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101期的回顾和展望 (三)

已有 5931 次阅读 2009-2-13 09:26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回顾, 展望, 美国史研究通讯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101期的回顾和展望 (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213日发布

 

(上接一、二)

 

2003615,《美国史研究通讯》2003年第1(总第90)出版,从这一期到2005年第2期的主编是王旭,副主编是胡锦山、赵学功,编辑胡锦山、韩宇。通讯内容亦刊登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http://ushistory.xmu.edu.cn, 由此《通讯》进入了以网站为依托,《通讯》和网站双管齐下的新时期。

 

该期《编后记》写道:《美国史研究通讯》“厦门版”与各位会员见面了。说实在话,我们没有初次亮相的那种忐忑心境。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有南开的经验可资借鉴,并有南开的默契——在《通讯》的内容或形式上尽可放心地“盗版”;其次,我们的网站开通近半年,5880次的访问量,表明我们的工作业经很多会员的检阅,有些底气,不似羞见公婆的丑媳妇;至于装帧上用了点心思,是新版本常见的套路——搞点新鲜感而已。

  《通讯》的内容当然还是希望各位会员品头论足,而且意见多多益善。这一期《通讯》实际上是研究会网站内容的精华版。我们从网站中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编辑成册,以飨那些不经常上网的会员。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传统的《通讯》远远不能代替研究会网站。尽管研究会网站刚刚创办不久,内容不多,但还是蛮有我会特色的,大致包括:研究会历届《通讯》(PDF),历届年会的照片;部分会员撰写的美国史专著和美国学者的英文论著;会员的最新信息和国内外美国史研究的最新信息,细心的会员,可以在“资源导航”部分看到很多新的信息和有用的资料。我们的网站不断更新,大约每周一次,将来还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资源上网,希望能为会员们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料,籍此推动研究会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网站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需要全体会员的支持。会员支持的具体表现就是:其一,提供信息,不断使网站锦上添花;其二,经常访问和利用网站,使我们的努力物有所值。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杨玉圣、黄安年和周祥森三位会员,我们从他们各自主办的学术批评网、学术交流网、史学评论网上转载了相当多的内容,他们还以建立链接、专栏介绍等方式积极宣传本会网站。同时我们还要感谢任东来、王立新、金卫星、高春常、吴金平、李爱慧等会员,他们向秘书处提供论文和相关信息,使我会网站有了自己的“原创作品”。

  为鼓励会员上网,我们特地制做了《网上美国史资源精选》光盘,送给通过网上进行重新登记的会员,兑现了我们在西安年会上的承诺。这套光盘,是我们上网多年经验的积累,所开列的网站都是优中选优,还配有简明扼要的说明。我们还准备制做一些,其他会员,若有需要,亦可索取,但条件仍然是:上网。

  我会网站的发展和通讯电子版的发行降低了印刷成本,使研究会囊中羞涩的窘境有所缓解,然而,稿源严重不足仍然是困扰我们的难题。这一期是秘书处搬到厦门后第一期,同时又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收集了大量信息和资料,因此内容还是差强人意的,但下一期前景如何我们心中无底。这里不得不重复秘书处在南开时期常用的一句话:恳请广大会员积极赐稿,使我们的会刊得以生存下去。(《美国史研究通讯》2003年第1期,总90期)

 

20031230,《美国史研究通讯》2003年第2期(总第91期),在《编后记》中说:“自从美国史研究会的网站建成后,很多会员对我们的网站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使我们网站的内容得以不断更新,能向会员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料,并使会员间能够便捷地交流信息,互相切磋,查看会员的论文。也正是在这一网站资源的基础之上,《美国史研究通讯》“厦门版”的第二期如期与各位会员见面了。这一期的内容和版式基本套用了2003年出版的第一期通讯的模式,增加了学术论文的份量,并继承了“南开版”通讯的好传统,继续刊登“美国史硕士论文题录”,以便加强信息交流,避免选题时的盲目与重复。”

 

