以将美国视为“良性的超级大国”,源自以下因素:历史上美国与东盟国家(指东盟五国)交往中形成的“亲善”(goodwill)形象;美国“新自由主义的‘王道’霸权”特征;美国在军事安全及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探讨美国与东盟政治安全的关系。本章结合布赞(Barry Buzan)和阿拉加帕(Muthiah Alagappa)等学者有关政治安全的理论,分析了东盟国家政权合法性问题、美国民主扩展战略的演变以及东盟国家的政治安全战略。笔者认为:在政治上,面临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上的施压和干涉,东盟国家采取了抵制和抗争的策略。本章并结合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倡导“亚洲价值观”、缅甸加入东盟问题、安瓦尔事件和东帝汶问题等案例进行分析。

  第四章利用详实的数据梳理冷战后东盟与美国经贸关系,分析东盟国家对美国经贸依存度的变化,并探讨了东盟国家对美国的经贸战略。笔者认为: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在经济上仍然采取争取美国资金、技术和市场的战略,但同时东盟也尽量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性,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为东盟国家带来巨大的贸易预期值,利用日本、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资金和市场成为东盟国家改变对美经济战略及减少依附性的重要手段。另外,本章还以美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为例探讨东盟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复合依赖关系,特别是在经济与军事安全方面的相互依赖。

  第五章为“东盟对美战略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就东盟对美国的军事安全战略、经贸战略及政治安全战略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就中国的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从对东盟国家和对美国两方面入手。对东盟国家,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对策:首先,加强中国—东盟关系,妥善处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分歧,增强双方的互信,破解美国安全网的围堵;其次,利用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预期,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掌握地区贸易和区域一体化的主导权;第三,积极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增强中国文化及外交的影响力。对美国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突出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如都希望地区稳定与和平及航线安全等;其次,中国要表明自己并不会挑战美国的地位,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关系并非排挤美国,中国希望美国留在亚洲;第三,中国在行动上应尽量避免挑头刺激美国,比如在东亚一体化的起步阶段让东盟发挥“决定性的领导作用”,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就是很好的政策建议;第四,中国要在实际行动中让美国和东盟国家看到其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如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ARF),在解决地区问题上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以此建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五,中国可以通过适当的管道批评美国的遏制战略,以“威胁中国论”反击“中国威胁论”,对美国形成舆论压力,使美国从遏制的一端向接触一端转变。

  结论部分对东盟对美战略进行了总结,就涉及的相关理论解释力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国际关系理论的多种范式在东盟—美国关系及东盟对美战略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都有解释力,如:霸权稳定论对东盟在军事安全上依赖美国的解释;权力平衡、威胁平衡及利益平衡对东盟—美国军事安全合作的解释;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东盟—美国经济相互依赖、东盟—美国经济关系中的地缘战略和军事安全考虑的解释;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对东盟致力于地区安全合作和地区安全机制创建的解释。但笔者认为,若要从总体上解释东盟—美国关系及东盟对美战略,上述范式都有其局限性。那么,影响东盟对美战略最重要的变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平衡威胁(准确的说,或许可以用“选择性平衡”一词)和相互依赖是影响东盟—美国关系最重要的两个变量。首先,在东盟对美战略中,我们看到了“选择性平衡”的一方面:军事安全上“拉住”美国以平衡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地区性大国的威胁;政治上,紧靠面临相似背景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反对美国的“人权外交”和“民主扩展”,以平衡美国对东盟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经济上,利用日本、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资金和市场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实际也是一种平衡。其次,随着冷战后东盟—美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美国十分重视东盟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而东盟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优先战略目标之一,虽然尽量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但美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对东盟来说仍然至关重要,这说明经济相互依赖是影响东盟—美国关系及东盟对美战略的另一个重要变量。

依 赖 与 抗 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研究

Dependence and Resistance

ASEAN countries strategies towards U.S.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陈 奕 平  著 目 

 

《东盟研究丛书》序

 

一、研究的主题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二)中国大陆及港台相关研究状况

三、研究内容、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特色

五、相关概念阐释

第一章 东盟—美国关系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东盟国家与美国的外交与军事关系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的关系

二、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的关系

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的关系

第二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盟国家与美国经济关系

一、冷战年代美国对东盟的经济援助

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盟国家与美国经济关系

小 结

第二章 “拉住”美国:平衡威胁与平衡利益

第一节 冷战结束前后东南亚安全环境的变化

一、美苏缓和及美苏军事力量的收缩

二、柬埔寨问题的解决及印支国家与东盟的和解

三、东盟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对海洋权利的争夺

四、区域内大国的崛起

第二节 为何美国不构成安全威胁?——东盟国家对地区安全威胁的认知

一、中日印可能填补权力“真空”?

二、美国是良性的超级大国?

