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冯其庸与杜甫小议——为哀悼冯其庸先生而作

已有 2992 次阅读 2017-8-14 08:17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2017--)|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冯其庸与杜甫小议——为哀悼冯其庸先生而作

推荐王人恩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814发布

(按集美大学王人恩教授的文章《冯其庸与杜甫小议----为哀悼冯其庸先生而作》载《红楼梦学刊》2017年第4期第186-199页。感谢责任编辑惠寄PDF版并授权载我的博客上发布。)

2017年1月22日,一代学术大师冯其庸先生走完了他93年的人生道路。在漫长而并不平坦的人生路上,冯先生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忍不拔的超常毅力,勤奋读书,刻苦为学,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质量一流的学术成果,内容涉及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古代戏曲史、艺术史、考古学、文物学、书法、绘画、诗词以及西部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冯先生的学术成就再也恰当不过了。对于冯先生的学术成就、尤其是在红学方面的突出贡献的全面评说,不是才疏学浅的我所能胜任的,我只想就冯先生与杜甫的论题略作叙说,一为阐扬冯先生学问精深之一斑,一为祭悼冯先生在天之魂灵。

冯先生是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素为人们所珍爱,但是一般人要得到其墨宝比较难。1998年10月,我参加了“首届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有幸认识冯先生于天津师范大学,然而我一直不敢冒昧地向先生求赐墨宝,然而想得到先生墨宝的愿望一直萦绕在心头,而且与日俱增地强烈起来。我曾多次向冯先生的助手任晓辉兄诉说我的心愿,请求他帮助我,在冯先生方便时能赐我一幅墨宝,哪怕是几个字也好。

令我高兴的是,2010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纪念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任晓辉兄带给我一幅冯先生的墨宝,他解释说冯先生前段时间编文集比较忙,已经很少给人写字了,这幅字是冯先生几年前写的条幅,虽然没有写上你的名字,但也是冯先生的真迹,亦可了你的心愿,冯先生说送给你留个纪念。手捧条幅,我欣喜非常,一直仔细珍藏。条幅内容为:

万山红叶到草堂,杜老当年亦可伤。

为取黄精果饥腹,归来依旧是空囊。

访同谷杜甫草堂 宽堂 印章

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冯先生是于2006年10月到达甘肃成县杜甫草堂的,《访同谷杜甫草堂》自是当时或此后所作,条幅的书写时间自然更加靠后了①。

考同谷是古县名,唐时属成州,位于秦州(天水)西南135公里处,即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身处战乱、颠沛流离的杜甫携妻带弟(杜占)将子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由陕西华州往赴秦州(甘肃天水),十月又由秦州往同谷,十二月再由同谷往成都。杜甫在秦州、同谷寓居的时间不足半年,在同谷寓居的时间不足两个月,但是杜甫在甘肃境内留下了几十首诗作,其中最为著名者有《凤凰台》、《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下简称《同谷七歌》)等;之后由此向南进入四川。后人为纪念杜甫,在其居住旧址上立祠建堂。《成县新志》记载:“子美草堂在飞龙峡口,山带水环,霞飞雾落,清丽可人,唐乾元中子美避难居此,作草亭,有同谷七歌及凤凰台诸诗,后人感其高风,即其址祠祀之。”最早的成县杜甫草堂纪念祠,叫做“子美草堂祠”,又称“诗圣祠”,后来渐渐都叫做“杜甫草堂”。笔者曾于2016年6月到访过陇南成县“杜甫草堂”。