2004618,《美国史研究通讯》2004年第1期(总第92期)《编后记》中说:“《美国史研究通讯》历经二十五载见证了我会发展壮大的历程,同时也记载了我国美国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取得丰硕成果的辉煌历史。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是我会会员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默默无闻、不畏艰难、辛勤耕耘的结晶。”“本期通讯得到了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苏大学等校会员的大力支持,更令人感动的是,我会的创始人杨生茂先生、张友伦先生和李世洞先生专门致函秘书处对秘书处的工作表示关心和支持,并给通讯寄来文章,同时也表示今后会继续给通讯撰文,在此秘书处表示衷心的感谢,相信在老一代会员的关切之下,我们的通讯会越办越好。在此也希望能继续得到各院校的支持,得到更多会员的投稿。”

 

20041215,《美国史研究通讯》2004年第2期(总第93期)《编后记》中说:

  又是一年将去。在我们美国史学会专家学者的鼎力提携与帮助下,在学会全体同仁关爱的目光中,《美国史研究通讯》已在厦门大学走过了两年的历程,万千感慨、万语千言只能简化成两个字——“谢谢”。

  本期通讯所收文章与前三期一样,主要来自于我们的网站。网站的建设对于宣传扩大我们研究会的影响和作用,加深会员间的沟通和了解,增强学会凝聚力至关重要,每年出版两期的《通讯》的作用也是如此,同时《通讯》也是为了使一些尚未上网或上网不便的学会会员能及时了解中国美国史研究的现状及我会会员的一些学术研究情况。正如本期所载《理事工作会议纪要》一文中所中肯指出的,对于秘书处来说,在办好《通讯》和网站上我们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是稿件和信息不很充足,而且这几期的“研究会历史回顾”和“学术动态”稿件来源一直仅限于两三所高校,比较狭窄。我们热切地希望在新的年度里我们的网站和我们的《通讯》能够获得更充足的稿源,刊登更丰富的信息,我们将始终欢迎会员的投稿,多多益善。

  美国史研究的学科建设和我们学会的发展壮大是离不开我们广大会员长期不懈辛勤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毫无疑问,会员们的这些教学科研工作将贯穿于我们美国史学科发展的全过程。我们的网站和《通讯》尤其欢迎会员们系统研究的成果和教学成果,以增加学术研究的交流,并扩大学术影响。网站和《通讯》衷心希望今后有发表高质量系列学术论文的荣幸。

  另外,一个学科要一直保持长足的进展,除了原有教学研究人员的辛勤耕耘外,还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生机勃勃的学术梯队,在国内各个国别史中,我们美国史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兴旺发达是有目共睹的,网站和《通讯》希望在反映我们新一代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学术视野不断拓宽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借此,我们再次呼吁各位指导美国史研究方向的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及时通报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向我们提供全文、摘要,或者提交论文题目。

 

2005625,《美国史研究通讯》2005年第1期(总第94期)《编后记》中说:“新的一期《通讯》即将付印,心中除了如释重负的轻松,更是充盈着感激之情。这绝非客套,实乃发至肺腑之言。衷心感谢我会会员的鼎力相助!当然,研究会网站和《通讯》的成长还需要诸位更多的支持和合作。会员发来的信息会先在我会的网站的发布,之后登载于《通讯》。除了踊跃赐稿的各位会员,这里特别感谢的是一个新的对象: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输的重要平台,已形成与传统的纸质媒体并驾齐驱之势。在网络大潮之中,我会会员无疑是国内史学界最为活跃的群体。黄安年教授的学术交流网、杨玉圣教授的学术批评网和周祥森编审的史学评论网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网站,他们发布的美国史研究信息是我会网站和《通讯》重要的信息来源。网站维护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在这里,秘书处代表全体会员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为了更好的为会员服务,秘书处正在努力将研究会网站办得更好。在已有的研究会简介、会员介绍、学术动态、科研成果、资源导航、《美国史研究通讯》和邮件列表等栏目的基础上,计划增加美国史博硕士论文综合目录、研究会会员个人著述等新的栏目,以便于会员的查询和利用。目前,秘书处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相关的技术准备和资料搜集和录入工作,计划在2005年内完成新栏目的建设工作。同时,秘书处还在进行现有栏目的整合工作,以便于会员更好的利用网站资源。”

