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峰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显峰 科技日报记者、《显峰冷言》主笔

博文

打破院士终身制! 精选

已有 5113 次阅读 2011-12-12 21:56 |个人分类:显峰冷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终身制, 院士制度

    最近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相继公布新的院士名单,搞得社会上又是一通议论。这大概也是“中国特色”。据说国外选院士几乎冷清得很,除了科学界,很少有人上心,甚至连科学界内部,也很少见弹冠相庆的场面。

    我们甚是不同,新院士名单公布,不光科学界热闹得就像过圣诞节,连社会舆论都一本正经地凑过来审视、点评一番。这般景象,怕是要让友邦惊诧了,似乎中国人热爱科学得很。当然,估计国外的院士们也是羡慕的,人家选院士不过是“民间”玩的游戏,院士顶多是科学界的内部粮票,流通价值不大,但中国的院士却大不同,名义上它也只是“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却有着浓厚的行政和权力色彩,有了这个头衔,好似披上了御赐的黄袍马褂,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同凡响,不光成了科学界当然的权威,也成了社会各界追捧的“万事通”。

    近些年社会上“弹劾”院士制度的声音比较大,大概也是因为和国外的院士比较起来,中国的院士有点“另类”。中国的一些科学家一旦成为院士,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平日里争取不到的项目纷纷投怀送抱,平日里不受重视的言论也有人洗耳恭听,平日里不曾来往的单位也虚位以待……这倒也未必是院士们都热心消受的,但确实让中国科技界变得有点乌烟瘴气,“最高学术群体”离权力和利益越来越近,离科研一线越来越远,这显然是一种逆向鼓励。

    这样的气象,固然有中国独特的文化作祟,但我以为,院士制度本身的弊病不可忽视。院士的终身制,恐怕是最大的弊病之一。中国目前的科技资源分配实质上是一种话语权配给制——院士无疑掌握着科学界的话语权,这种机制容易形成“公车效应”,上车的人自然不太会欢迎对他的地位构成威胁的人再上来,导致院士这个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真正代表最高学术水平,相反这个左右中国科学界的既得利益集团却成了部分优秀科学家向上流动的障碍。

    终身制的最大问题,是一些院士缺乏危机感,拥有了这份终身福利,科研做得好坏似乎不再十分重要,一旦坐上院士的宝座,就成了永不过期的权威,只要他们愿意,任何时候都可以是某个领域的“最高”学术代表。当这样一些院士,不再以追求科学为乐,不再以科学上的成就为傲,却仍然戴着“最高学术称号”的帽子四处招摇,恐怕不止使“院士”这两个字大大贬值,科学家内心所坚守的价值也会扬弃殆尽。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退出机制,院士队伍才可能在不断自我净化中,固守精英科学家群体的本真,才可能成为中国科技向前进发的力量。



2011年院士增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992-517799.html

上一篇:大学校长不做科研“太可惜”?
下一篇:“烟草院士”该有人“善后”
收藏 IP: 114.248.115.*| 热度|

4 李永丹 常顺利 赵明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