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社出版《红楼梦》四十周年纪念(刘旦宅插图)版 (上B)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23年3月22日发布(第32376篇)
书名: 《红楼梦》上
著者: 曹雪芹著(前八十回), 无名氏续(后四十回)
校注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插图: 刘旦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胡文骏、李俊
装帧设计: 刘 静
印刷厂: 河北新华第一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印刷: 苏文强
开本: 787X1092 MM 16开
版次: 1982年3月北京第一版;2022年7月北京第四版
2022年11月第一次印刷
印张: 102.75, 插图28
字数: 113.7万字
页数: 上1-584(前四十回), 中549-1140, 下1141-1605
书号: ISBN978-7-02-017420-1
定价: 598元(全三册)
上册内容含:《红楼梦》校注本四版修订说明(2022.6)、《红楼梦》校注本三版序言(《红楼梦》校注组2007.8.13,《红楼梦》校注组2013.4)、《红楼梦》校注本再版序(冯其庸,1994.7.6)、前言(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1981.5.20)、校注凡例(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1981.5.30、2007.8.8.修订、2022.3.4再订),目录(1-120回), 第1-40回; 中册内容含第41回-第80回; 下册内容含第81回-第120回。
《红楼梦》校注本四版修订说明
本书一九八二年初版后,于一九九六年、二00八年出版全面修订版,即第二、第三版,二0一三年还对第三版进行了小范围的补改修葺。
第三版面世至今又过去十多年时光,期间红学进一步发展,各种《红楼梦》校注本和红学刊物发表了一些有关本书校注方面的意见,许多热心读者也反馈给我们修订建议。为使这部被广泛阅读的《红楼梦》校注本趋向完善,我们决定对本书再次进行修订。
考虑到原校注组的主要成员多已故去,为了尊重他们的劳绩和保持校注本的稳定性,此次修订对校注凡例原则不作改动,校注亦只作局部修订。主要是遵从底本,改错订讹。此次修订,计正文及标点一百五十馀条,校记三十馀条,注释二百馀条(其中增加条目四十馀条,修改条目一百六十馀条)。
此次修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周绚隆(现为中华书局总编辑执行董事兼党委书记)和原校注组成员吕启祥建议,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召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相关人员共同商讨,参加人员有:吕启祥、张庆善、孙伟科、石中琪、孙大海、胡文骏、徐文凯、董岑仕等。北京大学中文系陈熙中教授作为特别邀请的顾问,提出了许多修订建议,提高了修订工作的学术质量。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在《红楼梦》出版史上曾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出版的《红楼梦》整理本(即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作家出版社”本)并没有高鹗的署名,作者只有曹雪芹一个人的名字。到一九五七年正式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名义出版第二个《红楼梦》整理本时,才有了“曹雪芹、高鹗著”的署名。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是当时学术研究成果的反映。一九五七年版正文前有署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的《关于本书的作者》一文,其中提到:“很长时间内,一般读者都以为这后四十回确是曹雪芹的作品。直到近代,经过研究者的考证,才知道其实是程伟元的朋友高鹗补完的。” 一九八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校注本”(即本书初版)时,虽然署名仍然是“曹雪芹、高鹗著”,但在“前言”中已指出:“据近年来的研究,高续之说尚有可疑,要之非雪芹原著,而续作者为谁,则尚待探究。”而随着这些年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研究的深入,绝大多数学者否定了“高续说”,而续作者到底是谁仍无法确定。因此二00八年本书第三版将《红楼梦》作者的署名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这是严肃的学术态度,是对社会、对读者负责任的表现,是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研究成果的客观反映。