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国琦著《边缘人偶记》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11月25日发布
书名: 《边缘人偶记》
作者: 徐国琦
责任编辑;张春晓
装帧设计:张妮
责任校对:韩华
责任印刷:祝健
出版发行:四川人民出版社
照排: 四川胜翔数码印务设计有限公司
印刷:四川华龙印务有限公司
出版版次: 2017-7-1
印次: 2017-087-01
规格: 145mmX 210mm 9.25
字数: 210千
页数: 296
定价: CNY 38.00
装帧:平装
ISBN: 978-7-220-10183-0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西方研究中国国际化历史的著名学者徐国琦先生的一本传记。作者从个人的不凡经历入手,通过个人读书、写书、教书等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文及人生风景线,揭示出1960年代迄今这个非凡时代中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变迁。并通过其个人人生和学术经历以及对世界和中国的独到观察和研究,来展示中国与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历史历程。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作者以个人的经历、阅历、人生感悟为经,揭示周围世界之纬。经天纬地,用个性化的笔触,展示一位受中西文化深层熏陶下的国际学人的文化人生、炎凉世态、及在浮华世界下的“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之心无旁骛的平静书斋生活,和处处溢于言表的甘于寂寞的边缘人心态的心路历程。相信读者阅读这本小书后,不仅能激起奋发向上的意志,并能读出异样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简介 · · · · · ·
徐国琦,安徽枞阳人,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大学教授。从1990年代开始,即在海外读书、教书和写书,脚踩东西文化,手写国际文章。系西方著名国际史和跨国史学者。著有《一战中的华工》《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文明的交融:一战华工与中国的国际化》等书。
目录 · · · · · ·
序
自序
第一记读书记
我是枞阳县高考状元,发榜后,县里立即通知白柳人民公社派秘书通知我马上准备体检。我记得很清楚,当天我正在田里干农活。母亲得到消息后大声喊我回家。待我把脚上的污泥洗了,因家里特别穷,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还找堂兄临时借了件衬衫,随后立即坐公社安排的卡车到离家30里地的汤沟镇体检。
不读书
上大学
到南开
出国去
博士论文
第二记写书记
在西方要出版专著不容易,尤其是在大学出版社出书更难。因为著名的大学出版社,不管是他们约请的稿子,还是自己投稿的,首先要得到至少两位审查者的匿名推荐才能出版。两位匿名审查者是由出版社自己找人,作者并不知情。有时审查者也可能是与作者看法截然对立的人,不认同作者的学术观点或研究,其评价和书稿的下场自然可想而知。
第一本英文专著
奥林匹克之梦
“苦”与“力”
中国人与美国人
一本完全意外的书
第三记教书记
美国的大学系统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所谓的研究型私立大学,像哈佛或耶鲁,虽是私立学校,但名气响亮。第二类是公立大学,像柏克莱、密歇根、威斯康星这种公立大学,也以研究为主。第三类就是私立文理学院,这类学校通常只收本科生,讲求精英教育。
哈佛的“执教”生涯
在美国正式执掌教鞭
移师香港大学
第四记师友记
这里之所以一再用“入江昭先生”之称呼,实际上有两个用意,一是仿照鲁迅先生以 “藤野先生”为题,记述他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入江昭先生不就是另一位藤野先生吗?只是入江昭先生的贡献、影响、学术成就远远不是鲁迅的藤野先生所可比拟的。入江昭先生是学界的开拓者,是世界级的学术伟人。
一代宗师入江昭
国际政治学大家亨廷顿
书生·侠客·出版商张建德
诗人王玉华
第五记人物记
费正清以顽强的精神开始了他中国学研究的漫长生涯。教鞭初执,他即提出新的学术主张,像意大利哲学家及历史学家克罗齐一样,认为一切真历史都应该是当代史。……费正清决心以哈佛为阵地,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学研究模式,来达到他所说的中国学和他个人学术生涯的“辉煌时刻”。
美国汉学界巨人费正清
霍布斯鲍姆的时代及其宿命
许地山与香港大学
第六记边缘记
小时候对被斥为边缘人感到无奈,年轻时对被贬为边缘人感到愤怒,现在我对自己主动当边缘人感到十分平静,甚至有些庆幸和骄傲。回首前尘,检点从边缘到边缘的点点滴滴,虽百感交集,但还是有些欣慰的。
我是谁?
世界公民?
永远的边缘人!
