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教学的评价及其与科研的关系分析
黄玉源
一直以来,国内,乃至国外其他一些国家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虽然认识上基本的概念上还是较为一致的,但却存在一些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同、偏差、分歧,甚至一些时期存在误解,进而也出现误导。在此,想就这方面的问题做些分析,以供参考。
1. 教学方面
指的是教与学,“教”方面是教师的任务和责任,“学”是学生的事情和责任。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我国较长时间把教学理解为都是老师的事情,这是错误的认识或者是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构成工作和事业上的失误和走偏。
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某个学校的关于抓教学的文件等,里面都是对教师的各类要求,没有对学生的什么要求和事情。但是,教学是两个方面,教与学,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过程中,把所谓的抓教学当成是只抓“教”,而不抓“学”了,那教学能搞好吗?显然是不能搞好的。抓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对老师抓其课堂授课、实践教学的实验课、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学任务的实施和完成的情况;对学生则抓其学习的态度、课堂学习的认真、专心程度,课堂和平时积极思考和提问、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状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热情、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和创新,专心、细心的程度。加上其尊重老师和管理者,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方面的表现,这是对学习的考核和考量。
而目前,我国的抓教学方面,只抓或者主要是抓老师的教,而且这个教还只是停留在课堂的讲课上,即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上,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的是让中层干部(含行政人员)去听课,评分;然后,主要就是让学生给老师的课堂讲课评分,这就是叫做:“评教”。但是,这样的评教是片面的,也是不合理的。对于学院的院长、副院长和行政干部听课的评教还是可以基本认同的,需要重视。但是学生的这样的评教的问题是很多的。因为,在不强调上述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制约、处罚和表彰措施的前提下,把教师作为被学生的约束的对象时,那些上课不认真、随心所欲、课堂上干其他事情,不把那些其认为是枯燥的理论当作其追求的目标和潜心学习的乐趣,而一味要求老师把课程内容简单化,许多深奥、本来就是严谨而不会带什么风趣的内容,则要求老师们把这些都讲得像幽默剧和相声那样,才能让这部分学生去所谓的“喜欢听”的话,而这些本来就是不符合科学、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规律和逻辑关系的、强加给所有的老师的做法;当其中大部分或部分老师做不到时,那些表现差的学生在考试成绩差或估计会比较差的,加上一些老师课堂要求严厉些,批评过的一些这类学生后,这些学生就会借用匿名的给老师打分的过程,对老师进行“攻击”和报复,造成这些相当多的老师被带上课堂教学差或较差的“帽子”,而给他们心理上、晋升上都带来不应该有的、冤枉人的那种负担压力和影响。而这反而有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助长了那些不愿认真学习和懒惰、课堂纪律差的学生得意忘形,变本加厉,进而构成学校的学习风气差,教学效果会更差。
虽然说,美国也搞学生的打分的评教,但是如果他们的做法导致了上述的错误的后果的话,那也是不可取的,需要废止。我们不可学。学生是可以评教的,怎么评?建议采用选择班里的代表,成绩优秀的、中等的、较差的一部分为代表,到学院开会,分批对各课程老师进行评教,需要谈每位老师的表现和优点,存在什么缺点,或者没有缺点(对于教本科的这个层面的表现可以是无缺点)。学院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必须参会,教学秘书参会和做好记录。哪位同学说什么需要报上姓名,做出记录;邀请被评教师参加会议,当面听取意见,可以进行解释和辩论。参会学生是已经完成所任课老师的课程的考试过后的。
而且,教师和中层干部的听课意见必须综合进来,其分数与学生的座谈所给予的评分可各占50%的比例,得出每位老师的综合成绩作为评教的分数。而不能仅仅是学生的一面之词,更不应该只是用学生的可以产生上述严重负面效果的那种匿名打分的分数作为对一个老师的教学的评价方式。因为,要求大部分老师能够在这种设计本来就不科学、不合理的方式下能达到被评的较好的分数,很容易把教学的路子、方向和培养人才的质量搞偏、搞差的。比如,部分老师迫于无奈,只能迁就那些上述表现差的学生,表现再差也不敢管,不教育,不约束,考试放松,让他们蒙混过关等等。以求其能手下留情,打分时打个假的高分等等。