如同重走玄奘路是冯先生一生的心愿一样,重走杜甫路也是冯先生一生的心愿。面对“诗圣”的塑像,想起诗圣一生的坎坷艰难,作为诗人的冯其庸内心自然难以平静,《访同谷杜甫草堂》首句“万山红叶到草堂”既点明拜谒草堂的时间———红叶遍万山的秋冬之际,成县毗邻四川,故有万山红叶之景;同时,也在暗写自己夙愿以偿的心情,这与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同一机杼,或者说起句就受到了杜诗的影响亦不为无据,《同谷七歌》其六就有“木叶黄落龙正蛰”之句。仅就首句而言,洵为大家手笔。次句“杜老当年亦可伤”则将崇敬之情、遥想之感、惋惜之意融为一炉,可谓一唱三叹,且唱叹有致,“杜老”是崇敬之情,“当年”是遥想之感,“可伤”是惋惜之意。《同谷七歌》其一:“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垂老之年,寒山托身,无食无衣,身不自保,这是何等可怜的形象啊!其七又写道:“三年饥走荒山道……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这又是何等的伤感啊!仇兆鳌注云:“三年走山,谓自至德二载至乾元二年,奔凤翔,贬华州,客秦陇,迁同谷也。”②“杜老当年亦可伤”一句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仔细品味,不难感知。第三、四句“为取黄精果饥腹,归来依旧是空囊”全从杜诗而来,其檃栝之妙,令人折服。杜甫《同谷七歌》其二云: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长镵”是一种铁制的掘土工具,用以挖掘黄精。老杜一家命托长镵,何其悲凉!“黄精”或作“黄独”,钱谦益《钱注杜诗》、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均作“黄精”,且注明“精”“一作独”;仇兆鳌《杜诗详注》作“黄独”,有详注云:“黄独,状如芋子,肉白皮黄,蔓延生,叶似萝摩,梁汉人蒸食之,江东谓之上芋。陈藏器《本草》:黄独,遇霜雪,枯无苗,盖蹲鸱之类。蔡梦弼引别注云:黄独,岁饥土人掘以充粮,根惟一颗而色黄,故谓之黄独。其说是也。按:公诗有别有黄精者,如《太平寺》云:‘三春湿黄精,一食生羽毛。’《丈人山》云:‘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皆托为引年而发,若此歌则专为救饥而言,当主黄独为是。”③冯先生取“黄精”而弃“黄独”,不无原因,一是有的版本作“黄精”;二是杜甫诗多用“黄精”,如《太平寺泉眼》、《丈人山》即是;三是苏东坡读杜诗,亦以黄独为黄精,苏诗云:“诗人空腹待黄精,生事只看长柄械。”(《又次前韵赠贾耘老》)冯先生喜爱苏东坡诗,认为苏轼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详下),因此诗中择用了“黄精”。“果饥腹”道出杜老一家饥寒交迫的窘况,而“归来依旧是空囊”则写老杜劳而无功、空手而归的情状。“归来”二字直接袭用杜诗,“空囊”则是必然结果,因为大雪满山,故无苗可寻,此其一;其二,杜甫另有《空囊》一诗,是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本诗作于《同谷七歌》之前,诗咏清贫,囊无一钱可看。冯先生檃栝二诗内容和诗题,袭用“空囊”而另出新意,一首绝句所包含的内涵甚多,此非大家手笔不能办。

《同谷七歌》“七首皆身世乱离之感”④。不难看出,冯先生非常熟悉杜甫的生平经历,也非常熟悉杜甫在秦州、同谷的诗歌创作,因而才能删繁就简、凝练檃栝出杜甫的悲惨遭遇和诗歌精粹。如果我们再对冯先生的另外两首诗作一介绍,会更加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瓜饭楼诗词草》第369页还有两首与杜甫相关的诗,引录如下:

