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网络功能是传统纸媒不可替代的——《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之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5月29日发布
这是笔者提交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08年5月武汉会议)论文《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的第一部分。论文共分五部分,27000字。该论文内容在5月25日上午的讨论会上作了摘要性说明。提交会议的80份论文已经分发完毕,应广大会员和读者要求,现在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上全文发布。注释原来在全文文尾,现在放在每一部分的文尾。
************************************8888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和国际关系格局多极化、思想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快速普及并向纵深发展,它不仅深刻影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对于学术研究的多方面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我国的美国问题研究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2005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20世纪美国史研究与教学的回溯与展望”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笔者提交了《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论文[1],三年过去了,网络时代的美国研究普及与提高,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本文作为续论篇,对此作进一步的论述,以求教于学术界同行。
(一)学术网络功能是传统纸媒不可替代的
在20世纪70年代,虚拟网络似乎还是一个幽灵在发达国家游荡,即使在美国学术领域也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字眼。20世纪80年代,网络已经开始进入美国的学术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网络传播和研究的网络媒体已经普及和深入到各个领域和环节。30年前,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酝酿成立时,我们的美国史研究全部是通过传统纸媒进行的,即使90年代中期,利用网络资源也不普及,今天,我们的美国史研究几乎离不开网络,传统纸媒和现代网媒体成了我们进行美国研究的相得益彰、不可或缺的左臂右膀。
本文要着重说的是,学术网络的作用与功能是传统纸媒所不可替代的。“学术网络化比之传统的纸媒出版物来说是新生事物,尽管目前尚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它方兴未艾,有着自身的特有优势。它传播快速和便捷、资讯丰富和共享、贴近作者和读者、经济实惠、便于编辑、富于个性化。”[2]它的兴起是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国际关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突出体现。它的优势概况起来,主要表现在:
第一,资源快速综合与分化功能极大地推动着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二,快速传播和便捷功能,使传统纸媒望尘莫及。
第三,资源集聚和拓展功能远非传统纸媒所及。
第四,大众参与发布功能开始打破了传统纸媒、学术权威、出版权贵的垄断地位。
第五,亿万网民参与极大地扩大了学术研究的队伍和领域。
第六,对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先声夺人,使传统纸媒甘拜下风。
第七,与时俱进的步伐深受年轻学子和开拓学者的欢迎。
第八,学术领域比传统纸媒更加丰富多彩。
在讨论学术网络的作用与功能时,我们首先要看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美国问题研究,已经开始由专业化走向专业化和大众化并举的时代,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美国问题知识的传播,已经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的‘专利’,我们从事美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不仅承担着对于美国问题的深度考察和研究任务,而且同时还担负着向社会各界和媒体大众普及美国问题知识、信息、和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认识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美国问题研究和教学的专业队伍,仅仅依靠传统纸质书刊文字的功能,仅仅依靠学校及研究所(中心)机构教学和研究的传播模式是很不够的。”[3]这里可以举出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笔者去年3月7日,落户科学网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blog),那时的博主仅仅300人,到今年5月14统计,博主已有1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美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仅我一人,但是在科学网博客上有许多博文和开放式评论是涉及美国问题的,虽然有些文章不能说是正规的学术论文,但是毕竟是美国问题研究大众化的学术成果组成部分,我们的美国问题专业研究者需要重视和吸收他们的观察研究心得、体验和成果。[4]像这样的例子在许多单位、公共和个人网站、个人博客中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只看传统纸媒的学术成果而忽视电子网络传媒中的学术性成果,显然陷入了学术成果界定上的误区。
其次,从美国问题研究的内容来看,无论是美国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地理环境等各个领域,还是美国问题史学研究中的社会史学各个支派、底层史学、大众史学、社区史学、经济和企业史学、文化史学等等,网络所反映的内容远比传统纸媒要丰满得多。别的不说,今天我们的学术性纸媒,充其量也只以万计,而网络媒体是以亿万计算的。我们研究人民大众的历史,需要即时追踪和研究人民大众的生活轨迹,我们的历史研究需要亿万民众来参与,在这些方面网络内容是极其丰富和大有可为的。“网络媒体更加凸现了群体参与的大众化色彩,凸显了来自民众底层学术的需求,凸显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内容,这种大众化的参与是提高美国教学和研究质量的深厚基础,也是扩大美国教学和研究队伍的后备力量,并且拓宽了美国问题的研究领域,我们的美国问题专家可以从网络媒体大众化中汲取更多的学术营养,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大众化为普及美国历史知识做出应有的奉献。”[5]