 

20051225,《美国史研究通讯》2005年第2期(总第95期)公布《第十届理事会通报》“经第十届常务理事会1022日研究,决定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刊《美国史研究通讯》新一届编委会,成员如下:主编:王旭 副主编:胡锦山 韩宇”。在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旭的《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详细谈到了继续编辑出版《通讯》的工作。报告说:秘书处对《通讯》的封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并采用铜版纸印刷,在形式上有了新的改观。内容上,在保持过去主要栏目的同时,增设“研究会历史回顾”栏目,以挖掘与弘扬我会的精神遗产。应该说,这是最近几期《通讯》的一大亮点。诚如我会顾问、武汉大学历史系的李世洞先生在来函中的建议,“为了给后代留下关于学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建议秘书处现在就抓紧请现在还健在的老前辈写些回忆文章,为将来写会史打下资料基础。”我会首任理事长黄绍湘教授率先撰文,追忆研究会成长的一段令人难忘的历程,随后,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先生,原副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杨生茂教授和原理事长张友伦教授,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教授李世洞教授均积极为研究会撰写了有关研究会成长历程的文章。李世洞还将第16期年会论文题目全部整理出来,挂在网站上。在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苏州大学、山东师大、陕西师大等一些院校和许多会员的热心支持下,秘书处不断收到一些会员寄来的有关院校活动与会员讲学、研究及著述的学术动态信息,丰富了《通讯》的内容。

  从2003年到现在,秘书处共出版5期通讯,刊登学术论文15篇、各类专栏文章14篇、研究会历史回顾文章13篇、书评8篇、学术报道27篇、研究会工作13篇、以及若干会员动态。

  作为研究会的内部刊物,稿源不足和经费紧张是通讯一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秘书处通过开源节流,经费紧张问题有所缓解。为了尽量节省开支,秘书处成员利用个人的休息时间,承担了《通讯》的文字录入和编辑工作。在此方面应该感谢厦大历史系美国史专业的研究生们。他们在编辑发行过程中无偿地为通讯校订样稿,包装邮寄,为秘书处节省了很大的开销。当然,稿源不足还是个难题。五期《通讯》当然按时完成,但每一次都免不了临时征集部分稿件,有些被动。

  《通讯》电子版的编辑和发行则是节省经费的另一主要举措。从2003年第一期开始,秘书处开始《通讯》电子版的制作和发行,此举堪称研究会《通讯》发行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由于越来越多的会员具备了上网的条件,秘书处可将《通讯》电子版通过电子邮件送达,会员也可直接从研究会网站下载。《通讯》电子版的发行不仅降低了印刷成本,使研究会经费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也可以使会员更方便地利用和保存通讯。

  美国史研究,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网上资源极其丰富,作为美国史研究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在利用网上资源方面先行一步。为充分发掘这一资源,鼓励会员上网,研究会秘书处特地制作了《网上美国史资源精选》光盘,免费赠送通过网上进行重新登记的会员。这套光盘汇集了美国史网上资源的精华,所开列的网站都是优中选优,还配有简明扼要的说明,对从事美国史的教学和科研大有帮助。秘书处还积极配合美国的Newsbank数据库的推广工作,他们此次专门与会,向大家介绍该数据库相关情况,希望广大会员获得更多的网上信息,推动美国史研究工作。

  报道还谈到:2004年和2005年《通讯》一个遗憾之处是,拟继续刊登的“美国史博士、硕士论文题录”却因没有得到充足信息而删除。秘书处希望担任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的会员积极协助通讯的工作,将近年所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报给秘书处,并敦促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将博士论文摘要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秘书处,以利及时沟通各学科点的信息,加强学术交流,避免各校研究生论文选题出现不必要的重复。”

 

在《编后记》中写道:“本期通讯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专辑。本届年会对我会会员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次聚会。来自全国51所社科院研究所、高等院校和学术出版单位的10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85篇,与会人数和提交论文数量都非常可观。”“本期通讯受篇幅和主题的限制,还有些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未能收入。但我们拥有网站这个巨大的信息平台,可籽弥补。另外,秘书处正在进行研究会网站改版工作。改版之后,网站质量和内容将有很大改观,希望会员们给予关注并经济浏览。”

