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美国史研究通讯》报道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

已有 3510 次阅读 2018-8-17 10:50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美国史研究通讯》报道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

 

推荐李文硕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817发布(19890)

 

  这里推荐上海师范大学李文硕副教授撰写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 顺利召开》综合报道,发表在刚刚收到的《美国史研究通讯》2018年第2期(总第119期)上。

有关这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请参见笔者的博文: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上海师大)合影,图2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616发布(第19571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19282.html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17届年会(2018上海师大)开幕式纪实,图9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年6月16日发布(第19572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19285.html

*和苏智良教授合影(2018-06-09),图3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617发布(第19575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quickforward=1&id=1119341

*一点感受 两者兼容 三点期望

  ----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上的闭幕词(2018年6月10日下午)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8618发布(第19579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19500.html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基金情况报告

        2018610于上海师大年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619发布(第19584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19642.html

*学术会议规范化和快节奏随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620发布(第19593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19937.html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 顺利召开

 

2018 6 810 日,“穿越全球变局:不确定性年代与变化中的美国史研究”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承办。会议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世界历史》编辑部以及《吉林大学学报》等多家杂志社约 160 余名专家学 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会。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席、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莅临大会并致辞,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世界史学科带头人裔昭印教授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和美国史的研究状况。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梁茂信教授致开幕辞,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张勇安教授做理事会工作报告。开幕式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主持。 此次学术研讨会分大会主题报告与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进行。大会主题报告由四川大学原祖杰教授主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和复旦大学李剑鸣教授 分别就环境史的新议题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国史研究等主题发表演讲。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围绕美国形象的建构、冷战与对外关系史、移民与社会史、资本主义史、城市及环境史等研究领域共举行了20余场小组讨论。在本次研讨会上,学者们既有严肃的学术讨论甚至争论,又有平等热烈的交流和对话,体现出美国史研究会优良的学术传统和中国美国史学术界同仁对现实的强烈关怀。

 

政治与经济是本次美国史年会的重要论题之一,它们不仅拓展了研究内容的深度,而且深切关怀当下的现实问题。 在政治领域的“自我”与“他者”的构建方面,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通过考察美国精英如何发明新的身份叙事重新阐释美欧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 些新叙事来论证建立大西洋联盟的重要性。他指出,美国重塑自己文化和地缘政治身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新理解美欧关系和提出新的对欧战略。浙江大学张杨教授通过分析美国利用中国学和所谓“毒品”问题开展宣传活动,“院外援华团”成功地抹黑了中国形象,进而操纵了特定时期美国的公众舆论。在政治理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马万利教授试图在对反联邦党人的历史 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反联邦党人的思想谱系。上海师范大学蔡萌副教授以1787年宪法中两条关于修宪问题的条款——第 5 条和第7条为中心,来考察美国早期国家建构的若干重大问题。武汉大学杜华对殖民地时期到19世纪30年代的反奴隶制活动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从一个侧面认识奴隶制和种族问题对美国早期历史的影响。政党与选举在美国政治中一直在进行。河南大学王金虎教授通过分析亚伯拉罕·林肯 1832 年的州议会竞选,揭示林肯走 上从政之路的因缘。南京审计大学江振春教授以美国 18 岁公民投票权的设 定,对《宪法第 26 修正案》进行历史考察。洛阳师范学院杨成良副教授针对 美国《全国普选洲际协定》进行解析。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钊老师指出 1812 战争与纽约州政党政治的关系。河南大学代素娟博士分析了克里滕登妥协的 本末和失败的原因。

 

在外交领域出现新的研究趋势,从“多面的美国外交史”与“中美关系的新思维”到“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与世界”充分体现了本次年会“不确定性年代与变化中的美国史研究”的主题。冷战史的研究不仅跳出以美国研究为中心转向中国周边,而且提出了研究的新方法。