《天水题杜甫遗迹》 十月二十日

《题杜甫秦州诗》

天降奇才尊老杜,仓皇烽火到秦州。

重山万叠浮云谷,满地军声忆故丘。

有弟不知生与死,有妹长淮不能求。

仰天太息问明月,老去此身谁可收。

《题南郭寺》

秦州水木清华地。古树南山千百年。

杜老诗篇犹可证,至今尚有北流泉。

在甘肃境内,天水是通往同谷的必经之地,冯先生要重走杜甫路须先到天水,再往同谷,冯先生正是沿此线路行走的。

杜甫于乾元二年秋初弃官携家离华州到达秦州,他在秦州写出了大型组诗《秦州杂诗二十首》,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也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研究杜甫当时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的绝好史料。朱东润先生指出:“乾元二年(七五九),杜甫的诗已经发展到最高的境界。……乾元二年是一座大关,在这年以前杜甫的诗还没有超过唐代其他的诗人;在这年以后,唐代的诗人便很少有超过杜甫的了。”⑤正因此故,研究杜甫及其诗作者,莫不重视《秦州杂诗二十首》。熟稔杜甫的冯先生自不例外。

《题杜甫秦州诗》起句即点出了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天降奇才”盖指杜甫乃旷世奇才,天才诗人,当然后人非常“尊老杜”了。众所周知,中唐诗人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如此高度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此后,尽管李杜优劣的争论持续不断,但是大多数人基本同意元稹的看法。我的老师郭晋稀先生有言:“杜甫在诗史上无疑的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一是集各家之所长而又自成一家,如元稹所谓:‘近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二是把诗歌的体裁形式发展得最完备,而又赋予新的生命力量。”⑥冯先生也非常推崇杜甫,据任晓辉兄见告:冯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杜甫是一个高峰,杜甫之后的苏轼又是一个高峰,冯先生非常喜爱杜甫、苏轼的诗作———他取“黄精”而弃“黄独”入诗自有推崇苏轼的意思在。据晓辉兄说,冯先生能背诵杜诗200多首,他自信地说,再过二百年,若有人遴选当代诗人的古体诗,他的诗至少有50首可以入选。冯先生还曾经建议由他指导任晓辉兄做“杜诗汇笺汇证”的选题,晓辉兄尝试作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首就感觉到力有不逮,不容易甚至无法完成这一大工程。凡此说明,冯其庸先生虽不以研究杜诗而著称,也看不到他有关杜甫的专题论文,但是他无疑是一位杜甫研究专家,他之喜爱杜诗、推崇杜甫、熟悉杜甫、歌咏杜甫、教人研究杜甫同样为常人难以企及。我们立论的根据还是得从冯先生的诗作中去寻找。

“仓皇烽火到秦州”点出了杜甫到达秦州的原因。“烽火”写安史之乱、吐蕃之乱,“仓皇”写杜甫一家急急忙忙离开华州避难于异乡的狼狈情状,同时是直接袭用杜诗,《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云:“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仇兆鳌注:“首章,说初至秦事;首联,赴秦之由。次联,入秦之难;三联,到秦风景;末联,客秦心事。”⑦“重山万叠浮云谷”也是高度概括杜诗之写秦州风景,而所谓“满地军声”的意象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屡见不鲜,如其四:“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其七:“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其十八:“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杜甫在秦州还有《夕烽》一诗:“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闻道蓬莱殿,千门立马看。”它同样在冯先生歌咏的范围之内。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冯先生《题杜甫秦州诗》不独歌咏杜甫在今天水的诗作,也包括同谷亦即陇南成县的诗作,这在杜诗中就有清楚的交待,《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云:“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对“州图领同谷”,仇兆鳌注云:“《唐书》:秦州都督府,督领天水、陇西、同谷三郡。州图,秦州之图志。”⑧正因此故,冯先生《题杜甫秦州诗》的内容就包含着杜甫在秦州以及同谷所写诗歌的内容。如果说前四句歌咏在秦州(天水)的创作,那么后四句则歌咏杜老在同谷(成县)的诗歌,如“有弟”四句直接从杜甫《同谷七歌》之其三、其四而来: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两相对照,即可清楚地看出冯先生语多本杜诗,“有弟”、“有妹”、“长淮”、“收兄骨”诸词及其所表现的意象与杜诗基本一致。