其三,我们还要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美国等各个网络大国正在加速传统纸媒内容的网络化。如果在新世纪前传统纸媒还拥有学术资源上的独特优势,那么新世纪以来,一方面传统纸媒同时或者相继推出了网络版,另一方面电子网络媒体又不断加速将传统纸媒中的学术成果网络化,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和影印,而且增加了多种检索功能,极大地有利于学术研究。今天几乎所有图书馆都在快速地增加电子网络版的学术内容。相信用不了一二十年时间,已有的传统纸媒学术成果可以基本实现网络化,这样一来有可能出现传统纸媒和网络传媒兼有,网络传媒有的,传统纸媒却没有或者不全的情况,这不仅由于网络传媒省却了纸张印刷的环节,它的容量是不断快速扩充的,而且网络的空间远比传统纸媒要大得多。在今天凡是有影响的传统纸媒,都在推出网络版,这种网络版由于他的快速便捷功能而深受读者欢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读者愈来愈多,并有超过通过传统纸媒读者数量之势。
这里举一个美国资讯网(www.usinfo.org/chinese.htm)的例子,如果对比2008年和2005年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大的栏目还是认识美国、美国外交事务、新闻媒体、留美资讯、美国研究、美国参考六大块,外加美国电子杂志,但是里面的内容和连结却丰富多了。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网(www.historians.org),其中权威的《美国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近年来明显增加了网络研究成果。美国国会图书馆(www.loc.gov/index.html)、美国外交事务网(/www.foreignaffairs.org)、美国对外关系网(www.state.gov/r/pa/ho/frus)等著名美国问题网站都有类似情况。例如,《美国對外关系文献第十八卷﹐中国﹐1973-1976》(Foreign Relations, Volume XVIII, China, 1973-1976)2008年2月12日由美国国务院办公室公布,这是美方提供的1973-1976年间美中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原始资料。这一文献反映了美中关系正常化初期即尼克松、福特总统时期美中关系的情况。我们可以同时在网上免费查阅到这些重要历史文献。[6]
网络时代开辟了学术研究的新途径和新视野,大大提高了学术研究的质量,过去无法获得的资料和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数据库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方面的事实已经很多了,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CINFO-现代信息推出了新的网络资源:China: Trade, Politics and Culture, 1793-1980(海外收藏的中国近代史珍史料文献库)以及Credo全球工具书大全数据库的资料,利用这些数据库进行学术研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数据库为学术研究带来了福音。[7]
其四,美国问题研究能不能通过网络传媒来进行?笔者在2006年10月编著的《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8]回答了这个疑问。笔者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本书从2005年12月初策划到编著出版,前后十个月左右,其间,通过在美国、加拿大和国内的网上和纸媒等各种渠道,夜以继日地收集了一千多幅图片和上百万文字资料,画册的编著经过八次修改,从中精选了200幅左右图片,并一一编写了文字说明,附录还注明了图片来源和注释、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须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编著过程中我们不仅就收集到的图片进行了认真的比照、甄别和精选,而且力所能及地考查了图片来源和收藏单位,联系图片的版权保护事宜。”“我是在2005年12月9日赴美探亲前夕接受编著任务的,要在短期内完成高质量的图文并茂画册,要使画册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的雅俗共赏的效果,对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不仅是由于编著画册对我来说是头一回,而且所有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甄别和编撰工作主要在网上进行,这也是头一回。尽管画册的图片属历史资料,但是整部画册的立意构思和文字表述,既立足于对于历史的考察和研究,同时也考虑到时代的要求和读者的方便,即力求做到尊重历史,又要富有新意。图片涉及的来源和收藏单位多达数十家,其工作量之大和困难之多,可想而知。在一般情况下,类似画册即以一个团队也需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此,我不敢有丝毫怠慢,放下手头其他任务、放弃休闲时间,用倒记时安排编著进度,以期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任务。”[9]这本画册的特点之一是“所有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甄别和编撰工作主要在网上进行,因而也开拓了通过网络进行研究工作新途径,获得了在尊重知识产权和严守学术规范方面的新经验。”[10]在编著过程中我体会到运用和甄别网络资源,尊重历史,学术创新是对自我的挑战。“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术研究往往局限于通过传统纸媒的印刷图文研究,即使运用电脑收集资料也是作为印刷文字研究的补充而很少成为主要途径。最先在学术研究领域开劈网络新途径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一位美国未来学家在美国的穷乡僻壤完全通过网络和世界各国取得联系取得最新数据的权威性资料,能够专家不出门,写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前瞻性论著。”[11]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研究一些电子书籍和电子杂志,也许对于网络媒体的学术性会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人们将不会怀疑网络媒体所发挥的学术家园、精神家园作用。