在超越美国世界的外交领域,上海社科院黄仁伟副院长从民粹主义角度,分析了特朗普的民粹主义、桑德斯的民粹主义和班农的民粹主义,指出了这三种民粹主义的不同,并且揭示了特朗普民粹主义获得国内支持的主要力量基础和内涵。浙江师范大学赵志辉教授从“博顿草案”的大讨论出发,探讨了美国战后初期亚洲战略重心的初步转移。上海师范大学刘子奎教授梳理了过去与现在的美国出口控制政策,深刻指出这一政策的不断演变的内容和意义。西南大学王勇教授以美国外交战略的三次重大转变为案例,分析了各地区在外交战略转变中的态度,以及外交战略转变的过程。

在中美关系上,苏州大学金卫星教授梳理了建交后中美经贸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基于不同的战略诉求,反映双方战略目标的差异性和经贸关系从双边向国际化演进的历史轨迹。四川外国语大学张涛教授不仅纠正了奥尔德里奇研究中有失偏颇之处,也综合展示耶稣会译著进入美国早期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呈现耶稣会影响美国孔子观的作用机制。在中国周边的冷战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孟庆龙教授通过对意识形态、美英关系、美苏关系、中美关系、美巴关系等因素的分析,阐述美国对印度的态度和政策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动因,解释美对印政策的实质,以助人们对当今美印关系的认识。南开大学赵学功教授主要利用英、美两国的有关档案资料,就英、美双方对此次危机的反应和政策进行探讨,以揭示这一时 期东亚冷战的复杂性。浙江大学程早霞教授以 1949 年劳威尔·托马斯父子西 藏旅行广播报道出发,指出这一报道是冷战初期美国政府改变西藏政策的风向标,对日后冷战时期美国西藏话语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海大学张勇安教授 以武器换装备为切入点,探讨了 1969 年至 1976 年美国与缅甸的禁毒装备援 助谈判。辽宁师范大学高岳以 20 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的中国形象评析出发, 指出美国正在从全方位的、立体的视角去了解中国。

冷战史新方法领域,陕西师范大学白建才教授针对我国学界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进行梳理,就我国学界对美国非政府组织的研究谈几点思考,期冀对相关研究的发展有所助益。武汉大学谢国荣教授从冷战政治出发,运用国际史的视野和方法,重新审视小石城事件与美国的黑白种族合校。上海大学王庆华副教授梳理冷战前期,说明政府主导下的美国高校是如何应对苏联的意识形态的扩张的。首都师范大学翟韬老师在目前学术界现有的成果和综述的基础上,介绍该领域最新的学术潮流——超越冷战史,并从美国外交史学史发展嬗变的角度对其进行辨析和评价。

 

本次年会不仅聚焦于美国研究的传统问题,且关注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来自各个方向的农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里,面临着共同的环境问题。各位专家学者研究这些具体的社会问题,充分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现实关怀。

在移民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详细梳理了美国历史上的三波华人移民美国潮及其影响,推进从美利坚民族共同体到所有移民国家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减少摩擦和对抗,促进全球和平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魏涛重点考察贝林在移民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了解移民史在美国早期史 领域的发展趋势。河北大学韩玲指出,从 1952 年当选国会参议员至整个总统 任职期间,肯尼迪一直在致力于推进移民政策改革,其推进改革的一系列活

动,突出体现了白宫在战后移民问题上的强大影响力。黑龙江大学马德义副 教授认为,从 19 世纪末迄 20 世纪初,向海外移民的想法与举动在当时的朝 鲜社会是备受排斥的。他进一步分析了百余年前,朝鲜人是在何种因素的推动下背道而进从而移民夏威夷的。长春师范大学杨静以俄裔犹太、意大利女性移民为例,考察该时期美国东、南欧女性移民群体在新、旧文化中艰难地 融入美国社会的文化适应之路。福建师范大学贺建涛探析 19 世纪后半期华 人向北美移民的高潮时期,北美西部华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相遇及相互交往与认知。东北师范大学李敏博士通过评价大卫•布伦戴奇的《美国的爱尔兰民 族主义者:流亡政治,17891998》,来探索美国爱尔兰裔民族主义研究的 新向度。东北师范大学任慈博士采用跨国主义视角解构 1948 年到 1955 年“滞 留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

