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不存在绝对理想的学术评价方法 精选

已有 6596 次阅读 2014-9-1 13:45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看到科学网新闻头条《影响因子被严重误用科学界改革评价标准》的文章,其中开篇是:汤森路透表示,自己在影响因子计算上将变得更加透明。为解决对单篇论文的评价问题,汤森路透正在改进其商业分析产品,就是所谓的Incites数据库,由于论文规模巨大,公布所有论文的影响力数据没有必要,但这种产品允许用户自行计算。也就是说,用户个人可以利用数据资源随时分析任何论文的影响力。在发明之初,影响因子主要用来帮助图书馆决定购买哪本期刊。一本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被引用的次数就越多。它显著正演变成判断研究人员及其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激怒了很多科学家,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成果变成由发表在哪儿而不是发表了什么来评判。

我认为,修补的方法只是相对好一些,学术评价本来就不存在最好的方法,永远只有相对参考价值。

首先,最理想的恒量研究水平的标准从来没有出现过,也不可能出现,因为任何评价手段都有其局限性。在科学研究萌芽阶段,这种学术评价的过程往往非常漫长,研究水平评价工作,尤其是专业评价手段的出现是科学研究职业化的必然要求和产物。随着国际科学研究规模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国家作为科研投入最主要的来源时,管理机构和学术组织都需要有一种方便可靠的工具评价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和研究结构的相对研究水平,以作为指定相关政策、投入和分配研究经费的依据。汤森路透其实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工具,利用论文被引用次数作为评价指标,这有其价值和功劳,因为这是一种量化客观的标准。但是这种标准或指标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论文和杂志水平并不能准确对应于所谓引用比例。例如该公司一直炫耀的用杂志影响因子评价杂志水平的功能,都会存在许多可笑的结论。不要说个别杂志因为一篇特殊超级引用论文出现虚高影响因子的情况,即使依靠大部分论文带来的高影响因子,例如影响因子最高的美国癌症学会的小型期刊,多年来一直在影响因子方面傲视其他杂志,但肯定不能说这个杂志比那些30多分的《自然》、《科学》水平更高。当然也可以用总引用次数作为参考依据,但Plos One超级期刊的出现立刻让这种标准失去价值。被作为评价杂志水平可靠标准的影响因子都出现这种尴尬问题,更不要说用这个标准去评价根本不适合评价的单篇论文或学者个人水平了。其实用杂志影响因子评价论文和个人也不是完全没有用,这个意义大家都懂。

评价学术水平有一个更广泛接受的方法是同行评议,同行评议也存在缺陷。所谓同行,就是一小撮人对自己领域内论文个人学术水平的评价办法。不考虑人会自私,且运行理想的话,评价出的结论一般比较能反映这个领域的相对模糊的影响力。因此,国际上学术机构,国际学术奖励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来评价学术水平。不过这种方法往往存在一定延迟性和羊群效应,在历史上一些非常重要的创新发现,并不能很快被同行接受。

普朗克的名言:"一个新的科学真理,不能试图说服她的反对者并使其理解而获胜,她的获胜主要由于其反对者终于死去,而熟悉她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采用同行评议失效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诺贝尔奖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同行评议,但历史上也出现一些不怎么样的研究被推选出来的例子。

最近讨论比较多的一种关于论文评价的方法是强化发表后评价,就是最近开放发表比较推崇的先发表后评价。要知道开放发表比较常见的情况是要作者支付发表费用,因此尽量多发表论文,减少发表过程的投入就成为出版机构最希望看到的,所以这种方法非常被一些开发期刊喜欢,这显然存在利益驱动的因素。发表后评价其实也一直在发挥作用,最近热议的STAP细胞事件就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发表后评价演习。人们在祝贺这种评价成功的同时也要冷静,这种过于高涨的发表后评价运动后面,也存在可能的不良后果,这容易将小同行的争议在公众面前放大,有可能对科研人员造成无形甚至严重的伤害。最终导致有人自杀当然不是必然,但这显然是将学术争论社会化所导致的一种可怕结果。

学术评价是一种涉及功利的活动,在功利性的科研活动面前,不可能完全摆脱功利性的影响。也许等到将来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后,科学家们回归到完全依靠兴趣从事科研,不再追求功名利禄情况下,科研评价才有可能实现比较公平的目的。不过,到哪时候,评价也几乎失去了其意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2449.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24035.html

上一篇:埃博拉治疗的研究现状
下一篇:科学家发明一种简易检测疟疾的方法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12 许培扬 曹聪 张南希 孙爱军 武夷山 张文军 戴德昌 谢蜀生 鲍海飞 唐常杰 zhangling truth21c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6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