而在教学方面,我们目前的评教基本上只是评价那课堂的授课情况,而且主要是评价理论课的讲课的评价,而对于实验课、课程的实习的教学并不评价,而这部分其实在教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很多情况下不亚于课堂理论授课的教育工作。因为,实践教学是一方面让学生能经过操作和观察等,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在其过程中,尤其是课程实习等过程中扩大其知识面,进一步掌握一些研究、探索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其实践和动手能力。因此,这方面的教学不评价,则是对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的严重的缺失和不公正与不合理。
同时,对于老师每年都指导几位,部分指导7、8位,甚至更多一些(当专业招生多,教师相对较少的情况,或者部分教师的科研经费较多,学生报到某位老师那里做毕业论文的较多时),则近一年的进行科学探索与研究的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的技术和方法,撰写论文的能力等等的教学工作不做任何的打分或其他方式的评价,而且对于教师在学生的毕业实习、创新项目的指导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也不给予任何的评价,那么仅仅看课堂的学生的,还是那类不合理、缺点很多的匿名的评价,那怎么能算是对一个老师辛勤付出的教学工作的公正的、合理的、全面的评价呢?应该说,那是带着很多的歪曲、片面、不公正、不合理,严重缺失的评价。因为,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是学生对课堂理论和其他方面理论的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在探索过程中,把这些理论结合应用,探索新的渐进性的成果、创新性的成果,而且是研究能力、工作实践能力和写作等能力提高的重要而关键的人才培育的过程。这些实践教学的工作很不容易,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严格纠正过去的上述偏颇的、而且还会或者很容易导致许多很负面影响的教学的评价的做法。
2.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一般人们都知道在高等院校有两个中心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科研。而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怎样呢?在大学里,科研是对教学的促进,也是最好的教学质量的保障。如果说一位大学老师不搞科研,那么,他的水平很容易停留在课本的那些知识水平上,就算他多看了些其他相关的书,也基本上是理论来理论去,显然,这样是不会把好的人才培养出来的。就算是课堂教学,也基本是照本宣科为主,比如:“翻到第几页,第几行,读一遍”、解释清楚了,接着再解释下一段等,然后就下课了。再对学生松一些,考试分数给高点,评分就会高。还可能这样的老师就会被错误地评为好老师呢。
而大学的老师,要求不仅课堂的知识讲授得清楚,而且能够的把某学科理论的新进展、来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应用方面的内容讲好,还能把自己团队、或者本校其他一些同行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使得同学们能够开阔视野、把所学课程的更系统和广泛的内容掌握好。而这样的老师,就需要做科研,没有科研,这些是很难讲的,因为没有或者很少有研究的过程和经历。讲其他人的也不具体、不形象,更谈不上生动了,也让学生们觉得那些事远着呢,那是其他不知是些什么人做的事。对学生也没有多少鼓舞性。
而且,学生还要经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研究,如果老师们大部分不搞科研,只拿课本的话,这些实践教学怎么实施呢?(部分从事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那也要有一线参与过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监督的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去做好设计,而且也要进行创新的研究,最好老师也要进行一些学术研究),让学生们从老师那里学什么实际的研究方法、技术,以及进行理论的分析呢?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经历了实际的研究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认识,而且能在研究中不断地丰富理论知识,同时掌握了开展科学研究、探索,以及工程等方面的应用方法和技术。而如果大学老师不进行科学研究,也不拿一些科研经费,靠学校所发的每个学生的190元的毕业论文费用,能做什么呢?估计这个够毕业论文打印费。可是还没有做什么呢,也就没啥可打印的。我们鼓励学生要努力的创新,部分给了一些创新项目的费用,约1万元这样,可以做些事情,这也是科研,需要老师参与指导,但是这是不够的。因为大多数同学没有这个项目,而且7、8个同学分那1万元,每人1千多元,也是很少的。
因此,高校老师开展科研,一方面是为国家的科技事业、社会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过程。这是大学里教学的重要过程,而我们常常把所谓的重视本科教学就只放到看课堂的讲课。这是很偏颇的。而且对于实际教学的全过程的评价和管理只进行了50%,另外的50%不予评价,不予重视或不怎么重视。那么,就会造成教学上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许多的表现。对培养具有较丰富理论知识、好的科技实践能力的本科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影响。而且也很容易对教师的教学给予一个不公正、不合理的评价,甚至是冤枉人的、错误的评价。