其五,网络媒体的多功能检索和联结功能,给学术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改变了图书、情报和信息研究领域。我们现在查阅资料往往先通过谷歌Google(www.google.com)或百度(www.baidu.com),里面会向我们提供大量检索和联结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成了我们的研究进行学术研究成的基本功之一。回想1989年笔者编辑《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1840-1990)》时是完全靠手抄图书卡片来完成的,当时没有运用电脑来编辑,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检索书目比起当时确实要快速便捷得多。笔者在后记中写道:“这部《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分上、中、下三册,共1150多页,78万字,开始奔走抄录,到整理编辑,校录付印,不避风霜雨雪,终日埋头于北图等地,可谓案首辛劳逾载,只求省却读者的检阅之劳和求索之苦,便也心安理得了。”后记还写道:“美国史研究前辈杨生茂先生在为《南开大学图书馆馆藏美国美国史(英文)目录》所写的前言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书目是为科研服务的基本工具之一。书海浩瀚,探索费难。读者若手执书目,库中宝藏尽收眼底,确为一大快事。编辑也因能臻进阅读便利而感到无限欣慰,数月按首劳粹虽称繁琐,实为裨益于莘莘学子的业绩。”[12]1988年,我还组织编辑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同样是一张一张手抄图书目录的成果,该书目收录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及校内其他单位收藏有关美国问题的书目4200多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总论、参考工具书、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教育、文化艺术、地理、科学技术、国会档案、中美关系缩微胶卷、期刊等15类。其中552卷美国国会档案为国内独家所藏。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写的《序言》说:“大凡要研究一门学问,有两件事是必须要做的。一是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历史,包括它产生的实际背景,要解决什么问题,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谁,学科的现状如何,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等等。这是纵向的了解。另一是横向的,既要涉猎本学科的一些重要文献,特别是近期的文献,以便了解每个领域的基本文章,每篇文章中有什么新结果、新观点和新方法,还有那些未解决的问题等等。这样,我们便可从中吸取经验,以最新成就为基点,开始新的探索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其中关于美国问题的英文书相当多,校内研究美国史的专家也造诣很深。为了方便读者,黄安年等同志编印了这本书目。它分门别类,锐意穷搜,举凡图书、档案、胶卷、杂志,无不具备极易检索,是一本优秀的工具书”[13]这里所说的“552卷美国国会档案为国内独家所藏”一点没错,然而由于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国会图书馆等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查阅到这些文献资料。
其六,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利用。最近在阅读申请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共约400万字的29篇博硕士学位论文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中国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选题的拓宽和资料的充实,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利用; 中国美国史博士学位论文加快缩短和美国博士学位论文的差距,也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利用。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还没有或者很少利用网络资源,随着网络文献、论著和社会资源的开发,中国的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纸媒就将大大落后于学术发展的需求。从笔者看到的一些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体验中,我们清楚地得出这个结论来。王金虎博士在他的《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的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南开大学)导言中写道:“本文所用的史料有两个来源:一是在国内获取的文本资料,包括图书和杂志;二是通过互联网获取的网络史料资源。本文使用的部分原始史料,如关于内战时期奴隶制崩溃的文献集《终于自由了:奴隶制,解放和美国内战文献史》和几部奴隶主的日记,以及本文引用的绝大多数英文著作和期刊文章,主要来自国内的图书馆。不过,本文使用的更多原始史料,包括奴隶主的个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南部邦联政府的文件和南部邦联政治精英的演讲、书信和报告等,则是来自美国的网络在线数据库。在前网络时代,身处国内的外国史学者受制于原始资料匮乏之瓶颈,研究成果的质量很难与研究对象国学者的成果比肩。网络时代的到来,则在一定程度上,或至少在某些领域,使国内学人突破了原始材料搜求不易的制约,得以利用与日俱增的网络资源,来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本文在很大程度上就受益于网络资源。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在网络上发布的“美国南部史文献”,是这项研究使用的重点文献之一。这部文献内容包括奴隶和奴隶主的个人回忆录、日记,以及南部邦联政府和州政府的法令和文件,是研究内战时期南部邦联政府和民众思想行为的珍贵材料。此外,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发布的《南部邦联国会日志》,则完整记录了南部邦联国会的立法活动。其他一些关于内战史的专业学术网站也发布了很多关于奴隶主的原始材料。这些网络资源的出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充分的材料。”[14]
其七,在所有媒体中网络监管的难度最大,它的突发性往往造成重大政治和社会影响,因而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注视。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大家看到今年美国大选中的网络作用比以往历次总统大选的影响都要大。在网络全球化的时代,无论世界上哪个角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网民关注的问题,往往成为热点新闻和评论内容,而网络媒体所特有的即时互动功能使得这种网络评论(学术评论、新闻评论、政治评论、社会评论、文艺评论、体育评论、生活评论等)远比传统纸媒生动活泼而丰富多彩。其实,今天的传统纸媒上的不少评论或信息往往来自网络媒体,从网络媒体中吸取营养,得到启示,尤其是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纸媒的运营得益于网络媒体并以网络媒体为依托。
我们越来越看到了网络传播全球性影响,看到了我们所生活的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看到了网络媒体对于传统纸媒的史无前例的冲击,看到了大众“草根”对于精英专家的挑战,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适应还是不适应,他的发展势头是不可阻挡的。
