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评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hoolcao 真理的斗牛士

博文

肯定民科精神,不忘科研初衷

已有 5245 次阅读 2015-7-5 06: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好奇心, 民科, 实用主义, 浪漫主义

题记:实用主义并非罪恶,但浪漫主义的好奇心也不能丢掉。民科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要用好它。我们不是完美的,镜子也不可能完美,当我们从镜子里照出了自己的问题,不能反过来指责镜子不完美。多看自己的缺点,少谈别人的不足,这样才是共进之道。

 

最近关于民科的讨论非常盛行,大多对其持否定态度,有的还带了惋惜、可怜、可悲等感情色彩。这次在“官科”围绕中发表这样的评论,我是时刻准备挨板砖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勇气,是因为我很尊敬的一位老教授前些天冷不丁的来了句:“越做科研,越觉得自己像个民科。”可见,民科这个词在开明的圈内人士看来,也不见得就是个敏感词。

这位老教授也是个传奇人物,光辉事迹就不说了,他有一个论断很打动我:跟做工程不一样,科研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满足科学家自己的好奇心。”我开始一愣,我们以前读博士的时候,开题报告不就要讲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吗,而且最好是有一个应用背景嘛。再仔细一想,这又落到了工程的角度了。真正有巨大原创性的科学成果,还真就是科学家对于某一个费解的现象出于好奇而做出的研究工作,而那些所谓的应用背景,实际上常常是研究出来以后人们另外加上去的。比如说人们对于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讨论,事实上本身一开始是一个因为好奇而挖掘,渐渐变成一个认死理的问题,但由此持续不断的努力而观测到一些新现象,挖掘出来新理论,才慢慢的促进产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应用背景,比如光电效应,量子论等。特别是一些纯数学领域,这种现象尤其突出。

好奇心是人探索宇宙奥秘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人类认识到自我渺小并保持气定神闲的一种精神状态,它驱动着我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拓宽思维的边界。而我们这些脱离民科范畴的人,往往丢掉了这种人性深处天然带有的好奇心,片面的被固有的应用背景所束缚,怎不叫人遗憾呢?

反观民科就不一样,他们有的是非本学科的白领,有的过得很落魄,但担得起民科二字的人,基本上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好奇心而奋斗,为了自己的观点而坚持的,即使那种好奇心、那种观点与自己的“正常生活”并无直接联系。这不反而是科研的初衷吗?

有人以“学术圈”的内外作为鉴别民科的标准,认为学术圈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只有在这个圈子里,并捍卫其道统和光荣的人才是正宗的科学家,其它的都是草根,都是民科,(这种观点以著名的自媒体“罗辑思维”为代表)是不值得去按照科学家的标准去严肃对待的。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学术圈的重要性当然毋庸置疑,学术共同体的必要性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民科的爆发力和可能性是难以衡量的:

1、古代的许多科学家,无论中外,常常有民科出身的。古代就很多了,那时候很多学科都还没有什么成形的学术圈,比如天文历法的专家,比如司马迁家族,常常就是父子相传,既然圈子都不存在,那么是否古代的那些天文学家都叫做民科,都不值一提呢?

2、近现代许多科学家,最开始搞的也是草根科研,按现在的标准也可以划分于民科一类。爱迪生就是个民科,文化程度不高,靠的是海量的试错,把数千种材料都死磕着试遍了才发明出耐用电灯泡,说起来真没有什么学术,别人干不出来他干出来了,就是一个苦功夫。中国就更多熟悉的著名民科了,比如华罗庚,就是早年辍学,在帮父亲料理杂货铺的时候自学数学,数年后连续在杂志发表论文才被教授发现,并给予培养。袁隆平最开始搞杂交水稻也是纯屌丝,大家都知道他是在地方的农校里面开始搞杂交育种的,但却不知道最开始什么领导和专家都不支持,啥经费也没有,他是靠着大队里的支书和农民的支持,大伙儿一起帮忙干,这才起家的,到现在看来,一帮老农民瞎参合的东西,恐怕连民科还算不上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陆家曦也是个民科,他在一个中学老师的岗位上,做出了“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解决了学术界多年未解的难题。再多的例子就不举了,反正看到这里,我等圈内人士顿感汗颜。

3、有些民科的日子过得不好,但不能贬低其对真理的好奇心和执着追求。做科研的都知道,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学术圈的人不见得对,科学的东西也不见得对,被实用主义操控了的我们,面对这些充满了纯真的好奇心的民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鄙夷呢?

 

实用主义并非罪恶,但浪漫主义的好奇心也不能丢掉。民科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要用好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1933-902922.html

上一篇:南昌地铁未批先建,不应提倡
下一篇:徐静蕾徐老师,冰冻卵子,不如早日生子
收藏 IP: 210.3.138.*| 热度|

23 姜咏江 檀成龙 马德义 魏焱明 李方和 孟佳 陈楷翰 刘吉斌 陆绮 孟凡 田云川 张操 信忠保 刘学武 杨建军 郭奕棣 晏成和 尉石 陆泽橼 wangqinling ybybyb3929 yunwowo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