 

2006625,《美国史研究通讯》2006年第1期(总第96期)《编后记》写道:“惊闻刘祚昌先生逝世的消息,我们的心情十分沉重,这是中国美国史学界的巨大损失。刘先生130多万字的鸿篇巨作《杰斐逊全传》面世不久,便乘鹤西去,令人扼腕痛惜。刘先生一生耕耘不辍,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历史研究事业,令后学钦佩不已。读了黄安年、黄柯可、王立新、陈海宏、黄兆群、吴金平等学界同仁的纪念文字,更是对刘先生的道德文章平添了几分敬仰之情。刘祚昌先生现葬于西雅图华盛顿湖北部陵园,愿先生安眠于大洋彼岸。

  研究会的网站和《通讯》一直是秘书处工作的重点。由于现在的网站在国外无法登录,不利于我会扩大影响,上半年我们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新的网站建设之中。但是,新的网站两次遭到黑客的攻击,使前期工作付诸东流,因此研究会新网站的面世只能推迟。网站和《通讯》的维持和发展需要各位会员的支持和帮助,这里要再次感谢提供稿件和信息的会员,也恳请更多的会员为研究会的成长出一份力。我会自成立以来,逐渐成长壮大,是国别史研究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研究会运作规范,定期出版《通讯》,又开办了网站,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信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今日的成就是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和支持的结果,有你们的鼎力相助,我会必然有更辉煌的明天!”

 

20051220,《美国史研究通讯》2006年第2期(总第97期)的《编后记》集中介绍了该期《通讯》重点内容,编后记写道:2006年仲夏之际,喜逢我国美国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我会顾问、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教授90大寿,811日至12日,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从国际视野重新审视美国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献给杨生茂教授九十华诞的一份贺礼。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大陆的70多名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研讨会。813日,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还为杨生茂教授隆重举行九十华诞庆贺大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00余名史学界专家学者汇聚天津,为杨生茂教授祝寿,盛赞杨生茂教授对我国美国史研究的巨大贡献及其在教学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历史教学》杂志社等发来贺电、贺信及寿联。

  由我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编著的《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大型历史图片画册,200610月由五洲传播出版社以中文版、英文版分别公开出版。黄安年教授在十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通过在美国、加拿大和国内的网上和纸媒等各种渠道,夜以继日地收集了一千多幅图片和上百万文字资料,其中包括历史老照片、历史图片、当年报刊杂志漫画,以及必要的历史地图、铁路建设图,历史文献等。黄安年教授对画册进行了八次修改,最后精选了200幅左右图片,并一一编写了文字说明,附录还注明了图片来源和注释、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这部画册记载了一个半世界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黄安年教授所编写的前言、引言、附录等文笔洗练,寓意深刻,兼具可读性、知识性、资料性。本期通讯在征得黄安年教授同意下,特刊载黄安年教授为画册所写的前言,各章引言与后记,以纪念为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前辈华工们。

  2007年的春天又将临近,秘书处在此祝各位同仁新春愉快,在新的一年里为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再做新贡献。

  2006年岁末”

该期秘书处还就网站自20069月以来遭黑客恶意攻击做出说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启用新网站的网址:http://www.ahrac.com   其中ahrac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American History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na)的英文缩写,这个网址一直使用至今。由于网址的不稳定性和部分会员对于纸媒《通讯》的偏好,《通讯》的重要地位依然是不可取代的。

 

200771,《美国史研究通讯》2007年第1期(总第98期)的《编后记》重点说明了以下三点:

