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博文

哈医大名誉校长于维汉教授50年智斗生活习惯病

已有 4821 次阅读 2010-11-19 19:5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40303

           

    生命铸利剑 瘟神 [2

    --中国工程院士、哈医大名誉校长于维汉教授50年智斗生活习惯病

              

           刘学浩(共青团中央《中华儿女》高级记者)

                 

    

                                                                

      于维汉是国际心肌学界知名的医学地方病学专家,历经半个世纪同众多医疗、科研人员一道控制了猖獗于我国农村的克山病-农业时代后期的生活习惯病,目前已把发病率控制到十万分之一以下了;近10年来又在为战胜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为代表的现代生活习惯病而不辞辛劳、日夜奔忙。

      20031月,在他81岁生日前夕的黑龙江省人大换届大会上,作为采访大会的记者由衷地向他致敬;他在家里和办公室里几次接待过我的专访。他说:我为克山病等生活习惯病的防治研究贡献了青春,贡献了中年和老年。我还要贡献我的子孙。这话朴实无华,同他的衣着一样,但却放射出无比高贵的沁人心灵的光辉!

       200210月中下旬又去了佳木斯、虎头、虎林、东宁、方正、齐齐哈尔、富裕等地巡访。坐着面包车,行驶在路面平整的公路上,不由得使他想起了过去的情景:是他,身穿黑色大棉袄,腰上缠着麻绳,拉着载有药品和器械的木板车,为了抢时间救病人,顶着刺骨的冷风,一步一步走在高低不平的乡间土路上;是他,赶着马车,把前来实习的哈医大女学生亲自送到老乡家里住......

      起初,急性重症克山病的死亡率高达92%以上:开头,我诊治的第一例是一个农家小女孩,10岁,当时只有些浮肿,一查有蛋白尿,轻度血尿。我毫不犹疑地诊断她是急性肾炎。当地的农民抢救员却说这就是克山病,但我不接受。可是仅过了两个小时,孩子死了!我惊呆了!尸体解剖时,我看到病人扩大的心脏和没有明显改变的肾脏时,发觉我诊断错了,这是急型克山病!我开始反省自己,但是太晚了!” “我对克山病的了解是逐渐加深的。不久我发觉克山病的急死状态和白喉性、斑疹伤寒性心肌病是那么相似;和一些心肌病也有相似之处我们在德都县的移民新村进行了一年的体格检查、体温测定等临床观察工作。这期间只有两人死亡:死亡前后都没有感染的症状;解剖证实是急型克山病,它说明克山病同已知的传染病有很大的不同。”    

      是他,早在五十年代就指出了克山病具有地区性、时间性和人群性等发病特点;应把病区的农民、农妇和儿童看作发病的危险人群,当作预防和治疗的重点对象。是他,率先提出并推广亚冬眠适当补液;口服毛地黄治疗急型克山病,创立了急型重症通用疗法,到1957年便把治愈率从30%提高到95%!成为克山病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    

      是他,建立并推广家庭病床、生活指导、采用口服洋地黄和改善膳食治疗慢型克山病的有效措施, 使慢型和亚急型克山病的5年成活率由25%提高到75%以上;解决了克山病的治疗难题。

      是他,提出了科学假说——营养缺乏说:偏食和单一膳食结构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是他,率先提出了病区传统膳食的单一、营养失衡,尤其缺少豆类制品与克山病有关。他用大豆及其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他们在德都、富裕等县搞大豆预防建点,坚持在现场抢救急型病人,现场解剖、作生化检验。就连文化革命期间他们在现场工作仍未间断。他在富裕县300多人的自然村中开展预防试验:在主食玉米面中加10%的豆面;在另一个500余人的村屯每天吃250克豆腐--他亲自给各家各户天天送上门--从此,孩子大人又亲切而风趣地叫他:豆腐教授。试验证明大豆制品确有预防作用。他们经过14年现场连续观察获得明显预防效果,降低了克山病发病率,并在全国推广,解决了预防问题,控制了克山病的发生。这项重要成果于1994年由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心血管病的预防措施在日本京都、神户大会 宣读。 

      是他,不仅走遍了黑龙江省各个病区,随后又到全国10多个省(区、市)考察。现已查明:克山病是心肌病有地方性,病区分布在16个省(.):.,.............藏的319个县(.涉及人口达1.24亿。他同助手们先后到过150多个县(市)办班、讲学;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病区集团检诊,开展克山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他和同志们普查了60多万人次的病区人口,系统地诊治了6000名各型克山病患者;他前后主持了500多例尸体解剖,作了5000多只动物实验,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乌兰夫、陈锡联、李德生先后任组长的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里,于维汉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担任业务组长,在他们的直接指挥和支持下面向全国各病区,组织开展了许多工作。 他组织起对克山病的全国性监测,每年都召开会议。有一年腊月底,他在北京正等待向周总理汇报工作。周总理临时通知大家:放四天假,先过春节。人们都以为他会留在北京,可他却乘机飞到齐齐哈尔,又挤公共汽车赶到富裕县病区。同事们说:北京的工作未完,你完全可以不来嘛 !他答道:你们都在这里忙着抢救病人,我在北京怎么能闲得住呢!