《题南郭寺》是针对杜甫《题杜甫秦州诗》之其十二而发:“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南郭寺,秦州古寺,在今天水市秦城区南山上。杜甫当年有诗题记,冯先生来到南郭寺自然想起了杜诗,他用“水木清华”之典赞美南郭寺的美丽景色和清幽环境,窃以为自是冯先生得意之笔。次句写南郭寺历史之久;“杜老诗篇”即指上诗,“犹可证”者,杜甫当年所见之“北流泉”,我今天到了仍可看到。诗写得比较清新而轻松,与另外两首诗的风格有所不同。这亦可见出冯先生诗作风格的多样化。

前已提及,我是1998年10月参加“首届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才有幸认识冯先生的,当时恳请冯先生合影留念,冯先生愉快地答应了;合影之后的当天晚上,有人通知我去冯先生住处一下,说冯先生有事找我。我去之后,冯先生很客气地让座,说他刚刚知道我是甘肃兰州来的,有一件事需要我帮帮他。冯先生说他一直想得到一本《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他得知甘肃的某出版社出版过这本书,请我回兰州后找一找。我向冯先生表示,只要是甘肃出版的,将一定竭尽全力找到此书。当时我在甘肃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因为出书的缘故,和甘肃人民出版社的几位编辑比较熟悉,我从天津返回兰州后,立即请托时任甘肃教育出版社社长的黄强先生(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寻找,不久之后,我从黄强社长手里拿到了这本冯先生一直想要的书,随即寄给了冯先生。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我突然收到了冯先生的签名本《石头记脂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人恩同志存正 冯其庸赠 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八日印章

签名是用毛笔写就,潇洒流畅,显系一气呵成。我曾和几个喜欢书法的朋友一起欣赏,有朋友说这是冯先生最好的字之一。屈指算来,那时冯先生已77岁,精力依然充沛,书法正值顶峰时期。

冯先生的学术成果给予我的启迪也不少。我在1978年上大学一年级时,就摘抄过他主编的《历代文选》之“前言”,约近一万字。2005年,我在撰写《“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考论》⑨一文时,认真拜读了冯先生的相关论述,冯先生主张“冷月葬花魂”当作“冷月葬诗魂”,他指出:

我认为曹雪芹并不是要写一个美女,曹雪芹是要写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美女,所以应该是“冷月葬诗魂”。……1984年我到苏联去看列宁格勒藏本,首先查阅这一点,苏联本子是“冷月葬诗魂”,找到了抄本的依据,后来又找到几个本子都是“冷月葬诗魂”。

尽管我主张当作“冷月葬花魂”,但是冯先生既注意到了版本的点改异字问题,又认为林黛玉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女子、是“诗”的化身的论证仍然给我不少启迪。2011年,针对海内外一些学人有意要剥夺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著作权的歪论,我又撰写了《评台湾和大陆学人对“〈红楼梦〉作者是吴梅村”的论证》上、下两篇论文进行驳正。[11]其中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台湾杜世杰先生的《红楼梦考释》为了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梅村,还多处引用了他自认为是吴梅村所作的《鹿樵纪闻》一书的材料作为论据,并认为“鹿樵典出《列子》”。其实,鹿樵典非出《列子》。早在吴翌凤(1742—1819)的《吴梅村诗集笺注》中就已提出鹿樵典出《列子》之说,学人多不深察而承袭吴说。冯先生是吴梅村研究专家,他与其高足叶君远先生合著的《吴梅村年谱》早就有可信的拨正:

吴翌凤谓“鹿樵生”取义于《列子》蕉鹿之说,然“樵”与“蕉”音、义悉异,吴说非是。《梅村家藏稿》卷五十《先伯祖玉田公墓表》:“余家世鹿城人。”“鹿城”为昆山之别称,鹿樵之义当取此。[12]