“我会顾问冯承柏先生不幸辞世,我们深感痛心。我们失去了一位博学的智者,冯先生在美国使研究、博物馆学、图书馆学和数字化家建设等诸多领域成就卓著;我们也失去了一位热心支持研究会工作的会员,冯先生是我们最大的一笔个人赞助会费(现金)的捐赠者。本期通讯刊发了纪念冯承柏先生的专栏,以致哀悼。”“本期‘学术讨论’的主题是‘大国崛起’这个当今热门话题。源于美国崛起,李剑鸣、黄安年、任动来等会员在各类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产生很大反响,我们也希望听到更多会员的声音。本期开设了‘美国纪行’栏目(借用黄安年新著的书名),欢迎各位会员积极投稿,谈谈自己在美国的见闻。‘新著节录’是新设的一个栏目,有新著出版的会员可以将前言和后记等内容发给秘书处,发布在我会网站和通讯,以广而告之、扩大影响。”“最后还要向各位会员汇报一下我会网站得人心情况。这两年可以说是我会网站的多事之秋。由于黑客的恶意攻击,旧网站所在的厦门大学历史系服务器被彻底破坏、无法修复,设于电信服务器的新亡站在建设和运行中多次被黑客入侵,至今还没能修复。我们正在考虑建一个更完全的新网站。”

 

2007121,《美国史研究通讯》2007年第2期(总第99期)的《编后记》写道:“ 《美国史研究通讯》作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唯一的会刊,它在很大程度上,至少是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美国史研究整个学科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研究动向。也正因为如此,本刊长期以来深得我会会员的厚爱,近些年来在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之下,《通讯》所容纳的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刊物的篇幅逐期增加,足以表明我国美国史学科的喜人进展。身为《通讯》的编辑,尽管每期整理汇总时我们难免忙乱一阵,但忙乱中心情是极为愉悦的.我们也希望以此为契机,为我们的美国史学术事业尽一分力。”编后记还写道:“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做得还十分不够,但我一直十分用心在努力做好,并且将继续认真负责地做下去。《通讯》是我们全体会员的刊物,需要整个美国史学术界的扶持和努力,需要有更广泛的理解与宽容,支持与帮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有更多的会员和相关学者以《通讯》为平台而对美国史研究有所裨益,促进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200876,《美国史研究通讯》2008年第1期(总第100期)发表了王旭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08525日),报告专门谈到《美国史研究通讯》编辑工作。报告说:《美国史研究通讯》的编辑和印刷发行是研究会的另一重要工作。作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会刊,《通讯》在很大程度上、至少是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美国史研究整个学科的基本面貌和主要动向,并成为会员间沟通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正因如此,本刊长期以来深得我会会员的厚爱。

  在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之下,《通讯》所容纳的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刊物的栏目分类愈加合理。我们根据当前热点话题设置专栏,先后两期刊载了对“美国崛起”问题的相关探讨,还分别刊发了祝贺杨生茂教授九十华诞、悼念刘祚昌先生和冯承柏先生的专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讯》还增加了“新著节选”、“美国纪行”栏目(借用黄安年教授新著的书名)。“新著节选”刊载会员新著的前言和后记等内容,可广而告之、扩大影响,目前海内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美国纪行”刊载我会会员的访美观感,也欢迎各位会员积极投稿。

  向《通讯》提供信息,不仅是会员的权利,同样也是会员的义务。在分享其他会员精彩的信息同时,他们也等待分享你的成果,作为一个非正式出版的内部刊物,《通讯》能够维持至今实属不易,依靠的是广大会员的鼎力支持和秘书处的积极工作。我们对2006年和2007年《通讯》稿件的来源情况进行了粗略统计,可反映有关部门和个人的参与情况,并借此机会向这些为《通讯》积极提供稿件和相关信息的单位和会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6-2007年《通讯》稿源主要来源单位(包括作者和信息提供者)

排名         单位名称          数量

1           南开大学             13

1           厦门大学             13

3           北京师范大学         10

4           山东师大              6

4           社科院世界史所        6

6           北京大学              5

7           南京大学              4

7           东北师大              4

7           暨南大学              4

10         武汉大学               3

11         陕西师大               2

11        福建师大                2

11         上海外国语大学         2

11

         华中师大              

2

 

  其中,为通讯提供稿源在2次以上的会员有:黄安年、王旭、张聚国、王玮、王立新、陈海宏、吴金平、孙群郎、高国荣、李剑鸣、任东来、白建才、王晓德、王恩铭、李其荣、韩宇。