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作者,他和程伟元都是《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的整理者,他们为《红楼梦》的刊印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前几次再版、修订的序言都曾感叹:校注工作无有止境。此次修订时我们的感受亦是如此。我们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少本书讹误,衷心期望广大读者和专家继续关注和指正,以便将来不断修订完善。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0二二年六月
《红楼梦》校注本三版序言
本书初版于1982年,至今忽忽已历二十五周年,发行量已逾三百五十万套。1994年,当此书面世十二年的时候,我们曾修订过一次,改正了初版中的一些疏漏讹误,也吸收了红学研究上的新成果。现在距离上一次的修订,又已过了十三个年头。红学是一门最具群众性的学问,它拥有的研究队伍和读者,可能远比其他学科的人数要多得多。这十三年的过程,在红学的研究上,自然又有很多的收获,因此,我们决定再次进行修订。
记得1975年校订开始之初,我们曾为选用底本,进行过热烈的争论,最后决定采用乾隆二十五年的庚辰本(指底本的年代)为底本,现在看来,当时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接受和认可这个本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对庚辰本的研究不断深入,而且1994年齐鲁书社又出版了同样以庚辰本为底本而又汇集脂评的校订本,到200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一种庚辰本的校订本,这说明庚辰本的真正价值,日益为学术界所认识了。我们作为首次大胆采用庚辰本为底本来校订《红楼梦》的学人,当然是欢迎的。《诗经·小雅·伐木》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种学术上的求同之心,是大家可以理解的。
我们注意到,新出的以庚辰本为底本的校本,尤其是2006年的作家本,大量采用了我们的校订成果,这是值得欢迎的。当时我们遵国务院古籍整理组组长李一氓先生之嘱,校记要精,只有重要的改动才作校记。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避免烦琐;另方面,也是为了降低书的定价,有利于读者购买。所以我们大量校改的文字并未出校记。遗憾的是,作家本的校者,并不说明他的校本上的校文,基本上是用了前人的成果,他把这些校文用黑体字排出,还在《校勘说明》里明确说:“补改文字,一律用黑体,使之和原抄文字相区别,便于读者区分与比较。”这段话分明就是告诉读者,这些用黑体字排的文字,全是他新校出来的。而实际上这些用黑体字排的校文,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我们早就校出来的。这只要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校订本一对就明白了。
我们的校订本,距今已二十五年了,当时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项任务。现在有的同志同样采用庚辰本作底本,大量采用我们的校文,这足以说明当时对底本的选择和校订文字的斟酌去取,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也为后来的校订者起了铺路的作用。
学无止境,学问是与时推移,日新月异的,红学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这次的校订,参阅了近十多年来的多种新校本和红学论著。自觉收获较大。这些收获,当然不是个人的,而是反映了红学研究的成果,应该看作是红学界的共同成果。
这次校订,计正文修订共500余条,校记修订共100余条,注释修订共300余条,其中增加条目200余条,修改条目100余条;凡例修订共3条。
以上是这次修订的总情况。
这次校订,校和注两方面都有相当的进展,这些都已包含在书里,不再一一列举。
这次参加校订工作的人手较少,主要是冯其庸和胡文彬、吕启祥、林冠夫四个人。冯其庸同志负责正文的校订,吕启祥同志负责注释的修订和增补,胡文彬同志正文和注释两方面的工作都参加,并且由他来承担校和注两方面的合成工作,林冠夫同志,考虑到他的身体,主要是请他参加讨论和商量去取。胡文彬同志合成后,最后由冯其庸同志统一审阅和修改定稿。由于第一道工序校和注都做得很认真,所以校注两方面的修改面和难度虽然较大,但质量却比以往有所提高。胡文彬同志的合成工作,负担很重,文字量也大,但做得非常认真细致。尽管恰值酷暑,我们还是尽心尽力尽快地完成了预期的工作任务。
当然,在这项工作起动以前,原校订组的副组长李希凡同志和我们四人,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有关领导曾一起开会商量确定这项工程,之后还分别取得了散处在各地的原校订组成员的同意。这也是促使我们四个人加紧努力的因素。