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社会领域,浙江师范大学孙群郎教授从城市的空间发展研究出发,指出城市的空间发展始终存在着聚集与扩散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运动,正是这种运动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演变和发展。他认为聚集扩散论不仅更符合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实际,而且对于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更加具有指导意义。厦门大学李莉副教授从建设到治理,探讨二战后美国公共住房政策转型。吉林师范大学石光宇博士考察了种族歧视所带来的族裔聚居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得纽约社会中产生了隔都的现象。

学者们就城市史研究的新问题进行讨论。厦门大学韩宇教授从衰落还是复兴出发,对美国制造业城市发展走势进行了讨论。中国人民大学侯深副教授通过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四个层面分析,指出了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深刻分析城市环境史研究的新动向。云南师范大学王洋通过对绿带城镇兴起与建设的背景及过程的分析,探讨美国联邦政府参与绿带城镇建设的问题与成效,以及其后来对新城运动兴起的影响。太原师范大学王宇翔首先从理论上概括二战前工业郊区化的推动因素,其次通过个案和统计数据展示二战前美国制造业郊区化的进程,最后从制造业的角度重新思考城市化和郊区化的关系。 山西大学宋晨探讨了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通勤铁路危机与联邦政府援助公交 共识的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张凯成博士通过对波特兰和威拉米特河治理与开发历程的梳理,丰富了城市与环境特别是与河流互动的历史叙述。辽宁大学 李涛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旧金山城市环境改造为切入点,讨论华埠重建受 阻及华人在三次危机中的反应。

在环境史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国荣研究员以中美两国的相关研究为例,试论农业史和环境史的联系与区别。长春师范大学高科深入考察马瑟时期美国国家公园旅游开发政策的形成与实践,并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看待其必然性与局限性,进而揭示旅游因素对于美国早期国家公园构建的重要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刘向阳在追溯成本-效益分析与美国环境管制结合的历史基础上,重点剖析成本—效益分析用于环境管制引发的理论争论,并以经济效益评估实践中不同主题的数据计算差异为实例,呈现环境治理中经济 手段与政治手段的缠绕交织。福建师范大学赵万武从整体上考察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户外运动在美国流行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并分析户外运动爱好者保 护理念和行动的内涵与独特性。上海师范大学刘晓卉博士聚焦于华人移民与加州自然及环境的互动,尝试探讨华人在诸多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如何在加州开展农业生产,引起当地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华东 师范大学林灿硕士从观念与动机的角度,分析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国 家动物园的动物收集。南开大学刘鹏娇博士系统梳理拉夫运河事件的缘起及其居民抗争进程,分析其对美国环境立法及民众环保观念转变的深远影响。

 

本次年会上社会与法律方面的研究是一个亮点,不仅使用了新材料和新主题,而且出现了多角度和跨学科的研究路径。这些研究就社会生活中的族裔与劳工,性别、家庭与健康和法律与社会出发,拓展了美国史研究的广度。

