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事迹列入中学历史教材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3月8日发布
再过两年二个月的2019年5月10日,就是我国华工参与建成第一条美国太平洋铁路的150周年。为了让沉默的道钉们进入公众视野,不仅需要历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普及历史知识;文化艺术工作者通过运用不同艺术形式影响公众;还需要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写入中学历史教材,教育广大青少年。在这方面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负有不可推诿的历史和教育责任。
两年前,我应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撰文《找回兴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华工历史印记》,阐述美国为何要兴建太平洋铁路呢?华工何时参与铁路建设的,又为何选择华工修建呢?华工对美国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问题,文中我提出:“我曾经建议华工修建铁路的历史应当写入中国和美国的教科书。中国的教科书有统一的教材,也有乡土教材。但是迄今为止,我们的中学教科书并没有将华工的故事入册。幼童去美国留学的故事已经写入教科书,或许是因为有容闳等知名人士且题材涉及教育。但是华工里却鲜有有名人士,因为它们是沉默的一代,但默默无闻的人们我们更要写,要作为一个事件、作为华工这一个群体来写。即便不放入教科书,也应当放入参考书中。另一方面,美国也应当考虑将其选入教科书。美国教科书是各个州自己定的。加州可以带个头,犹他州等其它州则可以先后加入。这对于弘扬中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构建中美新兴大国关系,都很有帮助。不妨想一想,在当时,新兴的发展中的美国和封建帝国清末政府都能合作共建中央太平洋铁路,为什么今天,最大的超级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何不能合作开辟一条新的高铁线呢。
2015年是大批華工参与建設中央太平洋鐵路的150周年,北美鐵路華工是道釘、鋪路工,是為美國近代化鋪路、打基礎的;這些鐵路華工又是沉默的弱勢群體,是没有話語權、沒有引起重視的中國第一代大規模遠涉重洋到達北美的農民工,我们的教材甚至没有提到他们。今天我們需要紀念的正是這些處於下層的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的沉默道釘們。21世纪是继航空、高速公路后,正在崛起的全球高铁发展时代。不忘当年铁路华工的历史印记,探寻铁路华工的足迹之谜,愈来愈多成为美中两国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找回兴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华工历史印记》,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2期第13页。黄安年编著:《进入公众视野的道钉—从沉默的道钉到沉默道钉的足迹》第161-162页,北京华艺出版社,2017年2月版。)
在我看来,无论从近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轨迹,还是中国近代史、美国发展史,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史的需要,将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的话题列入教材内容是不能回避的,这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内涵给人们开辟了愈来愈广阔的思考空间。立足历史,面对当今,展望将来,铁路华工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里包含奋斗、进取、奉献、合作、共赢!
笔者期望,主管基础教育历史和社会教材编写的负责机构能够切实地将华工建设美国铁路写入教材。
不光是基础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关专业,也要切实重视华工建设北美铁路的课题。纳入人文社会科研规划选题和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推荐选题,推动专家学者和博士生开展深度研究。充实高校相关课程的建设。
下面是东北师大从事美国移民史的博士研究生在在《沉默道钉的足迹》出版座谈会上感言:
从其普及性的角度出发,这部由历史学家编写文字,摄影师李炬先生设计图片的著作是我国“公众史学”发展的有益尝试。学生非常赞成北京师范大学安然老师对这部书籍在公众史学方面价值的评价。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这样的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对于向来以严谨精深著称的史学教育所带来的重要补益。与此同时,作为师范类出身的学生,我更建议将这部著作作为本科生的专业选读书目。首先,作为民族教育体系的潜在力量,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加深了解与认知是具有使命性的。其次,其图史结合的呈现方式有益于这些储备教师日后的教学,不仅可以为其课堂教学提供素材,也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课堂组织形式与课程讲授逻辑。教育,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承担道德育化职责的历史教学,尤需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普及性读物,为渴望通过更多元渠道接收讯息的现代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王佳欣,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2015年11月29日在《沉默道钉的足迹》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黄安年编著:《进入公众视野的道钉—从沉默的道钉到沉默道钉的足迹》第84页,北京华艺出版社,2017年2月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