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别冯其庸先生
推荐丁亚平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8月12日发布
(按: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教授追思冯其庸先生的文章《作别冯其庸先生》载《红楼梦学刊》2017年第4期第131-133页。感谢学刊责编惠寄PDF版,并授权在我的博客上发布。经亚平教授同意该文曾载在2017年2月8日我的博客上转发自丁亚平微博2017年2月6日。)
2月5日上午,参加冯其庸先生告别仪式之后,这位文化老人的事迹、著作和他信仰的精神状态就像放电影似地在我眼前一一闪现。冯其庸先生从小喜欢书画,喜欢金石篆刻,更喜欢读书。冯其庸先生说,人生就是一个书架。生活就是读书。他还说:“读书能使人聪明,启人智慧,读书是自我造就自我成才的唯一道路。”此语诚然,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如何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
冯其庸先生一生追蹑前贤,自标胜地,他的文字生涯,充满智慧与灵韵。早年他由家乡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戏曲,后来成为著名红学家和中国文化史学者。他的研究生活整整有70年之久。
30多年前我入读大学中文系,对读书充满强烈的渴望。搜求古文读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冯其庸先生编的《历代文选》是当时找到的几种中最好的,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那是1978年下半年,记得我刚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历代文选》不久,适逢校庆,学校邀请一些名家分别来作演讲,其中有肤色黝黑、完全不像学者反倒像一个老农的胡风事件当事人舒芜,还包括作为校友的作家徐迟、翻译家朱雯、文艺美学理论家胡经之等。我没想到的是,讲学者中,还有刚由美国讲学归来的冯其庸教授,这让我感到激动。冯其庸先生在学校礼堂做演讲的那天,我早早占了位子坐在第一排。听得非常认真。冯先生温文尔雅,他那带无锡口音的普通话,让我有种亲切之感。
多年后,我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来了之后才知道,冯其庸先生是艺术研究院的副院长。开始一段时间,和冯先生并无交道。后来因事有机会到他办公室。去了之后才发现,他的办公室挂满他的书画作品。冯其庸先生是一位公认的考据型的著名学人,在红楼梦研究方面卓越的成就,使得一般人知道他是一位红学家,其他方面的才能与成就所知不多。那次在他的办公室里,我坐了一会儿,一边欣赏着他的画,一边听他说着业余画画写写的故事。他的作品,可谓画外隐而画内自显,可抒独思,亦自有感写来。我向他说起多年之前他到我读书的学校来讲学让我对读书有了新认识的事,他听了对我勉励了几句,让我好好读书、做研究。
和他见面一时难免紧张。他嘱我读书,自是回复他一声然诺。几年里,我闭门读书,如处世外,同时,还抽时间把研究生毕业论文整理出一本十六万字的书来,后来在素未谋面的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林爱莲老师帮助下,这本题作《一个批评家的心路历程》的书出版了,这是我自己的第一本书。之后,还接连出了几本书。也许是因为所出著作的缘故,我被院学术委员会两次破格评聘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当时冯先生是我们院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则是田本相先生,没有他们力辨和推荐,自己不会那样幸运。冯先生去世,让我涌起对前辈师长更深的感念。
冯其庸退休之后,专事艺术与学问,游历山川,观察沧桑,根据感受来写、画、摄影,从事研究工作,尤其完成于十进新疆考察及游海南归来后的作品,笔意劲峭,山水寄情,平固自有活气,可谓文心独具。而他赴西域,登上四千七百米的帕米尔高原,进入明铁盖达坂山口,考实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古道,不仅沿途拍摄了众多极具文化艺术价值的照片,更收获“迄今为止最具说服力的玄奘行踪考察成果”,还在明铁盖达坂山口树碑为记。这个壮举,在我看来其实也可归结到他的学问和底色。历史即文化。王元化先生说的“精思所积,荒径渐开”,正显示了冯其庸先生对文化与时间感受的气质和道路。
晚年的冯其庸沉潜于书画创作,他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画摄影展时,我和商容都去了,当时年幼的晗晗还给他老人家献了一束鲜花。展厅里的作品,让人们见识了他作为大师级的艺术家的风采。人们观赏着他的作品,揣味他的艺术探索与文化态度,心里都很感佩。
记得有一年,他忽然托人送给我他专门给我的一幅画和一幅字,上面题了对我鼓励的话,这让我受宠若惊。记得他曾对我说过,他创作的书画,“勉勉强强”过得去的留下来,画和写得不好的,丢掉。看他送我的字和画,觉得书香飘动,书画风格清灵。受托送过来他字画的朋友,说冯先生对这两幅作品他自己很满意。细细看去,轩举儒缓,意境淡远,书卷气非常浓,作品充盈着的飘逸笔意和文化气息深深吸引、感染着我。其中的一幅《秋风图》,系他代表性的笔墨,颇能体察其心迹。他的绘画作品,如《流光图》、《秋风庭院》、《天涯游客》、《秋风小院》,他的行书扇画,及自作诗条屏等,较多地与秋结缘,对秋日秋风(“秋风不相待”)永思长吟,显示一种阅读时间俯瞰时间感受时间的丰富意味。
时光如流水。追思冯其庸先生,想到老一代远行的文化人构成各种形态的“集体传记”,会成为我们反观对照并不断缅怀与挖掘的对象,不禁心生敬仰。
(本文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邮编:10002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