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江安全沉思录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mhua 致力于安全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志愿做安全生产领域的袁隆平。

博文

玄奘法师“五不翻”原则及其对安全研究的启示

已有 8056 次阅读 2018-6-8 12:33 |个人分类:安全观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玄奘法师“五不翻”原则及其对安全研究的启示

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教理论家、翻译家,他对中国佛教、中国文化乃至亚洲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鲁迅先生曾称玄奘这样的优秀人物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就翻译角度看,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一生致力于佛典翻译事业,所译经书不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五不翻”的翻译原则在中国翻译史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留下了永恒的一页。

所谓“不翻”不是不翻译,而是在目的语与来源语之间不需要或不存在完全吻合的对应词,所以直接采用音译然后再解释,而不采用意译的方式勉强为之。

现据《大正藏》本,把《翻译名义集》卷一中法云原文抄录如下:“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粗略解释一下:

唐朝的玄奘法师在佛典的中文翻译工作中阐明了有五种情况不进行意译而采取音译再?⒔獾姆绞健?

第一种情况是,具有神秘色彩的词不意译,主要针对佛典中有许多咒语、真言。如大家所熟知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如果翻译成中文,其意义为“啊!莲花里的珠宝!”“经中诸陀罗尼系佛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故不以义译之”,在佛教信仰者看来,如果保留这些咒语的梵文音译,朗读时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感应,获得字面意义之外的效果,深刻领会佛意,保持佛语的神秘、庄重和典雅;但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则会失去这种神秘感,失去原有的佛意。

第二种情况是,有多重涵义的词不意译,主要针对佛典中一词多义的梵文。如“薄伽梵”一词,用于对有德圣者的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这种情况保留原文,只做音译。

第三种情况是,来源语所指代的事物为该民族所特有,其在目的语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并不存在,所以不采用意译。如“阎浮树”,印度有,中国没有,就采取音译方式。

第四种情况是,前人已经采用音译的词,不意译。有些词本身是可以意译的,但前人已经音译,并经过长期语际交流与传播,其指代意义和内涵已经被熟悉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保留该词的音译。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但是前人音译后已经被大家接受并广为流传了,因此不再进行意译。

第五种情况是,有些词用音译能令人生起尊重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因此不意译。虽然在目的语中能找到与来源语中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比较接近的词语,但是由于二者在内涵、语体、感情色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仍然无法准确传递原语的意义,故应舍弃意译而采用音译。如“般若”一词系梵语音译,其意思比较类似汉语中的“智慧”一词,但又有所不同。“般若”在佛教中是指能够洞悉一切事物本质的特殊智慧,是超越世俗而达到佛的境界的途径之一。因此,在翻译时不简单地意译为智慧,而应采用音译,然后再进行系统性的解释。

上面是古人在翻译上的做法,由此令我想到,咱们安全领域呢?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学术界自己或政府主导,组织权威专家和庞大的专家团队,对安全基本术语和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拿出一个权威且唯一的标准来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287-1117982.html

上一篇:事故的根源在哪儿?
下一篇:001山谷人家-科幻小说《轮回》
收藏 IP: 114.242.25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