而且,大学里的教师肩负着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国家需要本科层次的人才、也需要研究生层次的人才,现在我国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任务很重,近几年每年招收60多万至70多万研究生,而90年代每年仅招几万人,2000年开始扩招,也只是招收8万人;近几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平均每年约190多万人;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更是需要导师具有科研项目、科研能力,不仅能出计划,而且能有经费给予研究生们开展学位论文的研究。而且自己还必须要亲自参与监督、指导和部分的参与进去,不能都放羊式地不管、不监督,不观测。那么,如果老师不搞科研,怎么指导研究生呢?一张嘴在那里说吗?学生自己都看不出那导师懂不懂呢?而且不经过科研的人,也提不出什么像样的研究计划和方案的。那么,更重要的是,没有经费,搞什么学位论文的研究?现在估计极大部分的高校都不发放培养费到导师那里了,记得90年代多数学校还给每个硕士生每年近2000元的培养费,博士生高一些,每年约5000至6000多元。现在估计不给了,全靠导师的科研经费。而且,导师每月还要给每个研究生不同数额的科研补助。如果导师不搞科研,而且是拿到一些科研经费,不说其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行,不能指导,就是招了研究生进来了,也不能较好的培养,或者说不能进行实际的有效的培养(如果老师愿意自己拿工资出来做科研可以,学生自己愿意从家里拿钱进来搞研究也可以,但前提还是老师和研究生都要进行科研)。
那么,这个大学培养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是大学老师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学校抓教学工作为何比较少去考虑呢?这不是教学工作吗?这个工作不是很有难度吗?不是需要即花费力气、汗水,又需要老师去亲自参与其中的,而且还需要经费的工作吗?假如,把老师的科研说成是就是科研,与教学没啥关系,那是极端错误的。虽然最近有报道说美国有几位学者搞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分析,指出没啥关系。那是片面的。我认为是存在取样的片面性,而且没有把本科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创新项目研究的指导,以及研究生的教学等工作放进来进行评价,而仅仅是课堂讲课的学生的打分。那样的评价估计想搞成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者P<0.01)是很有难度的。而且,课堂教学的那种差异是搞不搞科研的老师之间的差异尤其是考试分数和学生打分(还可能是上述的不合理的、不公正的打分)的分数能看出其显著性差异的。而且,统计学里,不是非要两个因子的关系要达到上述的P<0.05;或者P<0.01的检验水平,相当于要有95%,99%的概率的才算是有关系,而达不到那么高的检验水平就被说成是“没有关系”。这是错误的。因为,当两个因子的某个关系的概率达到70%以上时就是有关系,如为负值,就是负的直线相关关系,为正值就是正的相关关系;当达到80%、90% 的概率时,其关系更是紧密,为相当好的直线相关关系。这时为P<0.2,P<0.1,都有检验指标值的。这是符合实际的统计学的进步。它反映的是客观实际,而非非要达到那么高的精度了,才能认为其有关系,其他的指标则都认为是毫无关系,一片混乱。那么就算退一万步来说,假如统计上教学与科研的统计指标连70%的概率的关系都达不到,也不能说其没关系,就算其是一片混沌、杂乱的情况,但是只要是科研对培养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实际科研和工作的技术操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的话,就是对教学有重要的贡献。更何况,上述的那些取样还基本上是那课堂教学的打分和考试成绩那样偏颇的指标来做的统计分析呢。
老师的科研就是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的教学工作的过程。而且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现在还对研究生的质量抓得那么严,那不统筹兼顾地考虑老师们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如此繁重的教学工作,这样能把研究生教学工作做好吗?
要尊重老师、看到老师的不容易,老师做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进行肯定、鼓励和赞扬,而不是被过去那5、6年前的(现在还在受到影响)的高等教育领域的那些机械、教条、形式主义的理念和方法所干扰,片面地看教学、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域的一个角,一个小过程。那样只能把大学的教学工作给搞偏,搞乱和搞差。
希望高校的管理部门能注意上述的各方面的问题,综合、全面地看待教学工作,给予教师多一些的鼓励、赞扬,而非是管制、打压这样的态度。让广大教师能充满信心,心情愉悦地投入到那艰苦、细致而又那么重要的为国家培养人才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做贡献的工作中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