      春节期间在北方是克山病高发之时,他坚持巡诊,急病人之所急,亲自去抢救重患。有一年春节,德都县兴隆乡崔振海的妻子发病,急切要求于教授去治疗。同志们当时都说:于老师有病,我们去吧。他不同意:我是来为农民服务的。他们要我去,我应该去!于是他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半夜赶到30里外的病人家。在这里他度过了在农村防治克山病的第11个春节。又一年春节吃年饭时,来电话说兴隆二队的王善珍发病了。他说:这个妇女我诊治过。他撂下饭碗就带领两名年轻医生顶着鹅毛大雪跑去了。等他们赶到时,王善珍正处于心源性休克状态。他急忙跪在炕上抢救,靴子里的雪融化了。病人的丈夫要给他换鞋,他说:病情紧急,得抓紧抢救,顾不上这个了。他紧张诊察,用药,忙了大半夜,坚持守在病人旁边,注视着病情变化。病人家属一再劝他睡一会,他摇摇头,让两个年轻医生先睡。后来,当心电图显示病人出现窦性心律时,已过了24小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病人的三个孩子看见教授哭了,以为妈妈不行了,都大哭起来。他赶紧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妈妈得救了!”   

      是啊,当年他竟然一连18个春节留在了病区,放弃了同家里人团聚的机会。 50多年来,30个春节他都是在病区度过的。          

      200210月下旬他又去甘肃嘉峪关开全国监测会议:他发表了讲演;会上发现了甘肃和云南有新的病情;他经兰州、天水到西和县病区工作了两天。白天看病人;40多年前,他来过这里,故地重游,感慨万千:县卫生部门主动陪同;农民们听说他来了,都来看望他;当年他治疗过的患者王大歌也来看他;于教授又给他检查、诊断;王大歌的生活很困难,于教授个别送给了他200元钱。 随后,他又去了云南省,经过楚雄 时,回想 当年是他主持领导了由7省市、10个防治科研单位的地学、农学、医学等多学科协作,293名专家连续三年对云南省楚雄的克山病综合科学考察队;协同作战,共同攻关,采用新思维、新研究手段在以往克山病研究工作基础上又取得重要进展:阐明了楚雄克山病流行特点、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 在克山病发病机理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从细胞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克山病发生发展规律;克山病诊断和治疗等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化。及时发表研究专集,为我国克山病全面控制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他主持制定并修改的《克山病分型、诊断、治疗》、《克山病病区划定标准》、《克山病流行病特点》和《克山病病理诊断标准》等已在全国推广使用,使全国克山病防治和病因研究工作规范化;他主持编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 》,为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为深化病因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我国医学地理制图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他主编《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及时交流了各地的科研经验和成果。 

       200212月于维汉又去日本。他 精通日语,并通晓英、德、俄三国语言。他谦恭好学,先后撰写了论文百余篇,在国外发表50多篇;有多部专著、文集、教材等重要著作出版。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医药卫生大会奖、科技进步奖等8项大奖。他的工作成果早已引起国际心肌病学界的关注。 是他,用病区饲料饲养大鼠,结果证明坏死的心肌同饲料缺硒有关。他在世界第14届内科学布拉格会议发表了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克山病只出现于缺硒病区,发病取决于饮食生活条件 ;他担任了内科学大会心肌病专题组主席。在东京世界心肌病学会上进一步论述并探讨了微量元素硒与蛋白质、维生素等与发病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起,他提出硒缺乏+某些因子 (SeD+ 阿尔法)学说,克山病的病因研究推进到分子水平的新阶段。这促使全国探索克山病发病与营养、微量元素等关系的研究队伍显著扩大,且手段不断更新;在他的带动下,经50年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预防、动物实验、生化、病理、细胞化学等方面一系列研究发现了:锰元素对克山病发病有一定作用;在低硒环境下过量锰可引起血浆硒和维生素E下降;低硒引起锰在组织积累,而蛋白质充足时锰可大部分由粪便排泄。这表明:病区环境里,硒、锰、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因素影响克山病发病。这些成果已被国内外科学界所接受。他已先后30多次赴日、美、欧等国家出席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和医学讲座。他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威斯康星大学讲课、研究、考察;曾在日本大阪等地的心肌病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作专题讲演,受到好评;又与美国NIH心肺血液研究所、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合作开展心肌病研究;他主持了连续两届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讨论了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问题。于教授说: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需要国内国际的大合作,共同研究,同步前进。我们已经和NIH、日本国立循环病中心和日本东北大学合作,我们要派出去、请进来,把研究更向前推进。他创办了国家级克山病研究所,现已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多学科、高层次的科研队伍,已成为哈医大最早的重点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之一。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级科技人才:先后有17名硕士、22名博士、3名博士后。他们均是业务骨干,有的人早已是博士生导师。他们正在国内外的科研岗位上发挥作用。他们说:于老的学术作风严谨,哲学思想很辩证,对我们的培养要求得一丝不苟又实事求是。多年来他带领这支队伍承担了省内外大量具体的防治与研究工作,他一直是全国克山病防治和病因研究的专家组组长、学术带头人。

