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去也终须去,住也认真住

已有 5926 次阅读 2010-9-13 08:35 |个人分类:静夜思|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世上事多在为与不为之间,为则人聚,不为人去。于是,人们常常为为而归,为为而去。正常流动,自是天然,何须过多解读。水流海盛,人流文胜(此人流非彼人流)。来而不喜,去而不忧,晨而日出,夕至日落,日何喜忧来哉。

人则不然,人有智亦有情。总会有一些视觉,简陋清平,总会有一些听觉,如泣如诉,总会有一些感受,辗转萦绕,也总会有一些话,“现在可以说了”。如果再假以旋律,“不一样的感受挟持着一样的情怀,就如在沥沥秋雨中漫步,雨水像泪飞一样漱落无序,低头看地面溅起的雨花成雾。”(俊明,《往日情怀》)

另一种情怀,又如曹大侠在《莫让浅薄、是非成为别人的快乐、你的忧伤》所言: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力,许多的是非皆源于不懂得放弃。人的一生中值得追求的东西很多,也许当你放弃了某种东西后,将发现一个更精彩的世界,在你放弃的刹那间会感觉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放弃欲望,放弃追求,放弃奔波,即是回家,回归性灵之家,俗称出家。

在北京西山,始建于公元951年的龙泉寺,虽山门窄小,门前却有两棵600多岁的青柏,进门一座千年金龙桥似乎把佛尘阻隔。不日前,传闻放弃了麻省理工大学全额奖学金的柳智宇来此出家。出家也是不易的,据说有位北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寺里当了3年净士(我觉得进士比“净人”的称谓更好),做义工,才得以正式剃度。

此前,有媒体报道北大哲学系硕士邓文庆,还没有做完论文就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剃度出家,人称“显庆法师”。一个人达到一种境界,就只能顺其自然了。其师兄,也是是北大91年毕业的哲学系学生,现为河北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我印象中,明海法师,俗姓肖,湖北潜江人,曾题联曰:“随缘消旧业,发心当和尚。”有人说这些都是个案。对个人而言,确是个案,其中有少年班的宁铂,也有女法学教授的王小能。

出家人,佛在心中,佛法两忘,何为色,何为空,秉出家之身,怀入世之心。当年,陈唐僧留学那烂陀寺,一留十六年,五十岁回到长安,在慈恩寺,建大雁塔,任上座,译佛教经论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带研究僧三百,创本土“唯识宗”。道宣律师赞其“精厉黄昏,计时分业,虔虔不懈,专思法务。”唯识宗第一代传人为窥基,西安人,其父尉迟敬宗、叔叔尉迟敬德均为名将,身世显赫,以将相之种,开真如之花。与窥基同代的还有圆测,新罗人,前者唯识传入日本,后者传入朝鲜。

唯识宗的《成唯识论》认为,世界上只有“识”,除此别无它物,由“识”而生五位,由五位而生百法,从而构成万千世界。五位即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法和无为法。其目的仍然是探讨世界的本原,但它不是逻辑思维,也不是形象思维,而是理论思维。因而不是“不科学”,而是“不是科学”。很难想象“思维”不要信仰,就像逻辑不要公理,物理不要假说。也难以简单地认为德氏提出“原子论”就是科学,就像认为五行学说基于水、木、金、火、土就是唯物,不过都是想回答世界是什么。

唯识的主要经典是六经十一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瑜伽师地论》,俗称大论。在东土,有玄奘传窥基,再传慧沼,再传智周而隐没,法随人亡。直到百多年前,杨仁山从日本取回慈氏经论,于1866年创金陵刻经处。后有欧阳竟无、韩清净居士,俗称南欧北韩,形成研究唯识学的两大中心,引诸多高哲名流,如章太炎等,从二公研习慈氏学。韩公毕生研习“大论”,造《瑜伽科句披寻记》。上世纪三十年代,又有北大哲学系研究生毕业的韩镜清(1912-2003),随导师汤用彤亲近欧、韩二公,用汉、藏版本对照,致力唯识学研习,才使隐没1300年的大论得以彰显。文革后,镜清居士第二次闭关达12年之久。其后又有韩镜清的弟子里圣地法师(曾是南京大学天体物理博士生),与其学生等重新校定整理,才有大论公开出版。另一版本是西北大学的一位教授整理的。

韩镜清居士,将学问作为人生选择,披读原典极为认真,曾说:“吾宁可法灭不忍法坏。法灭,缘熟可再兴起。法坏,既破坏了这个法脉,实难再起。”

 

余才学愚钝,妄自菲薄,徊旋门外,检点故事,感叹住也认真住,做也认真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9-362514.html

上一篇:路有拾遗——文化寻访点滴
下一篇:中秋得雨,雾里看茶
收藏 IP: .*| 热度|

35 刘俊明 武夷山 杨学祥 李霞 吴小丁 关燕清 赫英 陈儒军 张檀琴 曹广福 王安邦 罗帆 曹聪 钟炳 杨秀海 王宝山 刘艳红 吉宗祥 黄晓磊 赵宇 蔣勁松 陈湘明 李学宽 马光文 侯成亚 鲍海飞 李泳 唐常杰 刘晓瑭 丛远新 黄锦芳 曹文得 秦川 孔玲 small03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