鸣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你觉得徐国琦的人生如何?《边缘人偶记》读后
2017-08-24 15:55
最近忙得头晕脑胀,但每天读三五十来页书还是有的。放下徐国琦的《边缘人偶记》惆怅了半天。这种书比专业的书容易读得多。
八月份的读邻书单,我一眼就看中了《边缘人偶记》,因为是新书,足足等了十来天才到手。杨早说是励志故事,也对。也不对。书看到一半时,总产生怀疑,作者喋喋不休的说自己多努力,多幸运,多成功,导师怎么对他好,满书充斥着赞美和感激。但看完后记--鸣谢,才明白作者的自卑,漂泊和苦难。书名的下方,小小的有几个字,一个人的中国史及国际史。徐国琦六十年代出生,安徽枞阳人。童年记忆就一个字,饿。据说祖上几代也没有一个进过学堂的,父母不识字,兄弟姐妹也没文化。母亲为了省煤油灯的钱,不让他做作业。上小学时,文革还没结束。1980年枞阳高考状元,之后读研,读博。在美国学习,教学,生活了20年。三个孩子都是美国人。2009年到香港大学任教。这样的经历,不可谓不励志。但有时候又想,多少人愿意过这样的人生,经历这样的坎坷,做永远的边缘人呢?徐国琦最后也只能自勉,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并坚持做永远的边缘人。
其实,他也不是没有做主流的机会?拿到哈佛博士学位以后,他有三个选择。做学问,留哈佛;赚钱,去香港。当官,回国。他选择了留哈佛。但,最终,他还是到了香港。
这让我想起了鑫美集团呢喃董事长的朋友李超。李超年轻时,算是文艺青年?写过发表过很多诗歌,还是某知名诗刊的发起人之一。在哥大取得博士学位(建筑桥梁方面?)后,留美多年。回国后找不到工作,落脚香港。他痛恨资本主义,热衷国学,尤喜明清儒家。
李超边缘不边缘,我不好说。但他们的四气还是很明显的。出手"小气"--有一次逛完香港书展,和呢喃,李超一起吃饭,差点AA。每人一份高级快餐,好像是68港币。吃完饭,旁边一个酒吧小座,一小杯酒100多,边喝边聊。穿着"土气",见过李超几次,没有一次不是哥伦比亚登山鞋和快干衣。办事"傻气"。李超发起过一次哲学沙龙,在呢喃的办公室举办过一次。李超主讲,讲了什么,现在都忘记了。但气氛尴尬,互动没有,沙龙感觉傻里傻气的。后来不了了之了。我想,那大概都是因为参加者如我,哲学两个字都写不出来的水平,怎么和钻研多年的李超沙龙呢?说话"洋气",这个大概大家都熟悉,留过洋的,中文里总是甩出一些英文单词,和香港人的口语英语不同,他们大部分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中文代替或者专业术语的时候才用英文。谨小慎微是边缘人的标签?敏感,敏锐?君言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谭仲萱是某年司法考试状元,他经手的案例100%胜诉,他自认为这成绩的取得是谨小慎微,有敬畏心,不敢懈怠。
成书是经过几次采访后录音整理的。内容差不多算是作者口述自传吧,因为不是专业书,读起来其实也挺有意思的。但文中也不乏一些令人醒悟和惊喜,深思和惊奇的观点。作者一直说自己的国语安徽口音很重,说不好普通话。写此文时百度到作者在香港大学的讲课,领教了一下,中文口才确实一般。这让我想起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也是由陈丹青听课笔记整理的。还有就是钱穆,钱穆讲课口音也很重,据说很多学生听不懂。
徐国琦自称上学时不合群,很少和人说话。高中大学期间,也不算听话的学生。但很自律,我理解是一种倔强,有目标的人。一旦定了目标就钻进去什么也不管了。这种精神可能和他取得成绩有直接的关系。出国前,英语水平很差。高考时英语差不多是零分吧。后来,靠钻研不仅可以英文授课,写作。而且,法文,德文也不错。
书中谈费正清时,说到不少美国人欧洲人认为中国文化不过是法国文化的一个小枝杈,我辈听来很诧异吧。还有人认为东方历史随着乾隆朝在1799年结束就结束了。我不理解为什么费正清的这个模式中有非汉族的一条。西方是工业的,战争的,企业的。而中国是农业的,非汉族的,官僚的。费正清的一道博士生资格考试题目特别有意思:有个日本政客在中国被朝鲜人砍死,请问被砍成几块?还有几个例子印象深刻,比如,他说国内某档案馆根本就是衙门不是服务机构,和台湾中研院形成了天壤之别的对比。每次回国查阅档案,资料都受气。2006年暑假在图书馆看书,发现该馆把读者分等级,某些读物只对局级以上领导开放。书中谈到唯一一次查阅档案顺利的,就是有局长陪同。2007年,在某地查资料,交了500元人民币,复印了一堆错误的资料,气了个半死。
还有一个关于深圳的某银行的栗子,他拿护照去办事,结果,要求要身份证。1990年出国时,注销了身份证,所以他没有身份证。银行男子不信,说是人都有身份证。令徐很尴尬,觉得自己不是人一样。
不知道为何收录了一篇叫霍布斯鲍姆的时代及其宿命,仅仅是因为边缘人的身份?还有一篇内容谈到亨廷顿的著名原则,国家之间最重要的分别不在于其政府形式,而在于统治程度。
边缘是自由的。边缘人也是自由的。平静的享受这种自由吧。主流里面,不是也有太多看不见的看得见的约束和无奈吗?合唱雄壮耀眼,独唱高亢清亮,不也都挺好的?只是,主流里滥竽太多,独唱唱到荒腔走板,就遭人笑话了。
http://www.orz520.com/a/education/2017/0824/3038414.html?from=haosou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