      于维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指出:生活习惯病在中国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空腹时代--在农业时代后期由于膳食的单一化而发生的克山病等地方病;另一类是跟发达国家同样,在工业时代后期,由于过食、少运动、应激增多所致的过饱腹时代的生活习惯病,以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骨质疏松、痛风等为主。近十年来,他和日本红十字会每年用两个月的时间,在黑龙江省29个县市进行现场糖尿病普查和防治指导工作。去年夏天,日本志贺、希波尔、国际大学来了3个教授和7个学生到方正县搞汉族、朝鲜族在农村的膳食调查。日本的吉冈捻教授每年出资100万元,已同于教授合作10年,中方提供调查现场和人员等等;去年于教授又亲自带了两个博士生陪同。他一去,县卫生局长、防疫站长等人都出动了,给组织、配合,很快就作了上千例病人;回到哈市,又作了城市对比。

      于维汉现正倡导健康新理念: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伴随着感染性疾病向生活习惯病的转换,21世纪的医学界也正由治疗医学向预防医学转变,治疗主体也相应变化。同发病后才进行治疗的治疗医学相比,今天,我们更应注重调整身心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发病的预防医学[养生]。通过中西医结合,重视生活习惯病[治未病],当是21世纪的医学课题。这是20029月举行的“21世纪人类与健康论坛所论述的主题。 这次论坛由黑龙江省卫生厅、省中医管理局、哈医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2002年论坛组织委员会联合主办、在于维汉教授主持下召开的。

      他的基调讲演以温故而知新,再论中国生活习惯病为主题:癌症、脑中风、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多发于4060岁,它们不仅与病原体等外部环境或遗传因素有关,更受个人的饮食、运动、起居、烟酒等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他将生活习惯病定义为受饮食、起居、烟酒等生活习惯影响而产生的疾病。这易于使人们意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他说:人生活于自然与社会之间,人的生命活动势必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近200年来,工业发达国家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产业公害、城市公害、臭氧层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甚至发生地球激素。生活快节奏,各种生活应激,作业劳动(尤其是白领),过分依赖现代交通工具,使人类的生物学进化渐渐跟不上迅速发展的社会文明进步,便发生了生活习惯病。两千年前,中国哲人已指出,:天人合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医(药)食同源。中医药学的亮点应在未病学[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国食文化的精髓当属菽文化。我们要重新体会未病学和中国传统膳食,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大豆的重要作用,开发、研究并充分食用大豆。在我国西部开发中,在还田为牧、为林、为湖时,应注意预防地方病的重燃。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宣传、教育群众,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生活习惯病。我们要大力宣传饮食、运动、应激去预防这些生活习惯病,要注重传统膳食与现代膳食的科学融合。我希望,把它形成国家行为,成为我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他告诉记者:2003年上半年的日程已经排满了;要为下半年准备出3篇论文......200341日要去大连编书;接着去上海;月底有日本客人来。5月中下旬去昆明开克山病会议;6月初去南京参加地方病换届会;去北京开两院院士大会;还要去西北。61314日,在哈医大举办国际会议:生活习惯病学讲座(特别讲义)的中、日、美三方定型会:从流行病学提出如何预防、如何治疗。他作基调讲演。这个讲座在学校里由学生自由选修,给学分。今年哈医大让他接着招收研究生,他愿招3名,带到2006年。

       50多年了,于教授从临床到理论对国家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他多次被评为市、省和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五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党代会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多次接见。如今虽然年事已高,在家时每天仍坚持步行一个半小时,每分钟走1102步,仍然可以不睡午觉。他培养出的一大批中青年后起之秀们正同他一道,为战胜生活习惯病而温故知新,再实践,再认识,与时俱进,登攀不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51-385508.html

上一篇:深切怀念于维汉院士
下一篇: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部: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