我即引录冯先生的结论做了有力的反驳。针对杜世杰认为《鹿樵纪闻》是吴梅村所作进而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就是吴梅村的误说,我又引录冯其庸、叶君远先生《吴梅村年谱》“附录”四《吴伟业〈鹿樵纪闻〉辨伪》一文的研究结论:《鹿樵纪闻》乃是伪书:

《鹿樵纪闻》乃是取熔前人之作而成的一部野史,他的作者绝不可能是吴伟业。作者的真实姓名已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纂辑成书时,吴伟业去世已经好多年了。大概是为了使这部著作得以行世、流传,这位不知名的作者伪托了吴伟业的名号。[13]

既然《鹿樵纪闻》是伪作,那么杜先生据以理论的基础岂不是空中楼阁?行文至此,我认为有一比较重要的问题可以重申一下,我在读书时发现,早在1952年,著名学者邓之诚先生就已经注意到《鹿樵纪闻》与《绥寇纪略》的矛盾、真伪问题了,《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一期《五石斋文史札记(三十四)》(1952年二月初七日———1952年八月十二日)载:“阅唐孙华《东江诗钞》三《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六首,第一首末云:‘遗老白头还载笔,百年遗恨说黄巾。’世以《绥寇纪略》本名《鹿樵纪闻》,此诗可以作证。然他五首皆注:论明亡事,未及张、李也。疑《纪闻》之名与纪事本末体不称,当别为一书。”冯其庸、叶君远《吴伟业〈鹿樵纪闻〉辨伪》一文也引录并辨析了唐孙华《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六首》诗。《吴梅村年谱》出版于2007年,邓之诚文发表于2010年,这说明冯其庸、叶君远先生没有见到过邓文。这一情况表明亦令人相信:只要下功夫搜集资料,相互不通信息的学人则会得到同一个结果。此乃《梁书·沈约传》载高祖所谓“智者乃尔暗同”乎?由此一例亦看出冯先生学问精深之一斑。

附:本文的撰写得到了任晓辉兄的大力帮助,谨致以言轻意重的感谢。

注释

①《瓜饭楼诗词草》第369页标明时间为“十月二十日”,诗题作《访同谷杜老故居》,“杜老当年亦可伤”作“杜老当年实可伤”,青岛出版社2011年版。

②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99页。

③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二册),《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五“杜子美一”云:《艺苑雌黄》云:“张文潜《明道杂志》云:‘读书有义未通,而辄改字,最学者大病也。杜诗:黄精无苗,后人所改也。旧乃黄独,读者不知其义,因改为精。其实黄独自一物也,(“自”原作“是”,今据宋本、徐钞本、明钞本校改。)本处谓之土芋,根惟一颗而色黄,故名黄独。饥岁,土人掘以充粮食,故老杜云耳。’僧惠洪则曰:‘黄独,

芋魁之小者,俗人易曰黄精。子美流离,亦未至作道人剑客,食黄精也。’此语殊谬。惠洪徒见黄独一名土芋,遂谓芋魁之小者。殊不知与芋魁悬别。观子美诗,有‘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之句,安得云未至作道人剑客食黄精乎?东坡云:‘诗人空腹待黄精,生事只看长柄械。’则坡读杜诗,亦以黄独为黄精矣。”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94—695页。

④浦起龙《读杜心解》(第一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62页。

⑤朱东润《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82页。

⑥郭晋稀《白居易新论》,《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

⑦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二册),第572页。

⑧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二册),第574页。

⑨王人恩《“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考论》,《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2辑。

⑩冯其庸《我的〈红楼梦〉研究———2004年9月21日在新疆师范大学的学术演讲》,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亦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8期。

[11]王人恩《评台湾和大陆学人对“〈红楼梦〉作者是吴梅村”的论证》(上下篇),《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5辑、2012年第1辑。

[12]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3]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529页。

(本文作者:集美大学文学院,邮编:3610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70994.html

上一篇:大器晚成 学者风范
下一篇:大雨后实地勘察积水,雨后路政工程需对症改善路况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