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牛顿的苹果再登《自然》 精选

已有 37360 次阅读 2014-6-19 10:01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定律。定律内容是,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开普勒、胡克、雷恩、哈雷研究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获得万有引力计算公式,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

 

 

万有引力常数是牛顿用来计算万有引力公式中的大G,量子力学建立后,物理学家曾经尝试用物质的量子特性计算出万有引力常数,但这个量子力学理论上的常数和实际测量值总存在误差。虽然技术上仍需要改进,但物理学家相信将来能获得非常精确的数值。今天《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再次向这一问题发起挑战。科学家这次是测定了一种极小极小的引力,是铷原子和516公斤钨管之间的引力。将最新测量不确定性降低到150ppm或者0.015%。该数值比传统对宏观物体测量方法获得的G值大很小一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家Holger Müller认为这个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著名科学大家卡文迪什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测量万有引力,他1798年建立的方法被称为测量万有引力的扭秤实验,后世称为卡文迪什实验。

卡文迪什他改进了英国机械师米歇尔设计的扭秤,在其悬线系统上附加了一个小平面镜,利用望远镜在室外远距离操纵和测量,防止了空气的扰动(当时没有真空条件)。他用一根39英寸的镀银铜丝吊一根6英尺的木杆,杆两端各固定一直径为2英寸的小铅球,用两颗直径12英寸的固定大铅球来吸引它们,利用测出铅球间引力引起的摆动周期,计算出大小铅球之间的引力,由计算得到的引力再推算出地球的质量和密度。他算出的地球密度为水密度的5.481倍(现代数值为5.517),由此可推算出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为 6.754×10-11 Nm2/kg2(现代值前四位数为6.672)。这一实验的构思、设计与操作十分精巧,英国物理学家坡印廷曾对这个实验下过这样的评语:“开创了弱力测量的新时代”。一些科学家就是用这个方法,试图将测量值精确到极限,但物理学似乎真的没有精确和极限。物理学的特点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精确,只有更精确,大概也就是物理学家永远有饭碗的基础。比较有意思的是,物理学家发现测量值总是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导致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一直让物理学家十分困惑。

论文作者佛罗伦萨大学物理学家Guglielmo Tino说,他们采用的测量方法能克服传统扭秤实验的误差,其精确性的提高能帮助物理学家向更精确的G值前进了一步。Tino和同事这次测量的方法采用了原子干涉仪,这种装置利用物质波特性,可精确测量重力加速度。2007年,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Mark Kasevich等首先确定了这种方法能用来测定重力加速度。不过这次Tino团队将这个方法的测量精确度提高了10倍。

http://www.nature.com/news/quantum-method-closes-in-on-gravitational-constant-1.1542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04632.html

上一篇:小保方的STAP细胞来自何方?
下一篇:世界是真实的吗?
收藏 IP: 101.95.4.*| 热度|

43 徐传胜 田云川 许培扬 刘士勇 许方杰 曹建军 李轻舟 袁江洋 杨正瓴 刘立 刘全慧 强涛 李宇斌 李毅伟 李阔 刘光银 LetPub编辑 武夷山 王涛 葛肖虹 刘淼 黄永义 应行仁 张云扬 王云龙 孙静宇 姚小鸥 范毅方 鲍海飞 李岩 徐大彬 孙爱军 薛宇 biofans shenlu mpywang zhangling naoh13 aliala chenyuhuazililu hx0001 XuexingLu xian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