注释:
[1]黄安年:《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界》,2006年第1期,第268-273页。并载《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06年第4期,第85-89页。
[2]同上。
[3]同上。
[4]笔者4月13日科学网博客中“美国”索引,共有558篇论及美国的博文,笔者的400多篇涉及美国博文均全部列出,其他博文涉及美国的并非专门研究美国历史的学者,他们的文章值得我们一读,如《酷爱气温测度的美国总统》,武夷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发表于《新华书目报科普走廊》2008年1月5日);《美国的科学家与政治》,武夷山,发表于《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9年11期);《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工作回顾》,武夷山,发表于2007-11-23博客;《西点军校:浓浓缩的美国历史》,学者苏青 发表于2007-9-18博客; 《美国宇航局(NASA)的弥天大错》系列文章,学者吴裕详 发表于2007-8-13博客;《感受美国的大学、学位、信誉》,学者王鹰 发表于2008-3-19博客;《试析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动机及影响》,学者姜振飞发表于2008-3-6博客等。5月14日科学网博客中“美国”索引,共有614篇论及美国的博文。
[5] 黄安年:《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推荐新发布的重要文献: 《1973-1976年美中關係文獻》,黄安年文 发表: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2月15日;学术交流网/美国论著研究/2008年2月15日发布
[7]《网络数据库为学术研究带来了福音》,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8日发布。
[8]该书以中文版、英文版同时又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中文版,ISBN 7-5085-0987-0,定价150元,责任编辑覃田甜,开本889X1194毫米 1/16,图片210幅,字数5万;英文版 ISBN 7-5085-0988-9/D.246,定价220元,译者张聚国, 开本889X1194毫米 1/16,图片210幅,字数5万,英文名,The Silent Spikes, Chinese labor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orth American Railroads。
[9]黄安年编著《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后记
[10]见《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画册特点及在相关领域的价值,学术交流网2006年10月26日,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4月4日。
[11] 见有感於编著《沉默的道钉》画册,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11月14日。同见学术交流网/2007年11月14日。有关评论请见张聚国:《汗水和生命浇铸的丰碑——读“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第6期上卷,第110-111页。王旭:《沉默的道订、鲜活的历史——评介大型画册“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美国史研究通讯》,2007年第1期,第23-76页,孟庆龙:《一部很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世界历史》2007年第6期。杨玉圣:《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读黄安年教授编著〈沉默的道钉〉》,学术批评网 2008年5月4日。
[12] 黄安年编《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1840-1990)》,出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北京师大历史系,1990年3月,1104页(上册(1-375)、中册(376-713)、下册(714-1104)。
[13]《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北京师大图书馆、北京师大历史系《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组》,责任编辑:黄安年,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988年12月。
[14]见《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五》,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5月2日: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会/2008年5月3日。关于这次评审笔者还发表了以下随感: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一——这么多论文怎么看得完?》,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5日发布;《美国问题研究需要重视全球性学术动态----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二》,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7日发布;《中青年美国史专家是中国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主力军——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三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8日发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四》,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5月1日发布。《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五》,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5月2日发布;《也谈学位论文的独创性、版权声明----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六》,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5月5日发布;《也谈美国史学位论文的引文规范----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七》,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5月11日发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