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纪念美国铁路华工展中华工生活一瞥(二)

已有 2295 次阅读 2017-9-19 08:08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纪念美国铁路华工展中华工生活一瞥(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919发布


  95,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跨越时空的回响——纪念150年前铁路建设中的华工”展。通过拍摄的大量照片和部分实物让公众了解被封尘150年前广东农民工远涉重洋建成了推动近代美国崛起的伟大工程—第一条横跨美洲的太平洋铁路。这里发布的其中的第二部分“艰辛历程竭智尽力”。我在95开幕式发言时说:“据我了解,这是一次高水平的集中反映华工参与建设美国第一条太平洋铁路,推动美国近代崛起伟大工程的影展。所以说它是高水平。这是由于:

第一,影展依托的学术含量高。依据我数十年来对于美国铁路华工的关注和研究,影展作品言之有据,不仅反映了我国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水平,也不亚于美国当今学术界的研究水准,美国的主要研究成果在展品中有反映,美国没有注意到的课题在展品中也有体现。同时展品严格遵守知识产权保护,并具有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展品。这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第二,展品具有很高的摄影水准。影展绝大多数在美国的照片是我国著名历史摄影师李炬先生亲历现场拍摄或提供的,其中特别是华工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进程今昔对比的照片既借鉴了当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专职摄影师阿尔弗雷德. 哈特的珍贵历史照片,又借助定位系统在一个半世纪后尽可能复原当年现场景并反映当今情景,这一点可谓举世无双。

第三,展出的作品是摄影者多次成果的展示,李炬先生自2012至今六去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考察摄影,影展包含着他的巨大艰辛和风险,没有他的敬业和奉献,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真实画面的再现。”

图片(一)29幅,(二)23幅是笔者在现场拍摄的。相关照片 请看黄安年、李炬合著的《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C探寻足迹部分,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9月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88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展纪念美国铁路华工

2017-09-0517:52: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中新社北京95 (记者周欣嫒)94美国劳工节,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于北京时间95举行跨越时空的回响——纪念150年前铁路建设中的华工展览开幕式,遥致为美国作出积极贡献的华人先辈。

  约150年前,数以万计的华工漂洋过海到达美国西部,参与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凭借简陋的工具和顽强的意志,令美国东西两岸铁路合龙,建成促进全美经济繁荣的钢铁大动脉。可在此之后,他们不仅没有得到尊重和铭记,还成为经济动荡和《排华法案》的牺牲品,被后世研究者评为沉默的道钉

  本次展览旨在还原华工当年的艰辛历程,通过展出中美两国学界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向观众介绍世界第一条跨洲铁路的历史与现状。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多位高校教授及美国华工后裔等近百位嘉宾出席开幕式。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漂洋过海异域拼搏,讲述华人赴美建设铁路的背景;第二部分艰辛历程竭智尽力,介绍华工如何仅凭人力开山凿路,创造奇迹;第三部分沉默道钉流传后世,展示社会各界对华工的评价。

  展览以90余张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新旧对比照片为主,辅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等机构提供的珍贵老照片、中外学者相关著作等。观众流连驻足,无不为华工们的艰辛与智慧慨叹。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从事该领域研究数十年。他告诉记者,本次展览堪称高水平,展览言之有据,不乏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甚至连美国没注意到的课题也有所体现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希望在致敬之外,各界能给予美国铁路华工和华侨华人历史更多关注。他期待展览与相关活动一起,引起跨越一个半世纪和中美两国巨大时空的共同回响。

  展览从即日起持续至108()

http://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709/t20170905_16385680.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76636.html

上一篇:纪念美国铁路华工展中华工生活一瞥(一)
下一篇:纪念美国铁路华工展沉默道钉流传后世一瞥(一)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