  在此顺便说明,每期《通讯》都有印刷本和电子版两个版本,个别未及时收到者(有些会员地址变动)可上网站浏览。

在谈到存在问题时,报告说:“美国史博硕士论文题目是我会《通讯》一个传统栏目,该栏目是反映我国美国史研究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可供各院校在读研究生的学习交流,避免重复选题。秘书处曾给我会理事逐个发去邮件,希望相关理事能协助提交各理事所在院校攻读美国史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等信息,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有少数单位提交,信息不完整,其价值受到影响,因此该栏目暂时空缺。上次年会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效果不显,希望本次会议真正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由于这届年会不举行换届改选,《通讯》编辑部依然是原班人马。该期的《编后记》写道:“本期《通讯》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刊的第100期。自30年前在武汉大学呱呱落地,《通讯》在不断成长进步。《通讯》的栏目不断推陈出新,内容日益丰富,如李世洞先生所言,经历了从武大的油印版、到南开时期的铅自版、到厦门大学时期电脑版的升级换代,发行量大幅增加。《通讯》的发展变化见证了研究会的成长壮大,已成为我会的重要窗口和维系广大会员的情感纽带。作为一个非正式出版的内部刊物,《通讯》能够维持至今实属不易,依靠的是广大会员的鼎立支持和历任秘书处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通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细心培育,更需要广大会员一如既往的主持个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通讯》一定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武汉时期编印《通报》的主要负责人李世洞教授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通讯》的发展还谈到:现在的《通讯》“外观更加精美,内容更加广泛。此外,有建立了内容更加丰富,查阅更加便捷方便的网站。这固然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有关,但也和近几届学会领导特别是厦门大学秘书处同志的努力密不可分。这也是老一辈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同上)

 

20081228,《美国史研究通讯》2008年第2期(总第101期)的《编后记》在简要介绍了本期主要内容外,还写道:2009年我会将创建满30,整整一个世代。这30年我会从小到大,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兴旺,是老一代学者筚路蓝缕的艰辛开拓为我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铭记老一代学者的丰功伟绩,也为了让新一代学者能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我会的历程,激励我们不断进取,推进中国的美国史研究,我会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学会的顾问进行采访报道,并将在网站和通讯上刊登,盘点我会30年来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绩。这将是2009年第一期的重点内容。另一个内容30年来美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包括美国经济史、政治史、外交史、城市史、文化史、断代史、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等,希望广大会员撰写此方面文章。在我会即将进入而立之年,恰逢《通讯》第101期,这可视为一个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在这各时刻,我们对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祝福!”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厦门大学时期的《通讯》,是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交相辉映发展的新时期,不仅《通讯》的版式、内容和印刷有了新的改进,而且丰富了稿源,节约了成本, 扩大了影响,保障了可持续发展,《通讯》和网址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有利于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普及与提高。

 

 

******************************************************

30年《通报》和《通讯》的发展历程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美国史研究发展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美国史研究者学术道路的坎坷和艰辛,老中青三代学人潜心学术的奉献精神。

 

办好刊物是需要精神的,是需要凝聚力的,我们凭着中国美国学者的一股精气神,凭着中国美国学者的凝聚力,凭着锲而不舍的韧劲,无私服务的态度,克服困难的决心,不仅把会刊办好,还力争越办越好。

 

如果没有武汉时期以刘绪贻、李世洞为代表的编辑队伍,如果没有南开时期以李剑鸣为代表的编辑队伍,如果没有以王旭为代表的编辑队伍,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劳《通讯》到现在是不可想象的。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编辑自身都有繁重的教学和研究任务,会刊编辑是额外的非本职工作,是不计算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之内的,如果没有无私奉献精神,如果不付出相当的额外精力,做好编辑工作同样是难以设想的。办好会刊,最重要一条是要有一支无私奉献的忠于职守勇于创新的编辑队伍,可以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做到了,他们奉献了,是值得我们的美国史研究者尊敬的。

 