第三节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东盟安全战略中的位置

一、东盟安全目标与安全战略

二、加强自身防务力量

三、东盟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

四、“拉住”美国

五、创建东盟地区论坛的战略意义

第四节 “9·11”事件后东盟国家与美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一、“9·11”事件后美国安全战略的转变

二、“9·11”事件后东盟国家与美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三、美国与东盟国家军事安全合作的战略意图

第五节 案例分析:菲律宾与美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一、反恐战争与菲美安全关系

二、菲律宾人质事件及对美菲安全合作走势的影响

三、美菲安全合作对地区局势的影响

小 结

第三章 “抵抗美国”:坚持“亚洲价值观”与维护政治安全

第一节 东盟国家的政治安全观

一、政治安全的概念

二、东盟国家政权合法性问题

第二节 美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安全

一、美国与“第三波”民主浪潮

二、民主扩展:从“世界新秩序”和克林顿主义到新保守主义

三、东盟国家政治安全中的美国因素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东盟对人权外交“说不”

一、缅甸问题

二、“亚洲价值观”之争

三、安瓦尔事件

四、东帝汶问题

小 结

第四章  相互依赖:东盟对美经贸战略

第一节 冷战后东盟与美国经贸概况

一、货物贸易

二、服务贸易

三、外来投资

四、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经贸依存度的变化

第二节 美国对东南亚经贸政策

一、冷战后美国对东盟的经贸战略

二、“9·11事件”以来美国对东盟经贸政策新动向

第三节 东盟对美国经贸战略

一、继续利用美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

二、推动东南亚及东亚经济一体化,增强对美欧讨价还价的实力

三、促进以东亚为重点的市场多元化以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四、调整不合理的经济关系

五、利用国际组织反对贸易歧视

第四节 案例分析:美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

一、新加坡与美国开展自由贸易谈判的背景

二、美新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

三、美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的战略意义

小 结

第五章 东盟对美战略与中国的抉择

第一节 东盟对美安全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

一、东盟对美安全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二、中国的对策

第二节 东盟—美国经贸关系新动向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

一、东盟—美国经贸关系新动向对中国的影响

二、中国的对策

第三节 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东盟、美国与中国

一、东亚一体化的进程

二、美国与东亚一体化

三、中国的对策

第四节 中美在东南亚的“软实力”之争

一、“软实力”理论

二、中美“软实力”比较

三、中美“软实力”对比的正确态度

小 结

结 语 东盟对美战略的理论思考

附录一 权力、机制与认同——对美国东盟地区论坛政策演变的分析

附录二 东盟—美国关系大事记

参 考 文 献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书稿终于完成,确有如释重担之感。

  首先,要感谢上帝使我得到暨南大学师生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鼓励,战胜了病魔,有了好身体,也有内心的平安和喜乐,才有投入研究的精力和心情!

  本书是在我所写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从事美国社会政治与外交问题的研究,但极少涉足东盟或东南亚问题研究,直到录取为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博士候选人,跟随导师曹云华教授研究亚太国际关系。对自己极少涉足的领域进行研究,是一件相当艰难的工作,好在有恩师及诸多师友的指点和帮助,我的博士论文才得以完成,也才有今日之书稿。值此书稿付印之际,对恩师曹云华教授的指导和帮助表示由衷的谢意!

  同时,对暨南大学陈乔之教授、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周桂银教授、中山大学的汪新生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运祥教授及暨南大学周聿娥教授、庄礼伟教授、王子昌副教授、吴金平副教授、张振江副教授等的指点和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也感谢崔丕教授、温北炎教授、廖小健教授、邓仕超主编、许梅副教授、龚泽宣博士和张明亮博士的支持和鼓励!还对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资料室的沈新忠老师、李亚老师的协助表示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刘曦收集了大事记的部分资料,也对她表示感谢!

  笔者在写作过程中也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副会长、前克林顿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詹姆斯·B·斯坦伯格(James B. Steinberg)、美国富布莱特教授克莱默(Kenton Clymer)、日本立命馆大学经济学部教授的西口清胜、菲律宾马尼拉德拉萨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德卡斯特罗(Renato Cruz De Castro)博士、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盛力军博士、北京大学的王正毅教授、南开大学的赵学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敏谦教授、陆建人研究员、刀书林研究员、韩峰研究员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陈寒溪博士等进行过交流,获益不少。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还要感谢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的各位先生女士!感谢他们为笔者及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其他同仁与美国学者的交流牵线搭桥并在资料收集方面提供诸多方便!

  书稿的完成自然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父母大半辈子务农,含辛茹苦供我读书,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却并未享受到多少儿子的“福”。我的太太不但承担大部分家务和照看孩子的重担,还为我录入了大部分书稿内容。谨以此书向他们表示万分的感谢!

  最后,要说明的是,笔者初涉东盟问题研究,加上资料收集和个人水平方面的限制,本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斧正!

                                                   陈奕平

                      20063月于广州·暨南园

 

附照片13幅为笔者所拍摄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0847.html

上一篇:陈奕平著《人口变迁与当代美国社会》
下一篇:中国科技馆参观记(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