在少数族裔与劳工领域,四川大学原祖杰教授从劳联角度出发,探究其 19 世纪后期美国熟练工人的阶级认同。南开大学付成双教授通过对“毛皮 边疆中乡村婚姻”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和梳理印白跨种族通婚的来龙去脉,探析种族主义与北美毛皮社会印白通婚习俗的兴衰。鲁东大学高春常教授通过对具有大西洋经历的前非洲王子、北美奴隶尤卡扫·格劳尼扫所撰写的《生活叙事》进行评析。首都师范大学于展副教授力图把卡森对学生暴力协调委员会、马丁·路德·金的微观个案研究与他对民权运动总体模式的理论研究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阐释。鲁东大学周余祥通过研究一战和二战期间国家战时劳工委员会政策的发展变化来剖析战时体制下美国联邦政府对劳资关系调控政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美国天主教大学徐天从被忽视的“父爱主义”出发,对尤金·吉诺维斯与当代美国奴隶制史进行研究。鲁东大学罗超通过论述战俘交换、惠茨案与战俘记忆政治化之间的关系,以说明战俘问题及其余波成为阻碍南北和解的一大障碍。武汉大学巩大松博士揭示了黑豹党开展社区济贫的社会背景、自身考量、宣传实践以及社会影响,进一步探讨美国“黑人权力”运动的本质和影响。福建师范大学张鹏从印第安人部落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特库塞姆联盟形成的内外原因,以期揭示印第安人部落社会组织结构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内外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鲁东大学王磊珍以乔克托部落为例,探讨了杰克逊时期印第安人的迁移。 在社会性别与健康方面,西安外国语大学李婷讲师从 19 世纪美国女性 的传统角色入手,剖析妇女俱乐部诞生与发展的背景,进而揭示妇女俱乐部 19 世纪美国女性社会地位转变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中山大学曹鸿讲师通过美国为应对“人口危机”带来的威胁出发,探讨了二战后美国的生育政治。南阳师范学院李娟讲师对土地规划、托儿所设施和服务、妇女就业、女性参与公共事务与政治管理等内容进行探究,揭示了新城镇对于改变女性生活方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和意义。广州大学梁立佳讲师梳理了印第安人与白人相互接触的过程中,“印第安女苦役”形象、印第安社会野蛮论及印第安人种低劣论三者间相互作用,构建起 19 世纪美国白 人群体脑海中的印第安人观。南开大学王林亚博士探讨了美国在殖民地创立的林业科学促使当地经济生活发生改变,同时迎合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一窥美国走向海外扩张时是如何将热带环境管理融入殖民政策之中的。辽宁大学刘博然试图从历史学与宪政学和政治学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梳理同性恋群体权利意识觉醒与逐渐深化的历史过程和所依托的权利及其宪法保障。南开大学刘黛军硕士从文化的角度——自然疗养观念方面入手,探讨观念与美国肺结核疗养院的关联,以求解释美国肺结核疗养院的兴起和发展缘由。 在法律史研究中,辽宁大学石庆环教授从法律与道德的角度出发,探析 美国 1978 年的《政府道德法案》。他不仅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阐释了 该法具有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政法大学胡晓进副教授以查尔斯·比尔 德的美国宪法观为考察对象,指出了其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陕西师范大学 梁红光副教授以 1789 年司法的制定为中心,从国家建构的视角,考察美国建 国者构建联邦司法权的思想逻辑。福建师范大学郭巧华副教授从约翰·马歇 尔的宪法学理念及其司法修辞,深入剖析美国建国初期政党政治兴起后,以 马歇尔为首的最高法院是如何将 18 世纪的法律共识原则与美国民主原则协 调,还原联邦最高法院建国初期真实的发展历程。中山大学史宏飞副研究员 重新考察科学家的核教育运动,指出科学家并非有意使用“惊吓策略”,核 教育活动在事实上也推动了美国公众对原子能文官控制和国际控制的支持。 重庆师范大学王生团从镀金时代律师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的案例着手,解释其对“司法达尔文主义”泛滥的影响。扬州大学李丹副教授以弗吉 尼亚州和北卡罗来纳州为例,探讨了美国内战前南部限制废奴刊物流通的司 法实践。辽宁大学张玥硕士以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国防部设立的积极作用及 存在的隐患出发,从而挖掘美国文武关系相对平衡及未来面临危机的根源。

 

 会议通过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的工作报告,并顺利完成了理事会 成员的调整。大会闭幕式上,ProQuest 公司和 CINFO-现代信息公司的代表分 别介绍了最新的历史数据库情况。最后大会在热烈而愉快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本次会议还进行了理事会和秘书处工作人员的调整。陕西师范大学白建才教授受聘为研究会顾问,东北师范大学董小川教授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理事;东北师范大学欧阳贞诚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文硕副教授当选理事,江西师范大学杨长云副教授被聘为副秘书长此外,会议审议通过了会费的 新标准。这次会议是中国美国史研究领域的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集中反映了中国学界关于美国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了学者之间的交流。中国学者将继承前辈学人的优良品德与扎实学风,继往开来,承担起推动中国美国史研究走向世界的责任。(上海师范大学李文硕副教授供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29675.html

上一篇:《世界大通史》编写手册附录(1996年修订本)
下一篇: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