办好会刊需要源源不断的不断提高质量的稿源。由于会刊是内部刊物,在现行“量化”机制下会刊的文章并不为“量化”机制认可为成果,不能不对会刊的稿源和文章质量带来不利影响。会刊的性质使得美国史研究会的理事和会员不仅享有免费获得会刊的权利,而且也应负有为会刊提供优质稿源的责任。理事需要理事,如果理事根本不理事,既不投稿也不推荐,只是挂名理事,并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会刊的内稿和公开刊物可以并行不悖。事实上会刊上有些文章是先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后在会刊上刊登的,有的是先在会刊上发表而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笔者注意到理事会的负责人和理事成员是会刊的稿源的重要保障,而广大攻读硕士学位和攻读博士学位青年学子及一批中青年美国研究骨干则是确保稿源头的中坚力量。由于中国美国史网址的开通,大大扩大了会刊的稿源。

 

办好会刊需要足够的财源, 财源是制约会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当然钱也不是万能。30年来的经验证明把财源仅仅寄希望于“黄粮”是靠不住的,还要自力更生,自救、自助,广开财源。这包括会员主动承担一期或几期的会刊印刷、会员按时缴纳会费尤其是赞助性会费。除了开源,还需节流,争取承办排印企业减轻印制费用,而扩大电子版稿件则是减轻负担的重要举措。值得赞颂的是会刊的所有编辑人员没有报酬,所有会刊文章不支稿酬。

 

30年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会刊发展历程表明:

《通讯》是美国史教学与研究者的家园,也是美国史爱好者的园地。

《通讯》是美国史研究会的喉舌,也是美国史理事会的参谋。

《通讯》是美国史学术交流的纸媒平台,也是网络传播的窗口。

《通讯》是美国史学术研究历程的见证,也是美国研究凝聚力的体现。

 

 

展望《美国史研究通讯》第二个100期,笔者殷切期望我们的会刊更上一个新台阶,具体来说:

 

第一,让我们的会刊不仅办成美国史教育和研究者的学术交流和信息汇聚的美史家园,而且也让我们的会刊办成全国美国问题爱好者喜闻乐见经常光顾的文化园地。在新世纪美国问题普及与提高的时代,会刊需要适应美国史专业队伍的需要,也要为全国广大美国问题爱好者服务,在提高和普及两个方面做好服务。

 

第二, 让我们的会刊更好地成为美国史研究会的喉舌,并为美国史理事会当好参谋、做好研究会学术发言人。让人们通过会刊了解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中国的美国史教育和研究。

 

第三, 让我们的会刊不仅成为美国史学术交流的纸媒优质平台,而且成为通过网络向海内外传播和开放交流的活动窗口。使得作为《通讯》的会刊和作为网站的网络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网站的开放讨论和交流信息、传播汇总将大大扩大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影响,其精选内容在《通讯》的集中将大大提高会刊的质量和加强个会员内外的联系,满足纸媒平台和网络平台不同群体的需要。

 

第四,让我们的会刊成为凝聚美国研究者和爱好者学术与文化的阵地。为此逐步扩大会刊的编辑力量,扩大会刊的作者队伍,扩大会刊的稿源,增强中国美国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凝聚力。扩大会刊的编辑力量不仅要求秘书处的编辑组恪尽职守,而且依据需要不定期聘任临时性义务的专栏编辑,一来减轻编辑组人员大压力,二来开放办刊物,发挥美国史家园大积极性。扩大会刊的作者队伍要求巩固地增加会刊的基本稿源群体,同时充分调动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撰稿积极性,适当吸收美国史爱好者的稿源,精选网站优秀稿源。扩大会刊的稿源要求在推动会员赞助性会费的同时,还要广开财源,包括推动图书出版单位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多种形式的赞助,也欢迎社会各界美国问题爱好者伸出援助之手。

 

会刊第二个百期将开创新局面新世纪第二30年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新局面,我们为会刊期望,我们为会刊骄傲,我们还梦想在条件成熟尽快使会刊正式公开面世。中国的美国史学人,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写于200929-12

全文完, 附图7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14732.html

上一篇:《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101期的回顾和展望 (二)
下一篇:夕阳的思考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