这里特别要谢谢陈熙中教授,他应我们的邀请,为我们写了几十条修订意见,都十分可贵。还有老友黄能馥老先生,重新为我们审定修改了有关服饰方面的注释,安徽的老友周中明教授,应我们的邀请,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为我们检索全书,写出了不少关于通假字同音字厘定的意见和正文校补的意见。由于以上几位同志的帮助,使本书的校订,较前更有所提高。
在整个校订过程中,任晓辉同志协助我们做了许多诸如查阅资料,复印稿件,递送信息等等的工作,使得这项工作得以快速有效的运转。
本书自初版以来,不断收到各地热心的红学朋友的来信来稿,有的是热情鼓励,有的是指出错误,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帮助。最近,我们又收到河南新安县冯东先生的来信,他为我们细心地查出了错字、注码误差等等问题。还有河北的一位红友萧凤芝同志,他来信告诉我们《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庚辰本作“十月一”是对的。这是北方为已故亲人送寒衣的民俗节日,不能改作“十月初一”。我们请教了周围的老北京人和北方的朋友,都说至今仍有“十月一,送寒衣”的民俗,所以我们仍依庚辰原本作“十月一”。在此我们敬向以往所有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指谬商榷和来信来电的读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凡此,都说明,《红楼梦》的研究和校订,既离不开红学研究者,也离不开广大读者。《红楼梦》的修订工作,不会到此结束。我们希望今后能继续走专家和群众结合的路线,实事求是地将这部名著整理得更为完善。
红楼梦校注组
2007年8月13日
本书自2008年第三版至今,忽忽又将五载。在此期间,承广大读者和学界同仁关切,我们亦时时自省自检,发现仍存在若干疏漏和个别修改失当之处,包括印刷过程中的失校。为了对读者负责,今年初,在冯其庸先生建议和主导下,对全书再做修订,具体操作悉委托胡文彬、吕启祥两位,仍由胡文彬汇总,计改动正文及标点46处、注释16处。余者技术性的改动均归责任编辑徐文凯同志。
此次小的改动乃属第三版即同一版次中的修茸。我们深知校书如扫落页、注释如爬高坡,无有止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本书减少讹误,趋向完善,是我们的真诚愿望。
是为记。
红楼梦校注组
2013年4月
冯其庸在《红楼梦》校注本再版序中写道:本次的校注由冯其庸、林冠夫、吕启祥三位负责,冯其庸负总责,林冠夫负责校,吕启祥负责注。关于注释的修改和增补,计新增注释87条,补充和修改原注165条,其余所有注释,共2401条,从内容到文字亦重新作了一次审核认定;在校勘和标点、分段方面,重校的文字位数亦不在少。特别是此次重校过程中,仍用各脂本仔细复核,所以费力较多;至于标点和分段,则改动更多,不能一一例举。
前言中写道:本书校注工作开始于1975年,期间参加工作的人员陆续有所更替,工作时间长短不一,难以一一表明,难以参加实践先后为序,计参加本书校注工作的有:冯其庸、李希凡、刘梦溪、吕启祥、孙逊、沈天佑、沈彭年、应必诚、周雷、林冠夫、胡文彬、曾扬华、顾平旦、陶建基、徐贻庭、朱彤、张锦池、蔡义江、祝肇年、丁维忠。参加本书最后修改定稿的,校勘方面有冯其庸、林冠夫、徐贻庭,由冯其庸负责。注释方面有陶建基、吕启祥、朱彤、张锦池、丁维忠,由陶建基负责。全书的校注工作由冯其庸总负责。吴世昌、吴恩裕、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几位老红学家担任本书校注工作的顾问。以1982年第一版开始的人文社红楼梦版迄今印量已经数百万。
相关注这套书的读者朋友详细介绍相关情况和细节,请见“人文社推出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四十周年纪念版(刘旦宅插图)开售以来普受欢迎”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23年3月20日发布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381170;“谈《红楼梦》四十周年纪念版中刘旦宅24幅插图”推荐许军杰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3年3月21日发布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381240
上册A照片26张,B26张, C7张; 中册23张, 下册15张
上册B26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1/0 | 闂傚倷娴囬鏍礈濮橆儵锝夊箳濡ゅ﹥鏅i梺璺ㄥ櫐閹凤拷:0 | 婵犵妲呴崑鎾跺緤妤e啯鍋嬮柣妯款嚙杩濋梺璺ㄥ櫐閹凤拷 | 婵犵數鍋為崹鍫曞箰閹间焦鏅濋柨婵嗘川閸楁岸鎮楀☉娅辨粍绂嶅⿰鍫熺叆闁绘洖鍊圭€氾拷 | 闂備浇宕垫慨鎾箹椤愶附鍋柛銉亹瑜版帗鏅搁柨鐕傛嫹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5 1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